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走马楼竹简枯兼波簿及其透露的生态史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
走马楼竹简〔叁〕中有反映波即陂枯兼现象的简文。兼的字义,或与溓有关,即所谓深泥薄水。求其原义,亦可以发现和浅的关系。波枯兼现象,既反映了地貌变化,也体现了水资源状况。这一现象与气候变迁的密切关系,尤其值得生态环境史研究者的关注。人们自然会注意到,走马楼竹简所见相关现象,为东汉以来气候转为干冷的判断提供了新的证明。 相似文献
2.
走马楼吴简中的限米与屯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走马楼吴简中的吴国屯田资料表明,吴国的普通民户拥有自己的私田或佃种官田,并向官府缴纳税米、租米、布、钱等租税。诸如卫士、邮卒、传卒等常备兵种,没有土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金民、士等手工业者,在外地求学的贫苦书生(私学),以及因流亡而丧失原有田宅后又重新附籍的农民(还民),则被官府组织起来从事军屯或民屯。他们被免除部分赋税和徭役而缴纳限米。屯田者所缴纳的限米远远高于普通民户耕种自己的私田或佃种官田所缴纳的各项土地租税的总和。 相似文献
3.
陈顺成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02-106
工匠义常用词是汉语史上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类词,其核心词"人"、"工"、"匠"、"师"及其作为词根不同时期构成新词的数量和能力,反映出书面语中,上古用"人",中古用"工",近代用"匠";口语中,上古以"人"为主,中古早期以"师"为主,中古后期"师"、"匠"共用,近代"匠"脱颖而出。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近代,其间当有新旧质素共存竞争的过渡时期,两汉两宋承担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4.
走马楼吴简乡丘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传统认识中古代基层社会为乡里体系的观念有所不同的是,长沙走马楼吴简中出现了大量的令人费解的“乡”与“丘”的对应组合。乡丘关系的研究遂成为一大难点。统计显示,乡丘的对应不仅有一对多关系,更有多对一的关系,呈现为一种复杂的关系模式。针对这种情况,对乡丘关系的理析,学界应跳出乡丘隶属关系的旧思路,以这种复杂关系为前提,来深化吴简的研究,完善对“丘”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根据走马楼吴简的赋税收支记录可知,赋税的种类不同,征收与管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赋税的缴纳,有自送与代输;对于不宜分割物品,采用合户征收或折纳等方式;对赋税的账目管理,采用莂的形式,以便各方面互相监督;船师在不同仓库之间的赋税转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谭翠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
走马楼吴简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一定数量难能可贵的崭新而真实的同时材料.对其进行语言研究,有助于吴简的进一步整理利用,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古文献的阅读理解,对于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修订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考察,发现:作为官方登录户籍的固定用语,“口食”表示“家口”的用法出现得虽比“食口”早,但最终为后者所取代;秦汉时期,高年女子一般称作“大女”,到晋代,“老女”之类的称呼才在简本、纸本户籍中大量出现,因此,吴简中“大女”、“老女”交互使用的现象十分独特;先秦到三国时期,“户人”充当“一户之主”义在各类典籍和文书中经见,后来为“户主”一词取代,“户人”一词则发生意义转移,泛指“一户之人”、“一户之民”. 相似文献
7.
走马楼吴简中涉及职业、社会身份与阶层的资料非常多,户品、私学、吏与“吏户”、师佐、复民等等,都是目前讨论的热点。对这些名词含义的考察,有助于对三国时期基层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从走马楼吴简看两汉与孙吴的"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振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1):92-97
两汉时期与财政经济政策有关的"调",主要有以下4种用法第一,表示调发、调度;第二,官府出钱采购所需物品,有时也称为"调";第三,作为赋税的泛称,"租调"、"赋调"频繁出现于史籍;第四,表示苛捐杂税.鉴于孙吴赋税的繁重程度及其对东汉赋税制度的保留,鉴于史书中并没有关于孙吴进行类似曹魏那样的赋税改革的明确记载,根据现有简牍资料可以认定,吴调也同样是汉调的延续,而与曹魏的户调不同.吴简中即使有按户或户品征收的调,也仍然属于苛捐杂税. 相似文献
9.
沈刚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5):78-81
本文通过对孙吴时期行政职能、丘的性质和秦汉以来基层官吏设置等传统的考察,认为走马楼吴简中"岁伍""月伍"是新出现的丘的管理者,二者分工不同,"岁伍"主要管理丘中的民户,"月伍"则负责土地管理,并且有时还要负责代缴本丘居民的赋税。 相似文献
10.
董连祥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唐太宗的诗歌 ,表现了他躬行节俭、从善如流的品质 ;反映了他偃革兴文、布德施惠的策略 ;概括了他以武功定祸乱 ,以文德致太平的过程 ;描写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抒发了他济世安民的壮志豪情 ;贯穿着他的乐观向上的格调、不屈不挠的精神 ;渲染了他善于识别人、用人的治国才干 ;揭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再现了“兼众美而有之”的帝王形象。他的创作在唐诗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体系,"吴越文化"是这一母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区域文化,吴文化与越文化在今日地域文化研究中之所以备受关注,在于其对高速发展的"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文化支撑作用,这一文化如何生成?其文化历史渊源与文化性征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何联系?其文化走向与未来指向如何?此乃文章所重点研究与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