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时间哲学是福克纳小说作品叙事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福克纳将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成功地运用于其小说创作之中.他以独特的时间技巧来展示他的时空观.运用时空跳跃等技巧描绘了其小说作品中人物混乱的精神世界和多层次的意识活动.他通过透视人物心灵凸显人性本源真实地表现了美国南方的社会崩塌与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的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是受到广泛评论的文学作品之一,文章仅从其第二章入手,解析他利用“时间”的叙事方法来刻画出一个极度扭曲的灵魂,以及他以“时钟时间”和“心理时间”的不对等关系剖析主人公昆丁所表现出来的时间错位所带来的深刻隐喻。  相似文献   

3.
时间观这一哲学和心理学的重大主题,在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得到了充分显示。小说通过三个哥哥对凯蒂的人生所采用的不同的讲述方式表现了三种错误的时间观。只有黛西把时间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暗示了作者的正确时间观,即人们在面对变化时,应该及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心理时间,这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名作。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的几位登场人物命运的分析,指出在他们的命运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呈现出颓败和丧失的趋势。作品中的主要登场人物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了莫名的不安和恐怖,而他们的这一命运特征恰恰是和贯穿这部小说的福克纳的时间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按照福克纳的理解,时间并不是按照过去、现在、未来这一线性方向流动着的,时间的流动在“现在”这一点上遭遇到了断裂,处于“悬置”状态,未来的走向被截断。就这样,登场人物未来命运的模糊性与时间的未来欠缺性在这里被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牛顿实体时间和爱因斯坦相对性局域时间具本质上相似性的分析为基础,对时间之矢和内部时间进行了科学哲学上的剖析。指出内部时间是以不可逆过程的真实性为基础,时间之矢与时间本身在科学的基础上是统一的。进而对内部时间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种时间是有内容的、不可逆的、不对称的、不均匀的、有结构的,能把物质系统乃至社会系统的演化的质的特征展现出来。它既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又是物质演化程度的度量。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康德、柏格森和胡塞尔等西方哲学家都曾研究过时间,并各自对其有不同的解释.而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时间性的到时,海德格尔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存在的意义,而要通达这一目的的途径就是时间,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切入点考察此在进而研究存在.要想对海德格尔"存在"的意义有超越性的理解就必须对其时间也作超越传统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的对话“时空体”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化的体系 ,它更是或者说首先是一种时间的哲学。这在他的行为哲学中 ,在他对教育小说及双重体等概念的阐述中 ,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正是在时间的潜流中 ,人颠覆过去 ,并重构现在和未来。而在解析鲁迅的文本中 ,两位大师进行了一次有意义“对话”。他们虽然有着相通的思想观念 ,但由于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人通向共同目标的途径有了很大的不同 ;而这对巴赫金的时间哲学有一定的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根本上说,搞清楚唯物史观所蕴含的实践与历史的真正关系,有赖于对“历史”在唯物史观中的含义的澄清,而历史概念是建立在时间概念基础之上的。由于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密切联系,人们也自然地把黑格尔的时间观移植到马克思哲学之中,而忽视了在这方面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巨大差别。当阿尔都塞以结构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时,人们纷纷指责他把马克思主义引向了反历史主义,却没有看到他的理论所蕴含的异质时间和理论历史的积极寓意。事实上,正是通过阿尔都塞,我们才意识到马克思哲学中的历史是建立在异质时间和同质时间辩证统一基础上的理论历史和经验历史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时间艺术包含了时间意识和时间在作品中的运用两个层面,其中前者是其本人在南方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时间观点或看法,后者则是其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有关南方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文学艺术。拉康主体理论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反映了自我在与他者、社会和文化的交互中形成了主体,成为认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恰好为解释福克纳时间艺术提供了一条可行、可信的有效理论视角。用拉康主体理论阐释福克纳时间艺术可以清楚地看出福克纳在作品中所倡导的不忘过去、立足现在,才能拥有未来的创作取向,集中体现了他对南方过去、当下和未来的关注,为读者欣赏其作品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类对时间的隐喻表征以亲身体验为基础,基于不同体验形成了时间隐喻表征的多元化,这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以时间就是生命”为中心彰显了隐喻建构主体的心路历程,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时间隐喻蕴涵丰富,映射维度多样,隐喻之间以共享蕴涵建立连贯性,且每一隐喻内部具有极强的系统性特征。时间隐喻的建构基本遵循着现实—认知—语言的实现路径,但其背后始终涌动着工具—理性—价值层面的哲学运思。即时间隐喻高度依赖隐喻性思维作为组织手段,不断反映人类对世界本元和自身的探求,但同时以其对人类群体的哲学关怀作为反哺实现所应有的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11.
奇特的植物     
《阅读与作文》2008,(7):49-49
长眼睛的植物 和动物的视觉不同,植物的“视觉”是通过植物组织内的光敏色素蛋白质来实现的。光敏色素蛋白质可以分辨特定波长的光的强弱,而且据实验,部分植物的这种能力甚至比人类还要强。  相似文献   

12.
时间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研究的领域逐渐拓展,逐步走向多方法多取向的、全面综合的研究。在早期的时间知觉阶段,研究了刺激的时间特性的影响;在时间认知阶段,研究了个体的认知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心理学阶段,研究了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我国时间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在时间知觉阶段,我国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到了时间心理学阶段,我国的研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相似文献   

13.
时间观与民族文化--中美时间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的角度比较中美时间观念,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时间观既是线性时间观又是循环时间观,以循环时间观为主,而美国则是线性时间观;在时间取向上,中国重视历史,有过去的时间取向,美国重视未来,有将来的时间取向;在计时、用时和守时的习惯上,中国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美国属于单向时间习惯.  相似文献   

14.
“红色经典”是一个“史”的概念,对其时限及分期的探讨非常必要。文章将“红色经典”的时限界定在1920年代至1970年代,期间划分为四个阶段:1920年代的发轫期,以“三个属性”为基本特征;1940年代的形成期,赵树理的小说和新歌剧《白毛女》的成名方式分别代表了“红色经典”最初形成的两种方式;1950至1960年代的繁盛期,“红色经典”在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出、凝练成一种新的、日趋成熟的艺术品类;1970年代的衰落期,后期“样板戏”的理论和实践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实时多任务系统的超时故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强实时多任务系统中的静态优先数调度算法为基础,结合系统中除任务运行时间外的其他时间开销如任务同步、中断处理等,定量分析实时系统中的各种时间参数对任务截止时间的影响,提出了计算任务是否发生超时的方法,并将任务超时作为一种时间故障,得出系统发生超时故障的概率,为评价实时特性提供了一种量化手段  相似文献   

16.
天时与人时--民众时间意识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中国民众的时间意识表现为天时与人时二重组合.从民众时间意识的起源上看,自然时序、原始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节奏是形成民众时间观念的三大要素.从历史发展的路径看,早期社会以自然时序的天时为第一选择,随着社会生活秩序的确立,人们逐渐以适用社会生活节奏的人时为岁时体系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与时间     
本文从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视角 ,在对翻译与时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时翻译和延时翻译理念 ,并根据这对理念探讨了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演进过程、翻译指导思想、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读方面的问题。文章指出由于文化误读 ,中国和西方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经由延时翻译输入对方文化的。延时翻译不仅在原著和译作之间产生较大的时间差 ,还给译入语文化带来时代错觉 ,使译作在目标语文化里的接受、影响和审美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快乐厨房     
孟巍巍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招聘空乘的消息时,并不敢奢望这个职业会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没想到后来竟然来到海航,一飞就是八年,青春最美好的时候都奉献给了这个职业。当初没有选上的同学都改行了,孟巍巍想想更觉得自己幸运,所以要非常努力地工作。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与时间     
本文从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在对翻译与时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时翻译和延时翻译理念,并根据这对理念探讨了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演进过程、翻译指导思想、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读方面的问题。文章指出由于文化误读,中国和西方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经由延时翻译输入对方文化的。延时翻译不仅在原著和译作之间产生较大的时间差,还给译入语文化带来时代错觉,使译作在目标语文化里的接受、影响和审美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著名的《豳风·七月》一诗中的时间在纵向与横向上都存在着一种有序的变化,这样一种形式变化在诗中形成了一种时间结构。诗歌当中的这种时间结构很好地体现了上古先民的时间意识。先民们以一种直观的方式把握时间,他们的时间是一种感性的时间。先民们对抽象的时间进行了一种人为的分割,从而使其具有了明显的节奏感。他们的时间又是一种循环性的时间,具有可把握性和可预见性的特点。同时,对于先民们而言,时间又是一种秩序的象征,它来源于社会实践,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