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小说月报》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大型文学月刊.沈雁冰担任主编后,对《小说月报》进行大胆改革,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新文学史上许多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都在该刊上发表过文章.《小说月报》的改革成功,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笫一个纯文学刊物:一九二一年从第十二卷起由茅盾主编的改革后的《小说月报》。△第一个社会科学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年》,提出科学和民主的口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现代话剧本:一九一九年胡适发表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相似文献   

3.
20年代《小说月报》经过茅盾的改革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份纯文学期刊,但它毕竟是民间出版机构的刊物,不可避免地具有商业追求。本文试图从商业和文化的角度重新探讨这次改革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4.
二 9卷12号《小说月报十卷之大进步》曾这样形容:“本报自出版以来,应时势之转移,为历次之演进,其文亦庄亦谐,其事则可歌可泣,影响所及,几乎家有其书,一时洛阳纸贵。”这种介绍自然不无夸大之处,然而前期《小说月报》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十分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却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作整体研究,以翔实丰富的资料,从该刊发刊、发行情况,办刊宗旨、办刊人员构成及更替,刊物各时期特色,刊物内容及特色,主要作家的创作情况等方面,论述其延革变迁情况并论证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而论述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以“吃人”为主题的小说;1936年9月,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又是以《死》作为篇名的。也许是巧合吧,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创作历程就这样以死亡(“吃人”和“被吃”)始又以死亡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研究、撰写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些进步,不仅表现在教材的数量上,也表现在编撰思路的推陈出新上。以具有代表性的三部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当代文学史写真》及《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为例,可以看出编者在文学史观上各具特色的介入方式。  相似文献   

8.
茅盾是中国文化界的巨人。我们研究茅盾不但要研究作为文学家的茅盾,还要研究作为编辑家的茅盾。事实上,茅盾的文学活动与编辑生涯是共始的也是相伴的。笔者以为茅盾能够举起新文学大旗,获得在新文学史上的开拓者与领导者的地位,他是借助了编辑角色和《小说月报》主编的  相似文献   

9.
过渡时期的杂志:1910年—1920年的《小说月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一般关注1921年以后的《小说月报》,而对1910年—1920年由恽铁樵和王蕴章主编的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很少有人提及。对1910年—1920年《小说月报》性质的定位,直接牵涉到我们对这份杂志在新文学产生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仅仅因为恽铁樵和王蕴章涉嫌"鸳鸯蝴蝶派",就将1910年—1920年的《小说月报》以"鸳鸯蝴蝶派"来界定和对待是太失偏颇的。从此期间《小说月报》所处的时代、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所刊载的作品的内容以及文体特征来考察,1910年—1920年的《小说月报》是新旧文学过渡时期,蕴含着传统向现代过渡因素的过渡性质的文学杂志。  相似文献   

10.
<正> 五四文学革命初期,为了反对封建旧文学并使新文学适应于新的社会现实,曾经着重介绍和学习了西方近代文学。先驱者们不仅积极翻译欧美各种文学理论,在不少刊物上出这方面的研究专号。(如《小说月报》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号”、“拜伦号”、“罗曼罗兰号”,《少年中国》的“法兰西号”,《创造季刊》的“雪莱纪念号”等等)。而且还努力撰写西洋文学史论著。(如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郑次川的《欧美近代小说史》,王维克的《法国文学史》)。在这种大力倡导和介绍之下,在短短的时期之内,欧美各种文学理论、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纷至沓来,传入中国。古典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生活书店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艺的生产、传播所做的巨大贡献,从《小说月报》与《文学》月刊的源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生活书店以独特的价值立场与文化理想深深地介入《小说月报》、《文学》月刊等文学研究会刊物的深层运作,不仅吸纳、团结了文学研究会解散后的大批作家,而且接续承传了“五四”新文学传统,影响并制约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12.
沦陷区关于文艺"大众化"的理论探讨,应该是现代文学理论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话语环境,它不得不专注于学理范围内,但也因此而形成其独具的深刻和成熟,尤其是在通俗文学理论的构建和对"五四"新文艺的反思上。  相似文献   

13.
两位年轻而伟大的编辑,都成功地使他们的刊物得到读者的肯定与喜爱,并基本上主宰了当时的文坛。这成功除了他们的雄心朝气与才识博学之外,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客观环境也是重要的原因。但也正是这客观的环境却使得他们在编辑刊物时留下了许多的困惑和遗憾。  相似文献   

14.
黄子平等人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这一新的文学史概念及其背后的文学史观念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下新的语境中,对这一概念有重新检视的必要。作为统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总主题的"改造民族灵魂"并不能敉平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之间的政治、社会、文化断层,而传统文学史分期至今仍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章回小说作为一种小说文体类型成熟之后,直至20世纪上半期人们普遍接受“章回体”这一小说文体概念前,其“名”与“实”之间的对应在很长时期内存在错位。因此很有必要结合章回小说文体的生成演变过程,梳理章回小说称谓的演变史,辨析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用来指称章回小说的不同概念,替“章回体”正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可分为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和话语形态:20世纪20、30年代的第一个高潮期,即文学史研究的性别审美视角确立时期,妇女文学史著作和“作家论体”批评成为该时期的标志性成果;20世纪80、90年代的第二个高潮期,在多元文学批评思潮中突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文学史论等多种成果成批量问世,蔚为大观;世纪之交的女性文学批评,进入文化批评的哲学、美学的更高层次,理论建构趋于成熟,女性学、女性文化诗学已形成一门具有世纪性和世界性的显学,女性文学研究队伍业已形成。  相似文献   

17.
1980年前后,主流政治文化成为构成这一时期文学生产语境的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各种文学现象和作品生成的主要驱动力量。所谓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是事同一体的文学现象,只是由于后设的理论研究需要,才把一个统一的文学现象分割成两个不同的部分。事实上,它们都是以政治理性回顾、反思历史左倾错误,以之探讨新的社会发展可能和文学发展可能。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文学期刊的传统发展模式陷入了困境。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以其特殊用户群、交互式运作和宣传传播黏性等特点将为文学期刊突破边缘化、断层化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本文以《收获》《小说月报》两大传统文学期刊微信公众号为案例,分析文学期刊与新媒体的结合与发展有其必要性及优势,旨在为文学期刊建设精品化、品牌化的新数字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英文杂志《天下月刊》于1935年8月在上海创刊、由中国知识分子主办。作为一份全英文期刊,它倡导中西文化交流的理念,着力将中国文化译介传播到国外。作为作品发表的园地与文化交流的载体,《天下月刊》刊载了大量文化评论与文学译文,具有丰富的文化与文学价值,并为中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向外传播开拓了先河。  相似文献   

20.
作为"第二个十年"新文学史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的文学史呈现以"进步"为基本逻辑展开。受知识、视野、观念等诸多因素制约,不同史家对新诗发展描述相互影响和借鉴,从而使新诗表现出叙述的类同性,当然也不尽相同。进步成为新诗叙述的逻辑前提,同样体现在文学史评价方面,评价的"进化焦虑"说明"进化"本身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公共话语。建立在个人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新诗微观史还原了"进步"话语面临的困境,证明新诗史是叙事学编码的想象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