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荀子的人性论及礼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荀子的人性论及礼学赵骏河(韩国)荀子的学说中最著名的是人性论及礼学,其宇宙论也很有特色。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恶说,认为礼是圣人制作的外在的客观规范,其天道观则是无道德的自然观,他对价值观的主体即价值的本源并未论述,因此说荀子是着眼于客观秩序,建立礼义的客...  相似文献   

2.
荀子是先秦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者,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以“性恶论”的人性观和“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为基础,形成了特色独具的“中和之乐”音乐审美观及“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影响深远.荀子音乐美学思想为丰富和发展我国音乐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对当代音乐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朱元璋的天道观是成就其一生伟业的思想核心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整个明代文化思想建设的一个良好开端.朱元璋的天道观渊源于儒学,主要来源于孔子学说.朱元璋是天命君权和“历数”论的信仰者,其神权思想集中表现便是主张祭祀百神,并且把这种祀典列为国家的头等大事.但在朱元璋的天道观中有许多闪光的因素,主要是崇实践虚,摒弃神仙鬼怪等浮伪虚诞之事和天人一理,尽人事以待天命。总之,朱元璋既有听天由命的一面,又有人定胜天的精神,是天人交相胜论者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4.
荀子在继承孔子天命观与孟子天道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观思想,并通过由"分"而"统"的内在逻辑将天与人的关系统一于一体。一方面,荀子以"职"为主线,在范畴上对"天"和"人"进行了"分",认为"天职"是"天道自然"、"天行有常";"人职"就是"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荀子以"礼"为基础,论证了"礼"是天人之"统",认为"礼"既是天道之用,又是人道之极,是形上关怀与现实关怀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正> 1990年10月5日至9日,山东孔子学会、临沂地区社联等单位在临沂市举行了建国以来首次荀子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甘肃、陕西、广西、山东等各地的专家和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及专著近30篇(部)。与会学者对荀子的思想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所集中讨论的问题与提出的主要观点作一综述。荀子是与孔子、孟子相并称的一位先秦儒学大师,而其思想又并非是象孔、孟一样的纯儒。以往学界对其“不纯”之处多指他主张礼、法并用或有法家“异端”思想。这次与会者更提出荀子思想中具有“黄老”倾向。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天道观方面。在对“天”的认识上,荀子遵循的是一条天道自然,天人相分的哲学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自己的礼学思想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荀子从人性论与天道观两个方面对礼学的形上学依据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在人性论方面,他以“性伪之分”为逻辑起点,以“性伪合”为理论归宿,论证了礼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产生的人性根源。在天道观方面,他以“天人之分”为理论依据,论证了礼在人类社会中的核心价值,并以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性为理论依据,建立了礼的超越性和绝对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 孔子在人类文化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学术思想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化上的精神财富。中国之有孔子,应该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一)哲学思想天道观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殷周以来传统的天道观认为天是具有人格神意义的“上帝”。他是主宰一切的。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殷周以来的传统观念,如云:“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以下只注篇名)“畏天命”。(《尧曰》)但这并不代表孔子天道观的特点。孔子对鬼神和命的态度,反映出他的思想特征。孔  相似文献   

8.
沈云波 《兰州学刊》2007,(11):15-17
张载哲学之出现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尤其是在天道观方面.这种哲学史上独特的天道观在张载晚年的著作《正蒙》中得到了集中的阐述.文章以一种论证的形式重新陈述张载哲学之天道观,并把其中隐含但却没有直白的思想显明.这样一种陈述之所以可能也正因为《正蒙》一书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9.
<正> 文化哲学以人的文化存在为哲学思考的对象,与自然哲学有所不同.如果说古希腊哲学较为关注自然哲学问题,那么,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哲学更为关注文化哲学问题。这一特点在先秦儒家大师荀子的身上表现得很充分。本文拟对荀子的文化哲学作一概略的分析和评述,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人的文化特质荀子认识到人是一种文化存在,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存在物.他从人与动物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2012年5月12-13日,在邯郸市教育局、邯郸市荀子研究会主办,邯郸市荀子中学承办的"邯郸市第二届荀子文化节"期间,召开了"首届荀子文化高峰论坛".来自北京等地的十二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作了专题发言,现综述如下: 1.荀子生平研究 (1)荀子的姓氏 名春认为,传统观点认为荀子姓荀,这其实是一个错误.  相似文献   

11.
《白虎通》系统梳理了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思想规范,形成了关于天道本体的论述,指导了道德生活,规范了人伦社会秩序。要准确理解《白虎通》天道观的逻辑生成,就必须对天道观进行解构,从逻辑起点、逻辑证明以及逻辑旨归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把握。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哲学的前近代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志宏 《文史哲》2002,(1):44-48
明末耶稣会士引入的西方学术文化,与当时中国社会崇尚实学的社会思潮相结合,引起了中国哲学在天道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一系列具有近代性质的变革,孕育出中国哲学在向近代形态转型之前的近代性气质,从而构成了这一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地主阶级的传统哲学思想中有一个突出的观点,即“天人感应”。天人感应这个命题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所谓天人感应,认为和人一样,“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天与人同,“天人一也。”天不但有心有情,而且能干预人事,能赏罚善恶,降灾或降福于人。人的思念和行为亦可以感应上天。从哲学角度看来,董仲舒的这种天人感应论是粗浅的神学天道观,它是  相似文献   

14.
周爽 《理论界》2013,(5):155-157
继孔子之后,继承并发展儒家诗教的则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和荀子作为孔子后学中的代表性人物,对诗教传统发展的学术贡献也是最突出的。本文将孟子和荀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论述,目的是想于二者之间的共同点看诗教传统的传承性。于二者之间的差异性看诗教传统的发展性,而由差异性而呈现出的发展性对于诗教传统的发展来说,意义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15.
荀学辨惑     
宋志明 《东岳论丛》2023,(1):163-168
许多年来,由于受“左”的风气的影响,有三股迷雾在荀学界飘荡着:一部分学者认为,荀子是“性恶论者”;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荀子是“天人相分”论者;还有人认为,荀子应当归属法家。对于这三股迷雾,很有澄清的必要:荀子既承认“人性有恶”,也承认“人性有善”,与“性恶论”无涉;荀子既有见于天人之分,也有见于天人之合,不是“天人相分”论者。荀子接着孔子讲,强调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重,非但不是法家,而且对“以儒治国”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试论荀子礼乐思想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乐文化是东亚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起源于中国,传播于朝鲜半岛和日本并与其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礼乐文化传承.以荀子的《礼论》和《乐论》为例,解析了其礼乐论的内容、功能及其当代意义.荀子主张以礼治国,以乐化民,认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礼乐文化在东亚地区传承至今,其核心价值依然在发挥着影响.这个核心价值就是“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天”往往兼具神格与自然,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应追溯到早期历政中理解。历政不仅指制历,还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祭天活动,它是早期中国古人从观象授时的巨大政治效应中发展出来的宗教崇拜。因而早已酝酿于历政中的天道观与天命观并非截然对立,两者并根而生,并一道构成维系天下秩序的政治权威。只是历政的权力运作逻辑势必使天子垄断历数知识,故导致三代的“天”在更多场合呈现出神格面向。东周以降“天道”说之所以兴起,离不开历政崩溃后历数知识播迁的社会政治原因。但这并没有导致天命观的消失,因其与天道观本同根生于历政,故此后在传统中国仰天而食的农耕社会里,“天”从未失去其宗教向度。  相似文献   

18.
从荀子、董仲舒看儒家的人与自然关系学说郭金平惠吉星天人关系是儒学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但从现存资料看,孔孟较少直接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主要考察荀子和董仲舒的有关思想,并由此来把握儒家人与自然关系学说的一...  相似文献   

19.
儒学南渐考     
张强 《江海学刊》2006,(6):138-145
儒学南渐是楚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传入楚国的时间是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为此作出重要贡献的一是孔子亲传,二是孔子再传弟子。战国后期,韩非子提出“儒分为八”的观点。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早在韩非子之前,荀子已注意到孔子以后儒家学派分立的情况。两人的观点不同,其分歧是在如何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方面。在孔门弟子中,荀子高度评价了仲弓,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互印证,可知荀子与仲弓可能有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代,荀子和孟子开辟了孔子儒学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法律、艺术、伦理道德等各方面儒家化的基础。而如果说孟子在思想层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浸入了儒家的价值论和精神,那么,荀子则在实践层次上塑造了中国礼治的基本形态。荀子认为,“礼始乎棁、成乎文,终乎悦校。”这段表述简明地概括了其礼治模式的基本方面。“礼始乎棁”是说礼始于对人本性的的收敛和约束。“成乎文”是指礼落实到礼之文饰上面,使礼具有规范的实在性。这种礼的规范性在孔孟那里具有外在规范和内在道德的双重意义,而在荀子的礼学思想中,过多过重地强调外在规范性,并借助政治、法律的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