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维萍 《中州学刊》2006,(4):229-231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两部作品的创作仅隔三年,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人物性格、尤其结局方面各显异调,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皇朝藩部要略》是《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中各部“总传”部分的稿本;《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的纂修过程是先纂汉文本,紧跟着译成满文本,最后再译为蒙文本,分别进呈,其在多次增加内容并限期完成后,终于于乾隆五十三年汉文本《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进呈完毕,完成了五年之期,而其底册,即《皇朝藩部要略》也就在此时成书。  相似文献   

3.
吴克峰 《中州学刊》2006,(2):151-154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抽象思维水平的典籍,也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开端。对《周易》中逻辑思想的关注开始于近代严复、胡适。《易经》及其后的《易传》包含了较为丰富的逻辑理论,其主导的推理形式是“推类”。《周易》中的逻辑思想包括:阴阳、八卦是按照归类方法建立的;《易》的逻辑系统是变化的和可推的,这种性质为《易》的逻辑推演提供了根据;指明了推理的规则是“与类行”即“依类相推”,并进一步确定“依类相推”可行性;说明了《易》逻辑系统的开放性和逻辑功能。《易》中的逻辑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要离传奇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的要离传奇在文本上有着明显的前后继承痕迹。从文本分析上看,《韩诗外传》在情节上多想像、虚构成分,影响着《吴越春秋》中的情节,使之表面合理而实荒幻,最终有别于史而成其为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韩诗外传》的故事时序为早期的初具形态的历史演义小说所接纳,并在叙事时序上有所超越;在叙事情境上,《韩诗外传》的作者叙事情境为后来的讲史话本、历史演义小说所采纳,《吴越春秋》则在局部情节中以人物叙事情境之名而行作者叙事情境之实,开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全知全能型人物叙事情境的风气之先。《韩诗外传》的文学性,对早期历史演义小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在创作上有诸多相似,散文化的结构、童年的视角、自叙传式的故事、对故乡的遥望与怀念,给了这两部作品以神似:怀恋的,哀婉的。同时作品中又弥漫着强烈的差异,林海音是生活的主角,坚强而独立;萧红则是一个旁观者,寂寞而孤独。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对《黄石公三略》西夏译本中一部分注释的来源进行了考察,将其与盛唐的《长短经》中所保留的《三略》古注作了逐一对比,结果证实了西夏本注释多袭引古注,但在文字上又常加以扩充,还在以前未见有注文的正文后新加注释,这使得注文的篇幅较之古注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7.
《汉广》三家说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诗》认为,《汉广》是"悦人"之诗.前人大都认为这个表述与《毛诗序》"德广所及"说并不矛盾.但在详细考查三家《诗》遗说、特别是在对比《韩诗》另一篇"悦人"诗--《溱洧》之后,笔者发现,《韩诗》认为《汉广》诗反映了江汉合流之地的上古巫风;游女着"巫服",实即汉水之滨的女巫.她们以歌舞事神,其娱神的过程即是"悦人"的过程.《韩诗序》把《汉广》主旨概括为"悦人",实与《毛诗序》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厄普代克长篇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重构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颠覆了后者中的人物关系,把“被说者”变为“说者”,“说者”变成了“被说者”,从而传达出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作家对历史、善恶尤其是女性问题所做的辩证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早期小说受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影响。《边城》的产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不是突兀的现象,同样得到《迟桂花》的深刻启迪,沈从文始终关注着郁达夫的创作,并抱着不变的钦服之情。郁达夫和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嬗变,也具有着某种相似的面貌。另外,《边城》人物的塑造,也有废名小说《竹林的故事》的影响。但是,《边城》依然是一部超拔之作。  相似文献   

10.
张广勋  汤卫根 《云梦学刊》2006,27(3):101-103
乔治·奥威尔的《1984年》是一部结束西方传统乌托邦小说的反乌托邦小说。主人公温斯顿对“真正的人的生活”的追寻与幻灭过程体现出奥威尔对传统乌托邦小说叙事模式的颠覆,籍此可以说《1984年》是反人文主义对人文主义的突破,是反乌托邦对乌托邦的解构。  相似文献   

11.
廖平在《左传》的今古文归属问题上的认识有前后的明显变化,在关于《左传》是否为解经之书的问题上,也存在着对《左传》从史学著作到解经之书的认识变化。廖平论证《左传》为解经之书的方法,就是将《左传》的内容分为记事和义例两大类——记事为《传》,义例为《说》。从而解决了经学史上《左传》是否为解经之作的疑难。把历来被认为不传《春秋》的《左氏春秋》一变为解经的《春秋左氏传》了。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存的几大宗教中,只有道教是由本土的传统文化孕育而生的,故而它在教义、教理和教规上,与外来的世界性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相比差异最大,因此可资相互借鉴之处也最多。在本文中,我们分别以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和阿奎那在《神学大全·第一部》中的相关论述为例,对魏晋道教和中世纪基督教在心身观念上的思想分际及其对科学文化的交叉影响进行了尝试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黄觉弘 《学术论坛》2006,(4):171-175
明、章之后,东观超越兰台、仁寿等其他台阁,成为后汉最重要的藏书机构。东观主要职能是藏校图书,撰述史传,还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东观文士群的形成与修史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东观汉记》的修撰,成为东观文士群绵延数代的最大原因。“治古学”、“通《春秋》”则是东观文士群最显著的学术特点。东观文士继承了《春秋》史学传统,多以“据事直书”的“实录”心态进行辞赋创作,作品注重褒贬美刺。东观文士“咸以《春秋》之义”及其事类典故论政析理,抒情言志。  相似文献   

14.
试论《诗》地理学在汉代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地理学资源。这些资源以及后世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诗》地理学。汉代的《诗纬.含神雾》、《汉书.地理志》、《毛诗谱》均对《诗》中地理进行了描述与考证,开启了《诗》地理学这一新领域的研究。本文试从这些著作出发论证《诗》地理学在汉代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陈桐生 《云梦学刊》2006,27(2):33-37
历来治《骚》者都认为楚辞学习《诗经》,这一看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20世纪考古成果已对北方文化中心论提出挑战,事实上楚文化早在春秋中叶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屈原创作《离骚》并不是讽谏楚王,因此不能用《诗经》的美刺讽谏理论解说《离骚》;《离骚》列举了一些北方历史文化中的圣君贤臣,这是楚人以天下主人自居的博大气魄的体现;《离骚》的比兴来源于南楚巫文化艺术和战国士文化,“《离骚》之文,依《诗》取兴”说不能成立;最重要的是,楚辞与《诗经》分别出于两种不同的文化母体,楚辞不是《诗经》的继承,《诗》、《骚》两者是平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定璋 《天府新论》2007,(3):127-130
禹的出现,虽然以继承鲧平治水土旧业为职掌,却是舜继尧大业后首先任命的最重要的人选,足见其时洪水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程度。《尚书·禹贡》是禹治水取得成功之后,划九州,叙山川方位兼及物产贡赋及交通等情况的政治地理著作。  相似文献   

17.
徐改平 《学术界》2007,12(3):114-117
《胡适全集》第12卷收录的《宿命论者的屠格涅夫》一文的作者应为胡遹。首先,根据全集注释的出处,此文的原发刊物为《中央大学半月刊》1930年第1卷第7期。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这册期刊上,在目录页与正文署名的地方都印着“胡遹”,刊物的前后均无任何按语说明其出自胡适。学术界也没有发现胡适曾用过胡遹这一笔名;其次,文章表现出的观念与胡适素来的文学观念与翻译理念都不吻合,也不符合1930年前后胡适的政治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在《诗经》中,比喻和借代是运用得最普遍的修辞方式,其作用十分重要而值得注意。本文主要论述了比喻、借代在创造新词,提高《诗经》的表达效果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王宝利 《云梦学刊》2006,27(2):42-45
《楚辞章句》是汉代重要的训诂著作之一,汉代是声训发达的时期,从声训用语、字形关系、语音学关系、语义学关系及其作用等方面探讨《楚辞章句》的声训用例,有助于深化对声训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刘晓 《社会科学家》2006,(1):197-200
《太平经》是研究东汉乃至整个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但长期以来,围绕这部典籍所展开的语言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对《太平经》语言的研究,主要成就集中在文字校勘方面,在词汇、语法方面的成果不多。有关《太平经》词汇研究的成果,主要分布在词语考释,熟语、应叹提顿语等特殊词汇,以及同素异序、同义复词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