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就西南某市的工业废水中污染物质的现状和造成污染状况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工业企业发展的初期没有长远规划和方针;缺乏相配套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正确的引导;大部分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只顾眼前利益,抓经济效益,抓政绩,不顾长远利益;工业企业的工艺技术落后,装备陈旧,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管理力量薄弱;某市占工业总产值大的主要行业单一;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城区环境质量保障设施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是造成污染形式严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环境保护部门将着力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编制《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重点是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开展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建设6个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示范区。这是记者从9日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的。此外,还将启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和土壤环境保护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相似文献   

3.
国发[2011]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多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大解决环境问题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产业结构和布局仍不尽合理,污染防治水平仍然较低,环境监管制度尚不完善等原因,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  相似文献   

4.
研究基于现有生态本底评价方法仅针对现状、无法定量分析建设行为与建成后生态状况关联度的事实,构建密集建设区生态状况评价方法。该方法可对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本底状况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逻辑如下:通过对既定空间形态下的典型建成空间进行生态功能评价,获得相应建设模式的生态状况代表性数据,将之赋予同类型规划用地,获得密集建设区的生态本底模拟图。该方法操作的关键有三:一、理清建设管控指标与建成环境空间形态的关系,提炼典型空间形态;二、确立密集建设环境的生态本底评价指标体系;三、构建生态本底评分操作规则。研究以成都为例,基于卫星影像和实地情况,归纳了基于建设分区管控体系的10类典型空间形态;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层典型抽样调查,评定不同空间形态的生态本底质量状况阈值,并将之赋予各个地块,生成中心城区生态本底状况模拟图。实证表明:该方法能从整体层面判断密集建设区的生态本底状况;也可依托控规模拟规划建设方案的未来生态本底状况发现生态空间构建和建设控制的生态关键,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黄光宇先生是我国山地城市学与生态城市研究的开拓者,在山地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有着极深造诣,其学术思想对现实山地城乡规划具有极高的借鉴与指导价值。山地城市生态系统较平原城市具有更高的环境多样性、系统敏感性与功能复合性。文章从回顾黄光宇先生对山地城市环境问题及生态特征的基础认知与研究入手,尝试从自然资源综合评定与生态环境保护、山地城乡整体空间结构塑造,山地脆弱生态系统管治三个方面,解读黄先生针对山地生态特征的城乡适应性规划思路与技术方法。结合相关规划案例,文章进一步阐释了相关规划规划思想的落地应用:地方营建与适应性规划、整体格局导引局域规划、建设与非建设空间共轭规划控制。通过黄先生相关学术思想回顾,希冀同行展开更多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2008年国内环保投入与环境投资的回顾 1.全国各地掀起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高潮 从2008年开始,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步入实施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分解落实到位并不断得以强化,全国各地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掀起了新一轮建设高潮,主要呈现出建设规划力度加大、区域集中建设和政府投资力度增强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据环保部网站消息,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日前在北京主持召开环境保护部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对湖泊"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非常高昂,而目前一些良好湖泊正面临着入湖污染负荷逐年增加、面积萎缩和生态退化等威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战略思想,以及党的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精神,编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年)》.会议决定,《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年)》经进一步修改后报国务院审批.  相似文献   

8.
在第39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环境保护部6月3日发布<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从公报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我国环境保护步伐更加坚定,"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首次达到进度要求,部分指标超额完成,正向着环保规划目标稳步迈进.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与开放空间系统相互割裂,土地利用布局错位的问题,提出城市规划层面,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所承载的自然、社会与经济过程多纬度整合的规划思路。立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核心环节,致力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系统和开放空间土地资源系统的生态整合,趋利避害。文章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城市土地利用、公共空间现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梳理了其中存在问题,并尝试结合案例实践探索生态整合目标导向下的规划路径:通过可相容性分析将环境区分配给可以创造社会与经济增殖效益的建设土地用途,并以此获取环境保护的经济与社会支持;运用环境区与建设区的整体空间布局方法,最大化环境区外部增殖效益;保护地域环境资源并融入建设土地利用,塑造地域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10.
张良  路立  刘颖 《城市》2010,(12):43-46
近年来,生态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协调环境与发展重要的公共政策,现有的规划编制体系面临着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定量深化不足、生态建设内容单调、编制方法与技术有待创新、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际调控能力亟待提升。作为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之一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将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引人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推进其生态化转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合理的布局城市防护绿地在环境保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大框架下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体系的构建进行论述,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从保护市域大环境,对防护绿地结构类型和空间布局以及防护植物选择的角度来解决城市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从而构建城市环境保护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今年6月5日是第38个世界环境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人们欣喜地看到我国在污染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环境保护工作正迈出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新修订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近日由环境保护部颁布执行.这一新标准的制订建立在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符合我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要求,符合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这一标准对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和运行中的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等进行了统一的要求,使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和运行更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对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1994,(3)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的环境保护十分重要,它不仅为城市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需要,提供必要的保障,而且为城市文明建设、人们精神生活创造优美的环境,因此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是两个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人们的呼唤。 现在,城市环境普遍受到污染的严重威胁,其中燃放鞭炮就是污染城市的一大公害。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二、什么是“三同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建设项目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  相似文献   

16.
今年,环境保护部门将着力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编制《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重点是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开展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建设6个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示范区。这是记者从9日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天津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着农业投入品过度使用、 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以及工业和城市污染转移等多重环境污染问题.强化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制建设、 完善农村环保设施、 增加对农村环保的财政投入、 健全污染控制与经济奖惩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加强农民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等是从内外部消解天津农村环境污染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用地功能规划调整过程中污染场地合理利用是土地资源再利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如何保障再利用地块的环境质量角度出发,提出在用地规划阶段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用地规划的合理性,并对如何建立场地环境评价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范小勇  曹伯虎  邹哲 《城市》2008,(5):26-28
城市社会羟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交通量的增加,而交通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交通与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城市规划与管理,特别是交通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王三厚  师武军 《城市》2004,(6):12-15
一、加强区域规划对环境、资源、产业等要素的空间整合 就我国目前的规划状况看,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进行分散的、任何层次的规划,并不能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可能使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是因为,一定区域的发展,是以更大区域的发展为基本环境和前提的.因此,应针对特定的问题,开展区域规划,通过区域规划,对环境、资源、产业等要素进行空间整合,进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