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1989年,也就是马原发表处女作后的第五个年头,马原的写作生涯停止了。我们不知道他停止写作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离开了西藏,回到了辽宁老家。无论怎样,马原1985-1989年的小说创作,标志着中国小说决定性的转变,值得批评家再阐释。1984年8月马原在西藏文学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拉萨河女神入马原这个名字对供评家和读者是陌生的,他的作品有着一种天然的神秘感。在毛泽东时代的后期,中国的公民习惯于新星的一现而逝,评论家也以发现这些新星而感到自豪。马原的作品太富于革新精神,与以往的作品有着太多的不同,评论家们深…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板块上,马原写下了亮丽的一笔.这主要不是依赖他作品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他那恶作剧般小说叙述的"陌生化"形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创作了"活页小说",形成类似"元小说"的效果.但马原最终被读者抛弃与他最初被读者接受一样,都是因为"形式",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简单地题材归类不足以对邓一光的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生命传奇"是邓一光作品的共有特色。邓一光的"生命观"具有超社会性、超时空性和本体性;其生命人物、生命故事和生命叙事都具有"生命传奇"的特点。邓一光的"生命传奇"也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牛鬼蛇神》是马原停笔多年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多维空间的形式将复杂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生活的体验艺术化处理,构筑了马原的理想世界,也构成了马原小说的魅力与意义。不过,小说《牛鬼蛇神》在超越与突破马原前期作品的叙事技巧时,也暴露出艺术的贫乏。这主要体现在小说叙事的重复、小说缺乏历史深度意识的发掘与反思以及叙事时空的自我束缚与模仿等方面。这严重削弱了小说反映时代与现实生活的厚度与力度,使得小说缺乏本应该体现出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5.
《牛鬼蛇神》是马原的近作。在西藏叙事的基础上,小说关于海南的叙事拓展了小说的表意空间,深化了神秘主题意义并试图进行深度的哲学思考。与马原早期写作比较,该小说写作延续了先锋小说创作理论和实践后期变化的趋势,即回到“故事”,具有一定回归写实倾向。浓厚的自传色彩也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其虽然表现出作者试图超越前期形式写作的倾向和努力,但小说内容仍是对其以往作品的大量拼接和重复组合,具有浓厚的形式色彩,小说主题并无更深刻的开掘和新意。这表明作家依然难以摆脱对形式的依赖。  相似文献   

6.
马原是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是失衡的,即学者们大多只看到了马原小说中形式因素的变革,而对其思想意义的阐释一直显得不够全面、不够充分,即使有的论者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对它的阐释也是有缺陷的。本文试图通过辨析以往学者们有关这一问题的代表性观点,找出马原小说思想意义的确切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家马原的“叙事圈套”在突出叙述主体、实验西方小说叙述技术的同时.淡化了文学的审美主体和生命意识.忽略了民族生活经验和叙事文学传统。所以说,马原在文学主体与个性解放方面有所贡献的同时。却只注重西方现代“超验”,忽略了民族审美体验;只注重小说技术美学,而忽略了小说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的生命化批评集中体现在《体性》和《风骨》两篇中,刘勰认为作家个性决定作品的艺术风格,建立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论,并以"气"喻作品风格的清明爽朗,以"骨"喻作品内容的劲健端翔,建立了以"风清骨峻"为评文准则的风骨论。以人喻文的生命化批评方式表明文学作品同人一样具有生命的属性,充分传达出刘勰对作家作品的审美感受,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降的时代语境为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也构成了"70后"诗歌创作的主要文化语境,因而现代性成为"70后"诗歌的主要时代特质。从"颓废"和"先锋"两个现代性的表征出发,"70后"诗歌具有浓厚的现代性色彩:首先,理想情怀与物质现实的巨大差异让"70后"诗人体味到了生存的艰辛和生命的虚无,很多作品表现出对都市的敌视和对乡村的亲近;其次,面对强大的历史和现实压力,"70后"诗歌体现出强大的反叛和先锋性特质,很多作品表现出对政治的结构和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马原的《牛鬼蛇神》首先是一部向"先锋"致敬的小说,其次也具有"新自传"小说和"神实主义"小说的因子。中国先锋小说深受域外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的驳杂影响,而"后先锋"小说试图整合民族审美经验和文化传统,走向一条自由创造的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11.
具有大陆、台湾、美国三地阅历的聂华苓在20世纪华文文学界闪烁着独特魅力,其作品凭借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刻的生命体悟享誉海内外文坛。在长江边长大的聂华苓,三生三世飘荡在"水"上,"水"见证了她颠沛流离的心路历程。其作品营造的"水意象"负载了聂华苓百感交集的情感体验,具有浓厚的审美意义。本文从个体生命、身份归属、人生境遇、审美风格、女性体验五个象征主题对"水意象"类别进行讨论,最后结合聂华苓的人道主义情怀与家国意识,探讨了其"水意象"的产生缘由。  相似文献   

12.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3.
马原的小说语汇平实、多用直义,句子精约,内涵丰富,多用口语,少用修辞,谋篇布局精当明白、干净利落,呈现出一种简约、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探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明快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格里耶、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朴实、简洁的语言风格主要得益于海明威;另外,也得益于他七年驻藏记者的经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仅是体现在他的"叙述圈套"上,而不是体现在他极其传统的语言上。对其语言风格的探究有助于探寻他"叙述圈套"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14.
张二棍是近几年活跃在中国诗坛的山西优秀诗人,其作品内敛、干净、悲悯,具有特殊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张二棍诗歌多从底层视角展开,语言简洁、质朴,作品渗透着作家对"此在"现世的审视以及对生命深情的理解与悲悯.其作品美学风貌具体表现为:价值向度上"在世"与"超越"的悲悯之美,修辞策略上冷郁叙述与悲悯情怀的"张力"之美,美学风格上质朴、有力的精简之美.  相似文献   

15.
翰林的诗歌具有明显的抒情特色,这是由其内在的诗人气质决定的。翰林作品的抒情方式主要有营造意象、巧用修辞、直抒胸臆等三种,其抒情动机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操的坚守及对理想的追求。因此,可以将翰林的诗歌归为"生命写作"。  相似文献   

16.
"媚俗"的必要——从林夕身上得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在很多港台诗人那里已经成了一种有名无实的东西,成了"雅人"的游戏和摆设,很少能体现出诗的质地与精神.在林夕,从写诗歌到写歌词,其作品难免会有"媚俗"的成份,但在偏向"俗"的同时,他也有意无意地走向了生活、生命的体验,因此他的作品比那些名诗人的作品更具有可读性,更像诗.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沈从文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对生命的沉思与对抽象的追求.人的生命的脆弱与有限,引发他的沉思.他主张,人必须具有"幻想或理想"的精神形态,要求索人生哲学,要确立生命的神性,要在艺术创造中寻求抽象之美,使生命从有限趋于无限.沈从文试图以文字符号,来追述、描摹幻觉中不脱离感性具体的美的抽象形式,其实验性作品<看虹录>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但这类抽象的追求,也会使沈从文原与卢梭同调的"自然状态"的浪漫审美取向被干扰与消解.  相似文献   

18.
作为民国武侠小说北派五大家之一的还珠楼主,其作品代表了武侠小说中"奇幻仙侠派"的高峰.他的代表作<蜀山剑侠传>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的还珠楼主独特而系统化的生命观,是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对现实世界、生命形态以及生命发展过程的观照中,都体现着还珠楼主超越性的生命观.这种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同时又带有现代性,是武侠小说转向现代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以及作家对人物、世界的看法、态度、发现等往往流溢、呈示在作品形式结构的特征上.在总体上,莫言作品的普遍肌理和形式结构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主体生命精神的喷涌在作品中处处留下了"旋涡"式特征.这是莫言作品蕴藏的生命主体精神的一种"全息"式表征.  相似文献   

20.
马原,生于中国辽宁锦州,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名誉主任。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是中国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事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此后陆续发表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游神》等作品组成“西藏系列”。马原的小说创作引起中国当代小说观念的根本变化,也使他本人成为中国先锋小说的开创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