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当前我国农村水利建设欠账较多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的现实,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江西省农业大县宜丰县的农村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之间的关联程度,认为发展农业水利对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具有较大潜力.进而在分析农村水利建设与其效用发挥呈现时滞特征的基础上,从提高对农村水利之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作用、建立农村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农村水利建设中的群众参与、完善农村水利服务体系、确保农村水利建设顺利进行与良性运行等方面阐述了做好农村水利工作的思路,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由多因素综合投入形成、多要素综合产出表现的农业生产力,它是衡量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一个权威性、综合性、科学性指标.由于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指标设计,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定论,故本文仅结合四川农业的实际情况,对四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一初浅研究.  相似文献   

3.
农户是农业与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农户综合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农户经营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了农户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对应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农户的综合生产能力进行测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户最终收益能力最强,中部地区农户现实产出能力最强,西部地区环境效益较好;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农户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4.
依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内涵,设置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色关联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从而构建了福建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福建省1978-2011年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现了上升(1978-1998年)、下降(1999-2006年)、再上升(2007-2011年)等3个阶段。随后,从农村改革、城镇化发展等角度,对其阶段性特征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从进一步波动指数分析可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第一阶段波动剧烈;在第二和第三阶段波动仍较大,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增加农业投入提高湖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提高湖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通过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充分调动农户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方式增加农业投入,提高湖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6.
选取反映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六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对辽宁省1992~2006年农村总体市场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测度结果,得出劳动力市场化是辽宁省农村总体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等结论.由此提出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及土地流转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以及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等推动辽宁省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在"十一五"期间不断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农村饮水安全等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切实保障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自然性缺水与水环境恶化,基础设施防灾、蓄水、灌溉能力降低,建设、管理、监督主体缺失,资金投入不足仍是制约全省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农村水利建设工程,重点发展适用北方干旱地区的节水灌溉模式以及沙漠化防治技术试验与研究,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管护,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度体系,有效遏制水环境恶化;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推进民生水利发展;推行农户主体、集体主位、政府主导"三主模式",改变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现状;兼顾水利的公益性和产业性特性,加快农村水利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因地制宜地建立辽宁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对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5-2010年辽宁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自2007年以来,辽宁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值达到0.6以上,表明辽宁农业现代化已经进入初步实现阶段,农业发展已初步具备现代化特征;至2010年底辽宁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值达到0.7149,比1995年的0.4630提高了25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1.61个百分点。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间不平衡,各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排序为:大连-沈阳-盘锦-锦州-铁岭-鞍山-抚顺-阜新-丹东-辽阳-朝阳-本溪-营口-葫芦岛,大连和沈阳两市已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本研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提供了参考,对解析农业现代化发展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江苏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农业要素投入水平、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等为主体指标建构江苏省13个省辖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0年江苏省的13个省辖市的相关统计数据,采取因子分析方法,对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对各个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并运用2018年的截面数据测算西部十二个省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为全面地研究西部省份当前的农业生产能力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研究显示:西部省份当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体较低且不同省份之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空间差异较大,这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本身所依赖环境存在的刚性,要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质的提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未来西部省份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19.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