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创作以其独特感人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尤其是他的乡土小说,成为现代乡土作家创作的楷模。我认为鲁迅乡土小说艺术特点之一是反讽手法的娴熟运用。 三十年代李长之论及鲁迅的“为农民画肖像”的小说《风波》、《阿Q正传》和《离婚》时就指出:“这三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纯粹客观的态度,仿佛冰冷冷地,把见到的,就写出来,一点也没动声色。……然而,我却殊不觉其冰冷冷地,恰恰相反,却觉得有一种最大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的时间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野蛮时期的结绳记事、刻本记事开始,人类就懂得了依照时间序列串接事物。这或许可以视之为体现时间一维性的直线式叙事的萌芽吧。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老的叙事文学(史诗、戏剧、小说)都是以时间为顺序,对种种事物的先后承续序列进行纵向的描述。我们完全可以说,人类最早的叙事意识,就是从以时间为线索按先后序列串接各种事物当中萌发的。小说是最复杂的叙事艺术,时间对于现代小说来说,当然远远不只是先后顺序问题。现代小说越来越注重叙事技巧,这同时也意味着时间对于现代小说显得更为重要。英国作家伊利莎白·鲍温就曾指出:…  相似文献   

3.
表面上看,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力图更加借重文艺改造国民性,但在其小说中,医学话语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核心命题。此中既有技术层面的形态,更有精神层次的再现实践。而且,鲁迅不仅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其实他本人在小说中也作了一些拯救的尝试,并指出这些疗救的艰难乃至无望。更引人注意的是,这种医学话语也有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对冷热的辩证理解与对流试验。  相似文献   

4.
钱伟 《江淮论坛》2007,1(5):183-187
鲁迅在小说中展示了社会变迁中各种话语之间的复杂关系:除了揭示传统社会话语结构中统治者话语对民间日常话语的控制与剥夺,启蒙话语与原统治者话语的斗争以及启蒙话语与民间日常话语间的裂痕.还显示了对启蒙话语本身的警惕。鲁迅对启蒙话语的反思与勘测,也揭示了被遮蔽多时的中国文学自近世以来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从鲁迅小说悲剧所体现出来的悲剧观念、悲剧结构模式入手,具体分析了鲁迅小说悲剧所具有的深层话语舍蕴。本文认为,鲁迅采用“抗争一妥协”的悲剧结构模式,通过几乎无事的悲剧的种种叙写,写出了有价值人生的毁灭,而其深层的话语含蕴,则具有“悲剧妥协”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6.
7.
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是两种不同的话语类型:前者的考察单位是整个社会,后者则聚焦于跟世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每一个具体的"人生"。历史话语描述了一个个宏大的巨型景观,文学话语更为关注普通的小人物和底层,对于日常领域的反抗能量具有超常的敏感。历史话语作为强盛的文化传统一度是文学话语仰视的对象,而文学话语的成功建构与"人生"范畴的浮现记录了两者之间漫长的观念角逐。  相似文献   

8.
作者从言语和规范两个层面分析了民间流行的三跺脚与乡村社会结构和实践之间的联系,认为它是一种典型的乡村话语。  相似文献   

9.
误解:确立文本意义的一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意义是在主体的不断误解中得以展现的.这种误解既不是传统文论意义上的完全理解,也不是后现代主义意义上的游戏性解构,而是从文本出发,以文本为中心,在与其他理解的交流中确立文本的意义,不能脱离文本进行过度阐释.同时指出误解必须以人的体验为基础,脱离人的生存体验的解释是对文本意义的有意歪曲.误解说既打破了传统文论以作者为中心的一元论,又反对阐释学之后以读者为中心的多元论,强调动态阐释行为的创造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钟东 《学术研究》2001,(4):128-130
一对于艺术形式的关注 ,是对艺术研究的独特视角。出发点应基于以下几点 :1 艺术形式之于艺术的内容 ,较为显性 ,在一定时空内也较为确定 ,有着相对容易界定的特质。如体裁、体式、体类 ;如诗歌中的格律 (平仄与用韵 )、语法、修辞、章法、句法、节奏、字数 ,包括字的响哑与韵的宽窄等 ,与词曲中调式、音律和小说中的韵散结合、叙议并用、分回叙述、角色转换等等 ,甚至中国古代一切文体所追求的和、圆、气、韵、势、境在形式上的体现等 ,都较为确定。因此 ,从形式去描述文学史 ,或许更为客观。 2 艺术形式有着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 ,也有其自…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提出一种新型的话语哲学———语调哲学 ,并对其含义、内容、作用与意义进行初步的阐述。本文认为 ,人类语言所传递的一切信息和意义在语调方面均有所表露 ,从此出发可以对以往的所有话语和文化进行解构和再认识。高调主义与低调主义是两种最基本的语调 ,也是语调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分析了它们的特点与区别 ,并以此为线索对中西方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拆解和重释。  相似文献   

12.
宋诗: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诗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宋诗”。认为“宋诗”作为一种与“唐诗”相对的诗学范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宋诗的艺术追求,就是以字面、音节、句法、结构等诗学要素为手段,藉以呈现宋人挺然不群的人格意志,力反庸俗乡愿的个性追求,以及处于衰世、逆境下偃蹇横放的人生姿态。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5,(5):94-100
在鲁迅故乡话语系统的建构过程中,空间焦虑是话语运作的驱动力。从离乡者的视角看,故乡因启蒙话语的渗入呈现出以吃人为内质的囚牢模式;从在乡者的视角看,则体现为人要进入群体中而不能的阻隔模式。鲁迅以此空间形式营造了故乡与鬼域的同质性。同时,空间焦虑也是话语主体的精神本质。以还乡、寻路的空间焦虑呈现着话语主体的分裂和整合。它实质是鲁迅流寓者身份的言说形式。  相似文献   

14.
圣谕宣讲小说:一种被湮没的小说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淑艳 《学术研究》2007,(4):137-143
圣谕宣讲小说是一种以康熙颁布的圣谕十六条为主旨,通过敷衍因果报应故事,使百姓潜移默化地接受圣谕思想观念的独特小说类型。这类小说是宣讲圣谕十六条时使用的故事底本,或是在宣讲圣谕的基础上加工编撰而成。圣谕宣讲小说具有政治教化和审美娱乐的双重功用,以大众接受为创作目的,具有固定的编撰体例,文体形态多样化,内容围绕着圣谕十六条展开,叙事方式以因果报应为链条,人物形象是阐释圣谕的符号。圣谕宣讲小说在晚清兴盛一时,岭南圣谕宣讲小说创作尤盛。  相似文献   

15.
要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关键在于实现公有制与资本的结合。然而 ,实现公有制与资本结合的基本途径与主要形式不应当是把公有制与资本机械地联系起来 ,人为地演绎出“公有资本”的范畴 ,而只能是根据资本与公有制的基本规定性对二者进行根本的改造 ,确立一种既具有资本属性又符合公有制性质的崭新的资本形式———新型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6.
刘祖云 《江汉论坛》2006,42(7):22-26
今天,在中国人的话语系统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语汇。一进入21世纪,它就连续经历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法律话语的三次重塑。政治话语的重塑使之由一个普通的学术语汇跃升为一个主流的社会语汇;学术话语的重塑赋予这一语汇一定的理论深度与生命力;而法律话语的重塑则增加了这一语汇的社会影响范围与力度。  相似文献   

17.
景观社会:媒介时代的一种批判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电视、电影、出版业等媒介在当今世界成为主导性力量,马歇尔.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先驱性研究更是加深了人们对“媒介时代”的认同。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其代表作《景观社会》中,展示了对媒介时代的一种批判话语。德波借鉴了马克思《资本论》的分析,认为景观已成为“媒介时代”的本质,世界完成了从“商品的堆积”到“景观的庞大堆聚”的转变。德波认为明星、休闲旅游和城市化成为当今世界最突出的景观,并对此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从景观社会的批判理论出发,德波探讨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反抗异化的革命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的文化语境中,康德以理性批判为基础,实行道德哲学、知识学的分离,批判了以理性解决道德问题的启蒙理性主义道德观;坚持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的态度,将善的意志确定为道德的基础,批判了启蒙现代性道德对人性的破坏;通过意志自律追求道德理想国的实现,批判了以理性实现自由的启蒙自由观。可以说,在现代性的视阈下,康德道德哲学是一种重建的现代性道德话语,对现代性道德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对人的先验理解,康德对现代性道德的建构只具有逻辑上的有效性,未能实质性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人问,自然科学史上的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社会科学史上的马克思、毛泽东以及现在的邓小平,他们在作出创造性的思想时,在思想方法上有没有某种共同点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些思想家或思想者都成功地使用了辩证思维的方法,尽管他们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和风格。其中,极点思维这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是他们毫无例外都使用的。在广阔深刻的历史背景上考察这种带规律性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惊讶、注目和激动不已,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辉煌篇章,而极点思维则是人类智力奋斗的伟大结晶之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11):155-161
1949年的鲁迅纪念已经具有了"国家纪念"的性质,以毛泽东的"鲁迅论"为核心的鲁迅纪念"国家话语"开始形成,个体纪念话语开始逐渐隐匿在"国家话语"与集体话语之中,呈现出跟此前纪念显著的差异。本年度欢快明朗的鲁迅纪念话语的出现,被重塑或被强调的"苏联的真挚友人""为人民服务的作家"等"鲁迅"形象以及被倡导的"学习苏联""自我改造"等鲁迅精神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连,所有这些都标志着鲁迅纪念已经开始步入"当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