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瓦舍文化是一种娱乐文化,宋元戏曲是在瓦舍勾栏成熟起来的我国民族形式的戏剧,它必然带有娱乐文化的某些特点。本文主要从喜剧品格和大团圆结局两个方面,观照宋元戏曲的娱乐趣尚。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是民间的集体的世代传承的文化.整个民间文化,除极少的非传承非集体的部分外,都是民俗文化.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理论家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俗学就是民间文化学,这是很有见地的.民俗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民间信仰、民间科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几方面,可见,民间文艺是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民间文艺就是民俗文艺.从民间文艺生态学观点看,民间文艺以外的其他民俗文化,便是民间文艺赖以存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民间文艺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而社会文化环境基本上是民俗文化环境、民俗文化又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环境对民间文艺的影响,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所谓间接的就是自然环境影响到民俗文化再影响到民间文艺.民俗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了环境系统,与民间文艺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民间文艺与民俗紧密相联,共存共荣,共消共长.民间文艺与民俗的联系,也就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反映生活、艺术的唯一源泉是生活,艺术起源于生活,这是早已取得共识的艺术理论基本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民间文艺起源于民俗生活,存活于民俗生活文化环境之中.民俗文化就是民间文艺的最佳生态环  相似文献   

3.
勾栏新考     
黎国韬 《学术研究》2012,(12):139-148
从语源的角度讲,勾栏的"栏"字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西南民族的居所干栏,宋元时期作为剧场的"勾栏"一词指称的是一种整体性建筑,与作为建筑一部分构件的栏杆在意义上没有太大关系。勾栏剧场在建造形制的多个方面明显受到西南民族干栏式建筑的影响,干栏式建筑中流行的一些民俗对勾栏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干栏与勾栏关系的存在,为中国戏曲形成受外族文化特别是西南文化的影响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佐证。干栏式建筑颇适用于宋元都市流动性质的商业演出,有助于说明勾栏剧场对于戏剧表演和传播所起的作用,弄清勾栏与露台、勾栏与瓦舍的关系,也有助于补充和修正古代剧场发展史上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4.
古镇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群聚居地,是某一区域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古镇就其存在而言是物质的,但它通过物质的形式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活态文化。保护古镇的实质是保护民间活态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和大力宣传,并使地方政府、文化工作者和古镇居民都能参与其中。借助古镇本身所承载的活态文化来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既可以起到保护古镇的作用,也可以达到保护民间活态文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元晋秋 《学术论坛》2012,35(9):153-158
文化与意识形态首先具有本质的不同: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附加在物质载体上的精神内容,而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被赋予了特定阶级意志的思想或精神体系的形式。其次,文化的意识形态化表明了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负载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的一系列操控,文化内容被赋予一种特定的存在形式、一种具体的解读方式———文化的意识形态化由此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族民间情歌的分析来看民间情歌中蕴含着的由来已久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审美情趣等丰厚的文化内涵。从人类学的视野中探寻民间情歌的深层文化含义,进而发掘作为人类爱情生活中传情达意的媒介———情歌这种口头语言民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无论社会如何,这种口头的活的传统将永远保持新鲜的活力,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被大胆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革新、创造,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它包括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从广义上讲,文化可分为政治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具体的,精神文化是抽象的。如人们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相互关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狭义即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配套设置的组织机构和相关的办事制度、工作纪律。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丰繁多样,按大的方面来分,大体包括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语言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四种。婚姻家庭文化属社会民俗文化,它是各民族人民在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两性恋爱、婚姻和家庭的缔结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及文化心态。它包括各民族特有的恋爱方式,婚姻形式和家庭组建样式及其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意识、感情、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一、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文化的内涵及其表征 1、少数民族婚姻家庭中的两性缔结文化。婚姻家庭首先是两性的联结及其结果,在它的完成过程中,表现出各民族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对该项民俗制度的创造、约定、传承和演  相似文献   

9.
张保权 《兰州学刊》2008,(11):160-162
文化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指原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成果,比如一个社会整体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二是指与物质生产活动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管理机构;三是指由物质生产活动决定的精神观念生产,如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以及社会风俗、行为习惯与精神气质等;四是指社会价值观念生产以及由此衍生的带有普世价值的思想体系,前者如道德观念、共同理想、意识形态等,后者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宽容、理性等。这四个层次的文化涵义既是层层递进的,又是错综复杂的。在现代工业社会里,文化涵义的泛化已经引起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趋向。  相似文献   

10.
瓦舍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元剧是在瓦舍文化中兴盛起来的成熟的戏曲形式 ,因此元剧本质上是一种俗文化。本文主要从舞台形象的平民化、爱情婚姻观念、法制思想、语言、娱乐性、舞台形象的类型化、情节关目的雷同化诸方面 ,探论了元剧的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概念素有观念论/物质论、中性观/贬义观的纷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意识形态视为颠倒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唯心思想以及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虚假普世性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商品拜物教批判展露了意识形态物质论。商品拜物教的要点并非劳动产品在交换中转化为商品,而是商品在交换中转化为资本,这尤其体现在劳动力商品的买卖上,那是社会生产关系和剥削原理的物化或商品化体现,意识形态因而近似经济基础所表现出的一种物质化、日常化的无意识语言;齐泽克结合拉康的无意识-语言理论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物质论,认为意识形态早已实现非意识形态化,它是前物质/观念的社会符号结构,是现实的"心脏",也是语言虚构的最高体现,这可称为意识形态超物质/观念论。  相似文献   

12.
第一语言论     
李峻 《船山学刊》2000,(2):103-109
在语言问题上,人们通常都以无限的深情和热忱善待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而以少有的迟钝与冷漠岐视态势语言。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的确是一个令人惊异却又能激起我们研究兴趣的问题。 一、语言殿堂的三大支柱 人类所构建的神圣的语言殿堂,是由三根坚不可摧的擎天大柱支撑起来的。它们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态势语言。 口头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材料,在人际交往与社会发展中,凭借“听读”而领悟情感意义的语言形式。在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它是一种必须及时“听录”,否则就转瞬即逝的语言形态。简言之,它的基本特征是“听读”,…  相似文献   

13.
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所指文化乃是文化的狭义方面即精神文化。所谓精神文化是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直接产物,如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的组织机构,都是精神文化的内容。在精神文化现象中,社会心理属于初级层次,系统化、理性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式处于中层,文化的最深层结构乃是价值观念系统。价值观念系统是指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某种肯定和否定的关系结构,包括自然的价值观念、社会的价值观念、人自身的价值观念、历史的价值观念等内容,它广泛地渗透于文化各要素中,乃是文化的核心。不同的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对立。  相似文献   

14.
运用口头方言是民间叙事生活属性最重要的表现范式,方言是民间场域中广大民众所使用的生活语言,是融于生活情境的可操作层面的实在的言语,亦即说话。理解和研究民间叙事,关键是理解和研究各地民间叙事的话语形式。民间叙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方言,民间叙事的呈现方式和表现范式是处于"发音"状态的"方言"。对于民间叙事而言,方言绝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或载体,是方言构建了民间叙事本身及其文化场域并凸显了民间叙事的生活属性。在民间场域和生活情境中考量和研究民间叙事,首要的是熟悉并理解当地的方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的必要性 民间文学艺术是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分,其概念从广义上理解,包括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它是同一社会群体文化、社会特征及其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 民间文学艺术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四类:即语言形式(民间故事、民间诗歌、谜语、谚语、童话、传说和与特定时期及地区相关的信仰、神话、颂诗等);音乐形式(民歌、民间音乐);“动作”形式(民间舞蹈、戏剧和各种礼仪以及游戏)和有形形式(绘画、壁画、雕刻、雕  相似文献   

16.
蒋姗姗 《天府新论》2006,(Z1):234-235
鸦片战争后,大批东南沿海居民迁往东南亚,并带去了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所谓民俗文化,是指通过民间风俗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1〕,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2〕这  相似文献   

17.
论非物质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敏中 《河北学刊》2005,25(3):34-38
非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以口头讲述及亲身行为等动态方式表现和传承的,具有民族民间传统的各种文化形态或形式。非物质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其表现和传承的动态性或活态性。非物质文化属于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而不属于主流文化、上层文化、精英文化和官方文化。非物质文化具有民族性、民间性、内稳性、自发性、非意识形态性和约定俗成性等。非物质文化活动具有自娱自乐功能,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是展现村民内心世界的重要窗口,是认读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今,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我们要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阿牛木支 《天府新论》2021,(5):封二-封三
“克智”是彝语音译,意为“口头演说的语言精粹”,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口头传统诗歌体裁,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克智”以口头论辩为传播方式,长期盛行在彝语北部方言区的婚丧嫁娶、祭祀仪式、节日庆典等活动中,尤其在义诺、圣乍、所地三大次方言区广为普及和流布,成为在彝族民间流传最广、运用场合最多、受众影响最大的诗体口传文学。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民间社火现状及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城市消费文化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传统民间文化和艺术濒临被淘汰的边缘。民间社火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意蕴,但目前民间社火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城市化所导致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民间社火衰微的根本原因,致使民间社火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表演艺术水平整体下降,民俗文化意蕴正在淡化。民间社火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理应加强对它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旅游文化商品与旅游实用品的区别是在于旅游文化商品必须具有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审美价值、商品价值。通常分为精神的和物化的两种类型。精神文化商品主要是指带有营业性演出的各种形式的表演艺术和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物化了的文化产品主要是指各种形式的绘画艺术作品、雕塑艺术作品、民间美术作品、文物复制、仿制品,以及各种形式的地方民族民间工艺品、纪念品等。前者是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娱乐,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后者是满足旅游者的观赏、收藏、陈列、纪念、馈赠的需要。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五彩缤纷,争奇丰艳,展现于世,在反映风俗人情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旅游文化商品浓缩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科学、文化和艺术的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