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北京市语言学会召开礼貌语言座谈会距今已整整20年了.会后编写的<礼貌和礼貌语言>、<礼貌语言手册>出版,也已经过了18年.想当年,一向被社会冷落的语言问题忽然受到社会的极大的重视,着实风光了一阵.座谈会召开的第二天<北京晚报>头版头条作了报道.新华社为礼貌语言座谈会、<礼貌语言手册>的编写及<礼貌和礼貌语言>共发了三次消息.<手册>第一次印数达121万册,<礼貌和礼貌语言>一个月内就重印了两次,两次共印68万册.这两本小册子,以后又都重印过.全国省以上大报,一些重要刊物,以至于一些行业性报刊、地方报刊也报道了有关消息或转载了<礼貌语言手册>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诗"与"志"的关系是中国诗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先秦诸子对"诗"、"志"关系多有论述,但从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曾整理、研究过<诗>,对<诗>多有论述的孔子,除"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外,对这个诗学命题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因而,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出现的"<诗>亡隐志"就显得意义非常."<诗>亡隐志"是孔子在春秋时代用诗背景下,对<诗>的文化功能的总结,同时也是在诗、乐分离之后对<诗>的文化功能的再次规定.它在湮没千年之后的重现,既是对孔子<诗>学思想的完善,也是对以"诗言志"为中心的传统诗学体系的重要补遗.  相似文献   

3.
李新颖 《学术交流》2008,(5):187-190
文人论政,是中国精英阶层的优良传统.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先河.自此至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41年里,"文人论政"的嬗变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1.萌芽期.从1874-1884年的十年中,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论说800余篇,标志着"文人论政"的萌芽.2.发展期.在王韬、容闳等人的示范和鼓动下,言论救国逐渐演变成全国性的思潮,自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的十几年里,进入了"文人论政"的蓬勃发展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梁启超,他的报刊实践直接将"文人论政"传统推向高潮.3.衰退期.在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袁世凯统治时期,形成了持续四年的新闻事业低潮,报人、报纸品格低下,报纸言论退化,"文人论政"从此走进万马齐喑的衰退期.4.复兴期.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从此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造国民性的运动中,<新青年>同仁以报刊为阵地、以笔为武器发表了大量的论说文字,打破了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喑的局面,标志着"文人论政"传统的复兴.  相似文献   

4.
<源氏物语>相关研究虽然在我国逐年倍增,对欧美诸国<源氏物语>翻译与研究情况国内罕有介绍.本论对末松谦澄、韦利、塞登史迪克、泰勒四位学者的<源氏物语>英译本风格逐一进行介绍,通过文本细读、对比研究、引入学者们的批评意见等等方法,对其英译本的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由唐初魏征等人编纂而成的<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隋志>继承和发展了汉魏六朝的目录学成果,在分类体系、体例结构和编制方法上都有所创新,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已为众所公认.但<隋志>的学术价值远不止于此.<隋志>实质上是一部官修的学术史,它继承了<汉书·艺文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对唐代以前的整个学术的发展作了全面和概括的总结,对于经学史、史学史、子学史和文学理论史等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即是从史学思想史的角度对<隋志>所作的一些初步的研究和阐述,疏谬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了<浙江潮>作为个案切入,以中国及浙江地区现代化历程为经,以同时代的报刊为纬,明确了<浙江潮>的使命及定位,通过内容等剖析其特色.<浙江潮>虽为海外创办刊物,但在思想观念上大胆进取,在诸多领域勇发先声,以有限的文本创较大的影响,在五四运动前较好地承担了思想文化意识领域的启蒙任务,是浙江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有力"推手"之一.  相似文献   

7.
<尚书>叙事富于神话的想象和幻想,保留了大量上古原始神话的片段,尤其是<虞夏书>,更可以看作是历史化了的我国上古神话与传说的汇集.其中,有关虞舜的神话和有关鲧禹治水的神话构成了<虞夏书>的核心部分.这些神话内容使<尚书>在历史叙事之外,更增添了由想象与幻想等虚构叙事所带来的形象性,使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复杂、绚丽多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生动.本文以<尚书>的虞舜神话为研究对象,追溯并分析该神话的原型意义,以期说明神话内容对<尚书>叙事文学性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浅谈少儿期刊的特色及其把握杜恒贵自1875年创办的《小孩月报》和1889年创办的《儿童画报》两本面向特定读者的少儿期刊诞生至今,我国的少儿期刊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如今它已经达到几百种。伴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少儿期刊得到了前所...  相似文献   

9.
经济与哲学的关系已经成为学科发展最本质的关系,它不仅影响经济学与哲学,而且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在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中,由于缺乏这一维度,哲学与经济学依然表现为两张皮,搞经济学的不认为<资本论>是经典经济学,而搞哲学的不认为<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这种分割,不仅表现出近代形而上学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而且严重阻碍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把握.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浑然一体的,只有透过经济学的语句读出他内在的哲学思想,并透过哲学语句读出它内在的经济学基础,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一部<资本论>创作史,就是一部马克思思想的综合创新史.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评论>在出版期间与胡适产生了一定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创办人"、"编辑人"、"主要撰稿人"等说法,有人也曾探究过这种关系,但并未能真正的厘清.从胡适的著述、<现代评论>的创办过程和有关当事人的回忆等方面综合考察可以发现,胡适并不是<现代评论>的创办人和编辑人.他为该刊撰写的文章数量少且在该刊上所占分量较轻,就此而言,胡适仅是该刊的撰稿人而不是"主要撰稿人".深入地研究胡适与<现代评论>的关系不仅可以澄清历史事实,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胡适与"现代评论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79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首次提出,1982年宪法确认的法律监督,是我国国家制度建设中具有承上启下重要历史意义的立法事件.由于种种原因,法律监督的历史意义未受到重视,并导致法律监督的基本理论和制度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制定一部<法律监督法>,以更加全面认识我国法律监督产生的历史价值,促进我国法律监督的基本理论研究.没有<法律监督法>的法律监督不但不合理而且不现实.  相似文献   

12.
尚一鸥 《日本学刊》2008,(2):141-151
日本的村上春树研究始于作家的处女作<且听风吟>获"群像新人文学奖"的1979年.28年间计出版学术类著作92部,而仅从日本国会图书馆资料库的<杂志纪事索引>中便可以检索到学术论文530篇,散见于报刊的文章更难以计数.学术界的投入在现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研究史上是空前的,以评论家、大学教授为主体的研究群体中,大家云集.人们关注了村上现象与日本当代文学、村上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技巧、创作意识与小说倾向,以及外来影响与村上小说文本风格等相当宽泛的领域.与此同时,批评与攻讦的声音也从未消失过.村上一直是在褒贬毁誉中持续着自己的创作历程的.  相似文献   

13.
杨玲 《社科纵横》2008,23(6):94-96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深受<楚辞>影响,他对<楚辞>的接受是全方位的.文章以柳宗元<设渔者对智伯问>、<江雪>、<渔翁>三篇诗文中的渔父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证柳宗元接受<楚辞>的表现.同时,借对"渔父"这一文学意象产生和形成过程的探讨,总结归纳出中国古代文学意象的形成呈链式结构,不同时代关键作家的作用恰似构成链条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关于<春秋>经传的研究,无论是对<春秋>之义考释,还是对<春秋>三传的论证,以及对杜<注>的补正,均集中地反映了他求实征验的治学风格与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而他的<春秋>经传考证的学术方法,则开启了乾嘉考据学.他的以<春秋>经传考证为代表的经学成就,开创了清代新经学.他的治学主张、方法及成就,共同形成一代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15.
考察<史记>汉魏时期之流传状况,有一个非常显著但却向为论者所忽略的特点,即汉魏时期<史记>之流传与<春秋>家有着极为深切的关系.与<史记>流传密切相关的人物中,其事迹稍可推详者,如杨恽、褚少孙、刘向、刘歆、扬雄、陈元、段肃、冯衍、班彪、班固、杨终、延笃、颍容、谯周等则多具<春秋>学渊源,而且不少人本来就是以<春秋>名家.<汉书·艺文志>将司马迁<史记>列入"六艺略"的<春秋>家,是深切其实的.<史记>是西汉中期方兴未艾的<春秋>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春秋>家之"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6.
同类意象的演变和重构,是从<离骚>到<九章>的重要发展轨迹之一.<离骚>中的香花芳草没有直接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化身出现,<九章>则把抒情主人公比做香花芳草.抒情主人公对时间的感受有漫长与短暂的差异,人的生命节拍有急与缓的区别,人的追昔思往意识也或强或弱,未来意识或迷惘或恐惧.反复出现的媒介意象,在<离骚>与<九章>有种类的多寡之别,人与媒介的关系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悖反型意象群的取材由单一到多样,篇幅加大,结构形态变得灵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智觉禅师自行录>缘起的考辨,指出<自行录>乃廷寿自述,其剃度弟子行明记录整理,后来流通的<自行录>又经释文冲重新校订;<自行录>序言既非延寿所作,亦非文冲所写,应是行明所撰;并介绍了延寿与行明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文章还通过对<自行录>所载一百八件佛事的分类归纳分析,论述了<自行录>所体现的延寿大师的僧范形象,及其融合思想在其行持中的履践,强调了延寿理事圆融、解行并进、言行一致的高僧本色;探讨了<自行录>在如实认识廷寿融合特色方面的特殊意义,它有助于厘清延寿研究中的某些争论问题和模糊观点,如它可从延寿自行这一侧面说明"禅净四料简"很可能是廷寿诸多已经佚失的著述中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8.
对于明中叶史家唐顺之重要史论著作--两部<解疑>,后世一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两部<解疑>的产生,应是充满忧患意识的士大夫唐顺之对明中叶以来剧烈社会变化的历史性思考.它们在历史评价方面的事功观和时势观、对皇朝统治中君臣关系、民族观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春秋笔法的积极反思等三个方面,都表现出突破以理学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束缚的倾向.两部<解疑>产生原因,不仅存在于时代背景、性格和学术思想等各自领域内,更是上述诸方面融合交汇的结果.两部<解疑>的史学思想对唐顺之的<左编>具有直接的影响,并通过<左编>印迹于李贽<藏书>中的某些历史评议.从这层意义讲,它们可谓为晚明史学启蒙思潮中社会批判思想的"先声",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清初浙东学派重要人物万斯同存世的经学著作<庙制图考>、<石经考>、<讲经口授>、以及含有经学内容的万氏<群书疑辨>、<石园文集>等书的版本源流及其优劣进行了梳理,有助于万氏乃至浙东学派、中国经学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朱小琴 《唐都学刊》2008,24(3):93-94
赵璐博士的<中国近代义利观研究>一书于2007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传统价值观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