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尼 《中华魂》2012,(18):30-32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始终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加强,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吉林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推动吉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艺创作现状使我们不得不关注文艺自身的品性问题。文艺品性由审美性、思想性、商品性三元素体现。审美性是文艺的本质属性 ,思想性和商品性是文艺的附属属性。在创作实践中三元素的统一是可能的 ,但要处理好文艺作品的本质属性和附属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2008年,南通市文联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出作品、出人才、繁荣文艺为宗旨,努力探索“创作精品化、活动品牌化、服务零距离”的新路子,精心打造第三届“五月风”文艺展示月这一活动品牌。活动中创作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满足了群众对文艺的精神需求,实现了文艺与群众的零距离,得到了南通文艺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任何文艺作品都受着时间和群众的检验,获茅盾文学奖的《芙蓉镇》也不例外。问世以来,其人情人性描写曾获得普遍赞誉;清除精神污染问题提出之初,有人怀疑其价值,担心其命运,然而仅仅是一种臆测,一个问号。胡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发表以后,人们开始这样考虑;小说确是重在表现人性,还是评论者的附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末,其人性表现的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又如何?还有,与此相关的作者的人性观是否表现得正确或明确?本文愿对此种种疑点发表一些看法,为“争鸣”之资。  相似文献   

5.
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文艺作品所具备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文艺欣赏活动对于青少年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的影响,较之于成人要强烈而复杂得多。大  相似文献   

6.
绍兴鲁迅研究学会、绍兴师专、绍兴鲁迅纪念馆合编的《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一期,已于1983年秋出版。《专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突出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重点是发表鲁迅故乡——绍兴的鲁迅研究成果、有关资料、研究文摘、报道研究动态、研究者的近况、文艺作品等,为学习鲁迅、宣传鲁迅、研究鲁迅提供必要的材料。刨刊号发表了周建人同志的题字“祝绍兴鲁迅研究会成立”手迹影印,以及  相似文献   

7.
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不仅是一次文艺改革运动,更是一场动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为发挥文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为新秧歌运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依据。明确秧歌创作把思想性放在首位,为实现秧歌运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贴近人民生活的新秧歌内容真正满足了老百姓的需要,为新秧歌运动政治动员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定位。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接受力,为新秧歌运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一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农民群众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最大多数的服务对象,离开了五亿农民,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就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巨大的战斗作用。全国解放以后,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广大贫农下中农,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的同时,又要求实现文化上的翻身,做文化的主人。随着经济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阶级斗争形势的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对文学艺术阅读与欣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他们不仅要求文艺的大普及,而且不断有提高的要求,迫切期望让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得到他们所容易接受的、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他们不仅要求作家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红色文艺作品不仅仅是因叙述革命历史而具有了自身的特质,它更为重要的功能在于以革命为意义元点而对历史生活进行文本化的组织与叙述.革命在红色文艺作品的叙事中不仅组织着叙述对象的个体人生意义,同时也组织着有关历史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列举了六十年代版《刘三姐》魅力历久不衰的事实。认为《刘三姐》得到受众广泛欢迎的原因有,颂扬人们追求、捍卫自由权利的倾向,故事与社会环境的高度真实性,创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尊重民间创作的态度,较深的喜剧造诣等。认为研究《刘三姐》,在文艺作品的创作、展示等不断市场化,许多人梦寐以求自己的工作能象《刘三姐》一样,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商业性高度统一的今天,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考察文艺作品经典性的内在构成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时间的维度,从历时性考察,文艺作品经典性存在超越了它所属的时代,在所有时代被阅读,亦即艺术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存续;二是空间的维度,经典超越它所属的创作个体与所表现的对象个体、所属的与所表现的民族与国别,在世界文学视域中被阅读,具有人类普遍性的特点.所以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具有超越性,而这一超越性源于文本的审美性、原创性以及对话性.经典如同文化语法的母体,不断创生出新的作家和新的读者,其辐射性使文艺作品的生命存续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之中,同时也留存在一代代作家的互文性文本中.经典,表明文艺作品长久的生命存续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和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翻译和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五四运动是在伟大的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如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发生的。它具有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它宣告了中国旧民主主义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当时的文艺界展开了一场新与旧的尖锐斗争,产生了一些思想性强、艺术性也高的,能结合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文艺作品,如鲁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女神》就是新文学运动最早的成果,文学革命的实绩。和创作一样,当时的翻译事业也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译品的数量增多了,质量有显著的提高。在这以前,市场上充斥着所谓“言情”、“侦探”、“义侠”等供有闲阶级消遣的翻译小说,如今代之而起的是进步的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尤其是优秀的俄罗斯  相似文献   

13.
已故我省优秀作家冯志同志的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是一部有着较高真实性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而文艺作品的真实性,又是近两年来文艺界普遍关注并在继续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文想具体分析一下这部长篇小说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和成就。这对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真实性问题,推动文艺创作沿着现实主义道路深入发展,也许是有好处的。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和方法,它的最基本的含义,或者说,它对创作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就是说,要真实。真实是现实主义的灵魂,文艺作品的生命。说一部作品有真实性,这不是一般性的肯定和评价,而是带根本性的肯定,很高的评价。由于真实性是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一种统一要求,因而说一部作品具有较高真实性,就意味着肯定这部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达到了较完美的统一,而在分  相似文献   

14.
对于以审美为第一要义的文学艺术来说,对于以审美为第一需要的广大群众来说(按:指在阅读、欣赏文艺作品这一指定领域而言),文艺作品的艺术形式或许是比艺术内容更值得重视的问题。在我国文化史上,在理论上最激烈地否定形式功能的,莫过于老聃了,他竟然说“美言不信”,可是在实践上,他又不能不借助于美的形式,正如刘勰所说:“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孔子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文艺作品的包装是时尚的需求、是时代的需求、是审美的需求,也是文化市场的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电视文艺作品走向、趋势,可能营造出一个新的文化环境。这个新的文化环境,就可能在发展先进文化中起到一个时期的主导作用。1.电视文艺作品越来越多的注重平民性所谓电视文艺作品的平民性,也就是大众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创作、制作要合乎大众的审美倾向,欣赏情趣与接受习惯。也就是说,要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表现大众认同的价值观念,抒发大众所企盼的思想感情,满足大众认可的追求境界。如今,我们许多的电视人,就是瞄准了从平民百姓最…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从美学角度,论述了文艺作品的接受者的位置、范围、作用。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是工农兵。他们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人。接受者在审美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没有接受者也就没有文学;文艺作品能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者的反应与评判;接受者对文艺作品起着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接受者对作家的创作意图进行检验,接受者期待视野发生变化,文艺作品必须不断适应这个变化,并在创作中体现这个变化,接受者影响文艺作品的再生产。创造者有一个情感移向的转变及世界观的改造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生活与工作的效率,还对当前文艺传播的机制产生了重大作用。在传播形态上,包括文艺作品的时空、渠道、内容乃至受众接受都已呈现为全方位碎片化态势;在传播生态上,传播主体以文艺作品为中心来整合包括传播平台、资本力量、移动运营商等在内的诸多传播要件,并将传播对象作为整个传播生态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了完整的文艺传播生态;在传播理念上,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的文艺作品逐渐开始构建全新的受众"部落",从而形成了更契合文艺作品受众的传播心理,也更具生命力的"部落化"空间。由此观之,文艺作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并非仅是"移动设备+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产生了诸多如化学效应的新型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文艺鉴赏是世界、作家、作品、鉴赏者四要素的有机统一,是鉴赏者和作品、作家条件充分下的双向交流。上品文艺鉴赏,既需要鉴赏者一定期待视野下的再创造,也需要文艺作品具有审美、认识和文化功能,还需要营造鉴赏者"被创造"所必须的"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氛围和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文艺欣赏是人类整个文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文艺创作一起构成文艺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环境,是文艺创作的成果——文艺作品获得艺术生命和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唯一途径,并对文艺创作发生反馈作用。研究文艺欣赏的特点,不仅对提高读者的文艺欣赏能力,而且对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帮助他们深化对文艺本质特征的认识,正确看待文艺的社会作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文艺欣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是以文艺作品为对象,并对文艺作品的美(内容美和形式美)进行感受、体验、想象、理解的审美认识,是一个不断从文艺作品中感受美、体验美、享受美的过程,又是一种通过文艺作品而对客观的社会生活进行再认识再评价的活动。审美、唯有审美,才使文艺欣赏与一般的科学认识活动(对真与假的认识),伦理活动(对善与恶的认识)实践意志活动(占有并消灭对象以满足某种功利欲望)是区分开来。同时,文艺欣赏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不仅表现在内容上是对文艺作品美的发现与认识,而且表现在  相似文献   

20.
一个世纪前,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问世了,经济学界却以沉默进行抵制。恩格斯看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采取的不予置评的卑劣手法,组织了一场别出心裁的论战。他写了近十篇不署名的论文,“攻击”《资本论》,从而使《资本论》得到传播,获得了读者。文艺作品的传播,意义同此。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来源于它所连结的文艺社会的交流。文艺作品所连结的交流,是实现其价值的基础。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①从鲁迅的这段话,也可以看出文艺作品传播的特点。对于这种现象,人们多从读者带有主观色彩这一面去解释,是否可以从传播过程中,文艺家通过作品与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