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战后,由于日本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经济外交就成为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占领国际市场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开发援助等手段的实施,日本的经济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受强烈的经济动机和政治色彩的影响,加之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肘,日本战后以来的经济外交并没有完全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刘峰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2):100-103
天皇文化是日本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典型本土文化,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日本社会产生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日本民族创造了天皇文化,天皇文化也塑造着日本民族。正确认识日本天皇文化的社会功能,是了解和研究日本政治、社会等诸方面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张素菊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20-124
公共外交的主要工具包括语言培训和教育交流。进行公共外交的国家通过向他国公众进行语言培训并伴随教育交流项目,以建立一个推介和分享本国语言和文化的平台,由此获得对象国对本国的认同和支持。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公共外交表现之一是对日本英语教育的改革,推动了日本英语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的发展,掀起了日本人学习英语的热潮,促使日本的英语教育进入了空前发展期。对日本英语教育的改革使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在日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和力,改善了美国的国家形象,同时,对战后日本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和文化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刻上了美国烙印。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在从一个“四等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进而走向政治大国之路上,经济外交功不可没。经济外交促成了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而经济大国的份量反过来又成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资本和基础。这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中曾根内阁大国外交构想的提出上。纵观这一系列发展演变的过程,不难看出,战后日本经济外交与中曾根内阁大国外交构想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近代日本外交以追随英美为主要外交战略,战后日本的外交体制依然是接照这种惯性思维来运行发展的。旧金山媾和给战后日本外交在提供了重返国际社会的机遇的同时,也限定了日本外交的位置。在战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日本政府在外交上始终处于被动抉择的境地。 相似文献
7.
刘斌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82-85
在明治立宪中,日本很好地处理了传统政治文化对立宪的阻力:借助天皇文化中至高的精神权威构建新兴权力主体的政治合法性;从家长制文化中衍生出枢密院制度稳定了立宪过程中的保守力量;凭借武士道精神化约了家族主义对个人自主与责任的破坏,把封建忠君思想提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最终形成立宪主义。 相似文献
8.
周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70-74
战后初期日本对东南亚赔偿的外交策略历经了消极拖延、灵活应对到积极扩张的三次转变,这一方面是日本被动追随美国冷战政策和遏制战略的表现,另一方面体现了日本主动实现国家利益的深层目的。赔偿外交策略的适时转变和有效运用,使日本最终实现了"最低限度支付赔偿、最大限度利用赔偿"的外交目标,但却给东亚的国际关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晓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3):12-16
北宋时期由于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 ,形成了新的外交格局。面对三种不同的外交对象 ,宋王朝采取了不同的外交途径 :与辽国的对等外交 ;对西夏、高丽等国根据地缘政治形势的不同而灵活外交 ;对于地缘政治关系较弱的国家 ,则采取传统的朝贡外交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琴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3):40-43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野心勃勃地推行政治大国战略,是其近年来的不懈追求。本文对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基础、途径、战略方针和客观可能性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对该战略在新世纪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管一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7-41
关于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点:一是神道信仰以及作为其政治实践的天皇制,二是源自尚武精神的武士道以及作为其最终结果的军国主义。这两点不仅在日本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日本国民的精神构造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了十分深厚的影响,而且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中释放出了巨大的政治能量。本文对从神道到天皇制进而到国家神道、从尚武精神到武士道进而到军国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概括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日本军队的天皇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涵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5):145-148
近代日本军队在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中表现得极为凶悍顽强,支撑这支不义之师的巨大精神支柱是天皇崇拜。天皇崇拜的形成与天皇作为军队政治和精神领袖的特殊地位、传统的武士文化的特质及对军人进行的崇拜天皇的奴化教育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这种天皇崇拜意识的张扬最终酿成了近代日本巨大的民族悲剧,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战后历史观。 相似文献
13.
以经济成长时期为界,战后日本学界的中国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60年代末期为止。这一时期日本学界的特点是,以批判日本社会封建性为主要特征,对中国的社会变革持肯定态度。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算起。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人的传统文化与行为方式得到了重新评价。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落后状态也使日本学界的中国认识发生了变化。这里所考察的主要是战后日本的中国学界,拟通过对战后日本中国学的解析,勾勒出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形成和变迁过程。此外,通过比较论证,指出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社会舆论与学术研究的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 ,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 ,以至于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日本文化模式的价值精神赋予了日本特定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 ,他们共同影响着日本的外交。本文对战后日美关系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浅显的尝试性的分析 ,集中阐述了美军占领时期日本的“无常”表现、提升“自主”权益中的日本富国意识因素、维持日美“基轴”关系与对美“说不”及其文化动因等 相似文献
15.
商雨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4-118
日本的川端康成研究大都认为川端康成的创作与现实有相当的距离甚至有脱离现实的倾向。正因为如此,对川端战后初期作品的评论在这“自明”的框架下,无论是论及他的“回归传统”还是“进入魔界”,都把它仅仅归结为川端康成“艺术”上的探索,而不深入挖掘这一问题与日本的社会现实、即与日本战败的现实的关系。固然不同作家的创作在反映现实的程度上有别,但是任何一个作家都是现实当中的一员,他们的任何一个文本都处于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上,如果深入探讨川端战后初期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川端康成战后初期的创作反映了他对战争以及战败的深刻的思考以及如何在破灭中寻求自救的苦心。而对川端作品中的这种深刻的思考及自救的苦心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只是看到川端战后初期作品中川端的哀愁与寻求再生的表象,应该说这是日本战后川端评论的一个盲点。 相似文献
16.
日本天皇裕仁与细菌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事细菌战研究的731部队,在整个日本陆军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这与日本天皇裕仁有着密切的关系。裕仁不仅亲自批准了731部队的建立和扩充,而且明了它从事细菌研究和实施细菌战的经过,并清楚地知道这种行为违反国际公约。作为细菌战的主要战犯,他理应受到历史的严正审判。 相似文献
17.
周靖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1):44-45
战后日本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长期性的、战略性的,我们从中可以吸取的经验有:增加投资要与技术进步相结合,要突出重点;在审慎地使用金融工具的同时,加大使用财政工具的力度;另外,结合我国的实际,在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应该充分重视小企业的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8.
王蕴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1):30-32
为从学术上了解日本天皇、天皇制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的三个阶段及其发展,文章对"日本天皇"、"天皇制"及在日本产生背景和发展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这一巨大成就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当时国际环境下 ,日本人发挥自身的文化底蕴 ,运用岛国细民的文化意识 ,团结合作的群体精神和超越意识 ,以及吸收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而取得的。同时 ,战后日本文化具有特殊性 ,其文化机制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的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在“天皇机关说”与“民本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大正民主运动向藩阀专制发起前所未有的攻击,提出了“拥护宪政”的口号。以“大正政变”为起点的反对专制主义和扩军备战的群众运动,揭开了大正民主运动的序幕。由于大正天皇对政治体制的控制相对宽松,在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推动下,民主自由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工农运动等相继而起,打破了藩阀势力独占政治阵地的局面。大正民主运动作为日本资产阶级民主派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从实现“建立政党内阁”与“推行普选制度”两大政治课题的方面来说,它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民主派本身的软弱性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护宪三派”组成的政党内阁未能对枢密院、贵族院、军部等特权机构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日本仍旧在天皇制军国主义的压迫之下,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