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先秦儒家人欲观的基本倾向,即“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强调从民所欲,强调士君子、为政者要以义制欲,并提出了化利己之欲为仁爱之心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在当今市场经济建设中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社会伦理与个人道德的冲突中,先秦儒家的人欲观较之于宋明时期理学的人欲观有更多的合理性和健全精神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国儒学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孝作为子女对于长辈的尊重,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价值,而是与父母对子女关爱的慈紧密相连,慈孝因而是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双向机制。从一定程度上说,慈的产生基于人的本能,而孝的产生则基于人的本性,在本质上,慈孝就是家族中的仁爱。由此发端,可以培育社会的仁爱精神,从而使社会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损人利己和损己利人都有悖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将为己利人作为经济行为的道德原则,不仅体现了经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统一,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利己利人的道德原则,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己利人原则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心有他人"是道德的基础,是人际和谐的道德基础."心有他人"作为道德原则有三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全社会提倡"心有他人",大力宣传、深入人心,道德建设可能出现新的局面,社会风气可能出现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的三个层次包括仁之情感、仁之理性和仁之规范。仁之情感是指仁作为一种具有博爱精神的人文主义情怀,它由亲人及大众,由社会及自然,在具有广泛性的同时又具有层次性。仁之理性是指仁作为根本的道德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之规范是指仁作为相对具体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义”、“礼”和“中庸”。  相似文献   

6.
“实心实学”本质是一种崇尚道德理性、注意道德休养、关注社会群生的人文精神。它在人的“经世宰物” (或“开物成务”)中 ,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 ,特别重视心性道德的展现和道德自觉的价值 ,并把它作为人的本质规定和人生的价值目标。这与西方所崇尚的科学理性、注重理智的科学精神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其现代社会价值是 ,将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自身失去的道德 (善 )价值观念寻找回来 ,并把善与科学、道德与经济、仁爱与自然完美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道德建设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设,因为只有诉诸情感信念的道德,才是现实的道德。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特质导致了道德理想设计与道德实践的悖离,实现道德向自由情感的回归是当代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分离也要求用道德情感来消解,塑造人己两利的现代人性;普遍伦理的呼唤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基本道德情感为基础的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道德自我在丰富的交往和社会性生活中确证和实现自我价值。恰当处理和协调他人与自我之间关系,是道德自我价值外向推展和实践的基本途径。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推己及人,求取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现实生活中人我关系的基本交往模式。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费尔巴哈的“我-你”关系论以及现象学视域中的“他者”理论,都是对人我关系价值的合理解释。当代社会人我关系中道德自我的外向推展价值体现在:人我之间和谐与相互尊重,交往中的情理结合,弘扬人道主义博爱。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认为人性具有双重性:作为"经济人",自爱是其基本动机,人趋于利己;作为"道德人",仁爱是其行为准则,驱使人为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不是仅仅只做一个纯粹的"经济人"或一个纯粹的"道德人",而是要做一个统一的人。  相似文献   

10.
传统仁爱精神与社会主义公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尚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仁爱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公德意识。仁爱在社会主义公德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继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价值律为中心,可以把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分为三个类型。1·以道德律为指导,谋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公共利益(儒家的德治主义);2·以非道德的铜律为指导,谋求社会和谐(墨家的功利主义);3·以反道德的铁律为指导,最高统治者奴役和驱使各级被统治者,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法家的极权主义)。  相似文献   

12.
《论语》"仁"学论争主要集中于"仁"概念是否具有明确的定义,是否具有体系性。《论语》中孔子以特定语境中的"省略式"清晰阐释了"仁"本质(爱人)及其临近属概念"德",朱熹相关注"仁者,爱之理,心之德"可为证。《论语》中还阐释了"仁"本源(孝弟)、价值(利国利民),并进一步具体阐释为以"爱人"为其内核的"恭、宽、信、敏、惠",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克己复礼"等实践要求,以"仁在其中""近仁""鲜矣仁""不仁"等形成"边界",与老子、苏格拉底比较,是轴心时代早期最为清晰的概念定义且沿用至今。除了解释"仁是什么",《论语》中还阐释了如何"为仁",何为"仁者",由概念、实践特性与实践主体构成完整的元儒"仁"学体系。《论语》"仁"学立足于实践智慧与社会效益,确立了具有鲜明是非、爱憎且注重利国、利民实绩,既非求全责备、也非徒有虚名的"仁者"条件,对于现代人类伦理构建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语》的人本思想体现在:第一,《论语》的核心是“仁”,“仁”所体现的是爱人。在当时爱人是指多数人,“爱众”是也。第二,爱人的内容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第三,体现在行政观念上即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和轻赋税、慎刑罚、举贤人及以人为本不事鬼神的人本思想的延伸。  相似文献   

14.
创意,能不能想到前面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做到前面,哪怕比别人后知后觉一点点,但是你冲到前面去做了,就算领先。  相似文献   

15.
“游”是庄子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总体意义上表现为:人欲从不理想的世况之居中疏离出来、解脱出来,游是达到个体的自由境界的一种生命生存方式。庄子在切身的世境遭遇中,亦是以“游”处世,以载道之“游”实现人生的逍遥。因此,不论以怎样方式实现“游”的境界,都应“乘物以游心”,实现人的达生至乐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伦理学可为"全球伦理"的基本理念提出一种儒学的辩护,同时也对其学理缺陷提出一种儒学的批评。伦理学在观念层级关系上有一个基本区分"伦理原则→伦理规范",儒家谓之"义→礼",其中"礼"(规范)是可以损益的,而"义"(原则)才是普适的。"全球伦理"没有作出这种区分,其仅仅着眼于规范的选择,而缺乏原则的基础。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是原则,而是适应当下的全球化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规范选择,因此,一方面,它并不是绝对的,但另一方面,它也是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为寻求一种普适的伦理原则,经验论和先验论的方法都有问题。儒家伦理学的"仁→义→礼"结构、即"仁爱精神→正义原则→社会规范"结构,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借鉴。其中"义"指两条基本原则:正当性原则,要求社会规范的建构超越差等之爱、追求一体之仁;适宜性原则,要求社会规范的建构适合特定生活方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孔子仁学及其道德教育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 ,而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则是“仁”。孔子仁学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实行“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礼” ;二是以“仁”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是为了促使被教育者在维护“周礼”时完全出于心理上的自觉。孔子仁学在道德教育上有三个具体原则 :为人由己 ,推己及人 ,知、情、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最近,政治哲学家们对社会自由、政治自由,尤其是无干涉自由和无支配自由概念给予了较多关注。概括而言,目前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自由理念,它们分别是心理自由或精神自由、伦理自由或道德自由、政治自由或社会自由。这些自由在人的自由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价值,依次呈现为意志自生自由、意志自主自由和意志自为自由。意志自生自由是指人们拥有对呈现在任何一次选择中的诸多选项进行慎思的心理能力。意志自主自由是指人们具有与可靠地实践那种能力相匹配的道德品质或技能,展示人们对将引导其开展慎思的诸多考虑的真实感悟。意志自为自由则是指人们在做出自由选择时得到政治保护,以至于他们能被视为自由人。无干涉自由和无支配自由具有本质差别,后者更接近人的本质。当我们讨论政治自由和社会自由时,最终必定会触及无支配自由。  相似文献   

19.
在以外施人道、内修人格为特征的儒家"仁学"思想模式及以阐发礼乐为目的的儒家诗学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文化语境下,唐朝的诗坛上升起了两颗现实主义巨星--杜甫与白居易,他们忧民歌吟所抵达的儒家人道主义精神境界的高度是整个封建时代的任何诗人都难与俦比的,他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各自用忧民歌吟诠释主体道德人格的过程.但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又使同样以仁善为怀的主体道德人格显示出了很大的差异性--"苦身利人"式的平民诗人与"推己及人"式的贵族诗人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即可以通过其忧民歌吟在生存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等层面上透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