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巨擘,桐城派是近代文章学大宗,作为一位心系中国文学命脉的现代新儒家,徐复观与两者都颇有渊源,并对桐城派文论和《文心雕龙》之关系做了深入研究,认为它们有许多暗合之处。特别是在文体论和文气论两个方面,桐城派文论对《文心雕龙》都有继承和超越。通过对桐城派和《文心雕龙》关系的细致考察和疏通条贯,徐复观希望展现古今文学发展的轨迹,沟通中西文学理论,为建立中国现代文体论作奠基尝试。  相似文献   

2.
范式观是《文心雕龙》文论与诗学的基本思想,影响着全书的论文宗旨,奠定了全书的内在结构;《文心雕龙》的范式观体现为两个基本要素———作者群体与经典文本,两者的结合与匹配成为《文心雕龙》范式观最显在的标志;《文心雕龙》范式观有宏观与微观、显性与隐性之分,以不同的理论眼光、从不同的视角可以描绘出旨趣各异而又能自圆其说的范式格局来  相似文献   

3.
湖北薪春人黄侃(1886——1935),字季刚,近代著名学者,不仅精通音韵训诂之学,而且对文学理论研究卓有建树。他的《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既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文心雕龙》的论著,又是近代文论的最后一部力作。 在黄侃之前,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仅在品评、考订方面,且多是只言片语,如杨慎、纪昀、章学诚、阮元诸家,或褒于空泛,或失之偏颇。黄侃的《札记》才首先开始了注重《文心雕龙》创作理论的系统的较全面的研究。不仅如此,《札记》在理论上还有所发展,其文学观自成体系,又能针对晚清文坛实际畅论文心。据《札记》一九六二年版后记所述,此书原是黄先生于一九一四至一九一九年间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  相似文献   

4.
“龙学”的全称为《文心雕龙》研究学,是一门以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棗《文心雕龙》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也是国学中屈指可数的以某部极具代表性的古代典籍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之一。撰写于南朝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棗《文心雕龙》,以其体大思精饮誉于世。它不仅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最为显赫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千百年来,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校勘、考证、注疏、整理、评点乃至较为系统的研究等几乎延绵不断。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为《文心雕龙》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建构模式的层面来认识《文心雕龙》如何“弥纶群言”,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问题。总体而言,“依经立义”是《文心雕龙》最突出的理论建构范式;同时,《文心雕龙》也兼采纬书、楚辞、子书、史书及前代文论的有益成分。“奇正观”正是刘勰处理“依经”与“兼采”相互关系的原则。“依经立义”为主而“兼采百家”,这样的理论建构模式最终造成《文心雕龙》地负海涵的宏大格局。  相似文献   

6.
该文拟对黄维樑《中国古典文论新探》一书做一简要述评。文章第一部分讨论《新探》中涉及《文心雕龙》的部分,认为黄维樑先生是希望以六观法为中心,依托《文心雕龙》发出中国古典文论的国际声音。文章第二部分讨论《新探》中对中国传统诗话词话的相关论述,认为黄维樑先生重估《人间词话》、比较诗话词话与西方印象式批评主要是为了提倡文学批评的系统性和细致性。文章第三部分对全书做出总评,认为比较视野与现代意识是本书的两大理论特色。黄维樑《中国古典文论新探》一书瑕瑜互见,但总的来说是一本瑕不掩瑜的比较诗学力作。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六观说是全面析评文学作品的一个体系,其实用价值不分古今,不限中外。任何批评家对作品的析评,都跳不出六观说这个“六”指山。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一是用宏观或微观的方法,通过中西比较,向西方学术界说明《文心雕龙》在世界文论史上的地位;二是把《文心雕龙》的理论,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实际批评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竞耀,千万别忘记“遥远东方”的这条《文心雕龙》,让它舞出矫健优雅的姿采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分析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之“道”与玄学之名教与自然合一观之间的关联 ,并以此推论《原道》篇之“道”所体现的思想乃魏晋玄学思潮在文论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是文论,《史通》是史学,何以一部文论作品会对一部史学著作产生深刻影响?其具体影响又是什么呢?刘知幾在认真分析《文心雕龙》何以产生的基础上,第一次大量引用《文心雕龙》、并明确标注刘勰之名及其著作.实际上,并非《文心雕龙·史传》篇,而是刘勰对"文"的基本观念,使得刘知幾找到了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所,找到了可以一显身手的天地.《文心雕龙》所谓"文之为德也大矣"的理念,被刘知幾贯彻到史学观念之中,其"远矣大矣"的"文"正相当于"史";刘勰对晋宋以来"文体解散"的批判则成了刘知幾的理论武器,被他巧妙地运用到了史学理论的建树上,形成"文之将史,其流一焉"的观念.刘知幾是一个相当高明的学生,他大量采择刘勰的文词,运用刘勰的思想理论,却完成了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史学著作.《文心雕龙》的文章观念笼罩《史通》,却并未将其淹没,而是最终成就了文史双美的佳话,这正是中国文论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了”檄”这种文体的产生、发展,结合《文心雕龙》阐释其特点与功用,以《文选》所选檄文为例,略谈《文选》与《文心雕龙》檄移观的差别,以及《文选》文体混淆之弊.  相似文献   

11.
文质观,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刘勰巨著《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以文质结合新范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文质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更是传统文质观的理论内容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略论《文心雕龙》的文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质观,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刘勰巨著《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以文质结合新范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文质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更是传统文质观的理论内容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周易》本非文论著述,而是占筮用书,但它本身却蕴涵着文论思想。其中《易经》所论并不多,主要蕴涵于《易传》。这些思想,对后世文论著述影响很大。受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这部文论专著,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行文结构,有很多地方均取法《周易》。探索《文心雕龙》与《周易》的关系,对于深入研究刘勰的文论思想至关重要。 下面,拟从三个方面略谈浅见。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札记》突破以笺注、评点为主的传统读经之法,侧重理论阐释来探究《文心雕龙》的文论特质,凸显义理申发的色彩,奠定了现代“龙学”的研究基础。批判文以载道传统、推重科学求真意识,以及对文本内在体系的细细爬梳,《文心雕龙札记》新中夹旧的文论书写形态标举了古代文论研究转型的一个典型文本,也开后世“龙学”研究的诸多法门。  相似文献   

15.
"物"是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在古代文论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心雕龙》是古代最重视"物"范畴的文论著作,全书有二十篇文章运用"物"范畴阐释其理论观点。《文心雕龙》的"物"范畴涉及创作发生论、艺术想象论、艺术表现论等多方面理论,对其展开研究是把握古代文论"物"范畴丰富内涵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文采,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的概念范畴。从先秦到清代文论,文与文采,始终是论家探讨、阐述的重要论题。而在这方面,刘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刘勰论文采,不仅涉及到文采概念几乎所有的层次与内涵,典型地体现了传统的文采观,而且,也反映了他的一些重要文论观。因此,全面把握刘勰的文采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刘勰一些重要的文论观与我国传统的文采观。通过对《文心雕龙》的考察,我们可以把刘勰对文采的论述归纳为下述三大层次:首先,他追  相似文献   

17.
文章比较了《巴黎手稿》与《文心雕龙》的相通之处,认为《文心雕龙》的“道心”论有助于对《巴黎手稿》中“美的规律”的准确理解,使我们得以从价值本源的角度解释《巴黎手稿》的美学难题,从而为会通马克思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进而建设当代文艺学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8.
西方世界对《文心雕龙》的了解,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真正的翻译却不过半个世纪的历史。从1951至2003年的52年间,出现了七种英译本,成为中国文论英译史上一道独特而灿烂的风景。《文心雕龙》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古代文论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对于推动中外学界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洋 《南都学坛》2004,24(4):72-75
刘勰的《文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文心雕龙》是意象说的集大成者,《文心雕龙》意象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第一个系统的理论学说。在《文心雕龙》中"意象"首次被运用于文艺美学领域,《文心雕龙》围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文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文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西学东渐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传统教育被新式教育取代,西方分科教学观念促进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传统文化典籍进入大学课堂。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文心雕龙》从传统四部分类法中的集部“诗文评”变为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的文学理论课程。学者为授课而编写的课程讲义兼具教学讲义与学术著作二重性,在“龙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奠定了《文心雕龙》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