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德全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4-5
理性与信仰历来争论不休,谁也没有说服谁,走过来又走过去,无所定论。理性是有力的先行者,但是路是那么遥远,还是没能走到头,弄不好又得走回去,最后两者各得好处。自由和权威是一对兄弟,被理性和信仰带领着前进,不一定只跟着其中一个,与人类社会一同发展着。 相似文献
2.
陈杨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3):46-49
索洛维约夫的宗教哲学原旨是通过理性回到信仰,即为信仰而认知;其宗教哲学基点是确定理性的限度,为非理性和神秘性留下余地;其宗教哲学构建是希望超越抽象理性,实现一种理论与实践、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知识与生命的哲学综合。他的宗教哲学思想是深入地理解俄罗斯哲学、理解俄罗斯文化以及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张德全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理性与信仰历来争论不休,谁也没有说服谁,走过来又走过去,无所定论。理性是有力的先行者,但是路是那么遥远,还是没能走到头,弄不好又得走回去,最后两者各得好处。自由和权威是一对兄弟,被理性和信仰带领着前进,不一定只跟着其中一个,与人类社会一同发展着。 相似文献
4.
孙继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94-97
文艺复兴作为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过渡时期 ,其思想文化意识必然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既没有把上帝完全否定 ,也没有把理性彻底的张扬开来。在这一时期 ,理性与信仰共存于社会中 ,突显过渡时期承前启后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让信仰与理性各得其所——重新审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的文化现象,两者存在着辩证关系:既相互矛盾、冲突,又相互独立、促进。但在传统的观点中,往往夸大对立冲突的一面,认为科学与宗教是水火不相容的、势不两立的。其实,科学与宗教的和平共处是两者关系的主流:宗教生活不仅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是人类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宗教还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一种终极的思想价值观和追求目标。同时,宗教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上包含着科学的内容,宗教信仰对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许洁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祛魅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现代人的命运需要以理性来匡扶信仰,法律作为一种人世生活的秩序安排,既是一种规则体系,也是一种意义体系.形式理性法提供了生活的可预测性与可计算性,价值理性法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意义感与价值满足感.本文尝试以韦伯视阈中的理性概念为切入点,阐释法律得以成为信仰对象的理性基础,进而说明只有兼具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法律信仰方可突破现代理性的牢笼. 相似文献
7.
黄瑞英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
信仰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康德从理性出发,把信仰建立在理性本身对超验的渴望与追求之上,引导人们走出不敢运用理性的不成熟状态,走向理性信仰的意义世界——人类所建构的超越本体世界,体现自由本性的价值世界。康德的努力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对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信仰的动摇理性的缺失--哈姆莱特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礼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4)
哈姆莱特处于传统价值体系发生动摇的文艺复兴时期 ,意识形态领域信仰和理性的冲突导致了哈姆莱特激烈的内心冲突 ,使他在信仰和理性之间无所适从。而残酷的现实又逼迫哈姆莱特担当复仇和重振乾坤的重任 ;复仇与基督教神学观念发生冲突 ,而理性精神又不足以支撑他重振乾坤 ,最终导致了哈姆莱特陷入沉重的精神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9.
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内驱力。而现在 ,公众法律信仰的虚无已日益突显。“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因此 ,要想把法治精神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 ,必须努力去寻找法律信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田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5)
罗马帝国后期 ,社会陷入失序状态 ,精神空虚和物欲主义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态度 ,这为基督教信仰主义文化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基础。古典理性主义价值的衰微 ,哲学对超世彼岸的宗教追求 ,把直觉和体验置于理性思维之上 ,则构成了基督教信仰主义取代古典理性主义的逻辑基础。理性向信仰演变的历史命运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助学贷款中构建主体性诚信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诚信问题是国家助学贷款运行的瓶颈问题。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建立和完善助学贷款信用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高校要摒弃传统诚信教育存在的弊端,改进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把对大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的道德修养的培养过程融入大学生活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吴林龙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3):151-156
信仰问题是当代社会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信仰的形成包括社会历史过程和个体实现过程。迄今为止的信仰表现为原始信仰、宗教信仰、理性信仰、科学信仰的历史演化趋势。信仰的个体发生总体上经历符号模仿阶段、模糊懵懂阶段、自我觉醒阶段、自觉确证阶段、调整完善阶段。当代中国的信仰教育应基于信仰发展的历史趋势,把握人们的实际信仰状况,将教育融入个体信仰的形成过程,采取情理交融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3.
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万俊人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文章力求从“现代性”文化的批判的视角,揭示现代信仰危机的认识根源和经济文化根源,进而辨释知识信念与价值信仰、现实与理想、宗教与信仰本身的内在关联,分析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缺失和精神衰弱现象,以期给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内在精神紧张和信仰困境提供一种可能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中的“信”伦理与“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美琴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2):112-115
信伦理和信制度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信伦理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 ,主要强调信伦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信关系和诚实守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信制度则属于现代社会制度建设的范畴 ,主要强调制度建设及其惩戒和规范作用 ,以限制和约束背信、欺诈等行为。两个层面都讲信 ,两个层面有机结合 ,应该是现代社会关系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张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3):42-45
路德积极参加新教会组织、经典、教义和礼仪方面的建设,为新教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路德宗教会成为了本质上完全不同于天主教会的一家崭新的教会。路德宗国教化主要是由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不是由路德造成的。对路德在新教会建设中的活动应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6.
彭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在分析哲学思潮的影响下 ,美学被极端地狭隘化为对艺术的定义 ,造成美学严重地脱离社会生活和艺术实践。当代西方美学家在摆脱这种狭义美学时不约而同地回到鲍姆嘉通对美学的原初定义 ,将美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广大的感性生活领域 ,甚至将美学扩大为整个哲学的基础。这种广义美学的发展倾向 ,在中国现代美学中以蔡元培最为著名。我们今天回到蔡元培 ,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与西方当代美学家回到鲍姆加通同样的意义。这不仅涉及到对蔡元培美学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定位问题 ,而且可以为今天的美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杨卫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2-37
美国外交理念中使命感的宗教根基源于殖民地时期的清教传统.宗教的使命感与美国社会独特的政治理念相结合,促使宗教使命感日益世俗化. 使命感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使美国外交在理念上具有一种追求价值观的特点; 它使美国把追求普世的价值观理念作为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践中造成了美国外交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8.
潘黎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56-60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是意图在宗教精神阙如而儒家礼乐法度业已崩解的现代中国文化场域中,以美育为手段实施一种信仰重建方案。美育所含之审美精神的特殊性和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语境决定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信仰建构逻辑包含了某种双重性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在信仰的世俗性与超越性、个体性与社会性这两组二元对立之中,这也反映出现代知识分子在信仰重建过程中复杂的文化现代性心境。 相似文献
19.
熊吕茂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4):48-51,68
唐君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肯定宗教信仰在人生活中的地位,并以"天人合一"的方式理解宗教,从而消解了神或超自然世界时人的制约,突出了宗教对人的生命存在所具有的超越意义,体现了他对人的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黄明欣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5):567-570
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信用建设,但信用的建设不能取代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前者为道德诚信,后者为法律诚信。二者虽有联系,但在起源、内容、功能及调整方式和表现形式上有区别。诚信原则维护的是实质正义。信用缺失的治理应是将二者相互结合,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