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对于每个人就像吃饭、喝水和呼吸空气一样重要。文化教育应该属于全体人民,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人人有权享用……”开罗国家大剧院里传出阵阵话音及掌声,话音铿锵有力、宏亮圆润,掌声犹如雷鸣。那是埃及人民熟悉的声音,那里在放送埃及前教育部长、“阿拉伯文学之柱”塔哈·侯赛因博士生前的讲话录音。 大剧院里正在举行盛大集会,埃及文艺界隆重纪念塔哈·侯赛因博士逝世二十周年庆祝塔哈·侯赛因纪念馆开馆。 塔哈·侯赛因纪念馆馆址在博士故居,位于开罗吉萨区的金字塔大街,名为“拉麦塔”,是阿拉伯语“拉麦”一词的双数词,其原意为“积水塘”或沙漠之中供人歇脚的地方。塔哈·侯赛因博士之所以用双数词为私宅命名,因为那是一座两层小楼,一层供博士夫妇用,另一层住着博士的儿子穆阿尼斯及其妻子。“拉麦塔”落成之初,塔哈·侯赛因博士低声细语地说:“一座房子,一个花园。在开罗,终于有了我们的私有财产。真主啊,一切赞美和感谢都归于你,你是天地之光……”仿佛他早就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拥有自己的一份东西。1889年11月的一天,塔哈生于上埃及一个偏僻乡村的贫苦农家。幼儿时的塔哈,也曾领略过光明之美。但是,贫困、落后使他染上了眼病。在兄弟姐妹12人中,塔哈排行老七,因家境贫寒,父亲收入低  相似文献   

2.
塔哈·侯赛因博士(1889~1973)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泰斗”。他与开罗大学在埃及民族解放运动中,在阿拉伯复兴运动中,相映成辉。塔哈的生平和开罗大学的历程是埃及现代历史画卷之一。他在开罗大学求学的六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开罗大学赋予这位盲人青年学子一双明亮锐利的双眸-知识与厚爱,这成为塔哈征服黑暗最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3.
从埃及《十月》周刊上读到埃及文学巨擘塔哈·侯赛因的故居将改建成博物馆的报导,十分兴奋.我们像崇敬茅盾、老舍、叶圣陶等我国文学大师们一样崇敬塔哈·侯赛因.塔哈·喉赛因1889年出生在上埃及米尼亚省的马加加村.  相似文献   

4.
塔哈·侯赛因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坛巨匠,著名的民族主义思想家,一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为阿拉伯人民留下极其丰富的理论财富,其中宗教思想是这一理论财富的有机组成部分.塔哈·侯赛因立足于近现代埃及社会的政治变革,坚持用科学分析的态度对待宗教问题,对宗教与理性、科学、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宗教的社会作用、伊斯兰教的变革及其与埃及社会相适应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宗教思想.一、对宗教的态度一些西方学者指出:“塔哈·侯赛因曾是向传统伊斯兰教义挑战或质疑的代表,但后来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塔哈·侯赛因甚至对《古兰经》和《圣经》的历史也表示怀疑,坚持彻底的理性主义、”因此,“塔哈·侯赛因是以理性主义和自  相似文献   

5.
1994年10月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及著名文学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在开罗遭到暴力袭击,被极端分子刺伤,震惊世界。埃及各界人士对此恶行纷纷予以谴责。 打开阿拉伯文学史册,不难发现对文学家施虐暴并不罕见。如古代文学家麦阿里(973~1057)、贾希兹(775~868),近现代文学家阿卡德(1889~1964)、塔哈·侯赛因(1889~1973)都曾遭到迫害乃至类似的谋杀。本文就中国读者较为熟悉的埃及大文豪塔哈·侯赛因的遭际作一简述。 1925年,塔哈在埃及国立大学(开罗大学前身)讲授贾希利亚时期的诗歌时,运用笛卡尔“怀疑论”的研究方法,率先对该时期的诗歌的原有结论提出疑问,经长期研究和悉心推敲,他得出的结论是:所谓贾希利亚时期诗歌,其绝大部分作品是伊斯兰时期人们杜撰出来的,这些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也是伊斯兰时期阿拉伯人的宗教、思想、政治和经济生活,连贾希利亚时期的语言也没有在诗歌中得到反映。 一石激起千层浪,集中体现塔哈·侯赛因这一新观点的《论贾希利亚诗歌》一出版,迅即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塔哈受到各方的无端指责和攻击,有人还通过报刊呼吁立即把他赶下大学讲台。除了不明是非、受蒙蔽而摇旗呐喊的青年人外,反对塔哈最为激烈的有三种人:一  相似文献   

6.
埃及大文豪塔哈·侯赛因的故乡米尼亚,位于开罗以南二百多公里的尼罗河滨。春色宜人的四月,这座宁静的小城翠荫绕水,花事正繁,来自阿拉伯各国的诗人、作家和译注家,以及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荷兰和  相似文献   

7.
我在一本书的“译后记”里写道:“塔哈·侯赛因的名字还是刚上大学时听到的。我的老师将其名字译为‘太豪’。我对这个译名是很满意的:‘太’者,第一也;‘豪’,文豪是也。‘太豪’,第一文豪。给我最初的印象是;塔哈·侯赛因是阿拉伯世界第一文豪。”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段现代阿拉伯文化史上的公案,涉及塔哈·侯赛因和艾哈迈德·爱敏。前者是饮誉世界的盲人文豪,后者是备受推尊的杰出学者,都出生于19世纪末的埃及农村,但塔哈是上埃及人,艾哈迈德是下埃及人。他们童年时代都在各自家乡的村塾中接受启蒙教育。 1902年,双目失明的塔哈由胞兄领着踏进了伊斯兰教最高学府爱资哈尔大学,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日本加强了对阿拉伯现代文学的研究,先后翻译出版的阿拉伯各国文学作品有: 《苦难树》塔哈·侯赛因(埃及) 《东方来的小鸟》陶菲克·哈基姆(埃及)  相似文献   

10.
埃及的荣誉证章,可分为勋绶、勋章和奖章三种,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等级和授予对象。尼罗河勋绶,是埃及共和国的最高荣誉证章,曾授予埃及总统侯斯尼·穆巴拉克、原教育部长塔哈·侯赛因、大文豪陶菲克·哈基姆及198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纳  相似文献   

11.
小说《作家》是埃及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塔哈·侯赛因(1889-1973)于30年代发表的一部文学作品.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小说《作家》作初步探讨. 一、小说《作家》在塔哈文学影响中的地位塔哈一生涉猎阿拉伯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领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为阿拉伯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在他的文学论著和文艺作品中,影响最深远的是《纪念阿布·阿拉》、《日子》、《先知传札记》、《向远方》、《哈菲兹和邵基》、《论前伊斯兰文学》、《星期三漫  相似文献   

12.
埃及阿拉伯语协会第53次会议于今年2月23日至3月9日在开罗举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阿语专家应邀列席了会议,其中有叙利亚的阿德南·哈提卜博士、约旦的阿卜杜·卡里姆·哈里发博士、也门的艾哈迈德·侯赛因·谢尔夫丁博士、黎巴嫩的莫尼  相似文献   

13.
在民族文化艺术中,文学是核心,是脊梁.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先后推出了国家文学荣誉奖,实业家也纷纷解囊相助,设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学艺术奖励基金会,定期评奖.在这方面,埃及起步较早.埃及——阿拉伯文学的沃土为鼓励文学创作和评论,早在19世纪40年代,埃及语言学会就设立了小说创作奖,可惜后来中断了.1958年起,埃及正式设立国家文学荣誉奖,当年塔哈·侯赛因首先获得该奖,次年阿拔斯·迈哈穆德·阿嘎德得奖,1960年剧作家陶菲格·哈基姆获此殊荣,1968年小说家纳吉布·马哈福兹被推上领奖台.此奖一年一度,从未中断,得奖者以诗人和小说家居多,也有少数剧作家和大学教授.按章程规定,得奖人一般应为健在者,但也授予过刚刚去世的作家,因为有的作家生前硕果累累,但错过了机会,对此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予以追认.埃及是阿拉伯文学的沃土,在阿拉伯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自当首推埃及人.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创设于1901年.多少年来,阿拉伯文化机构先后推荐过埃及的塔哈·侯赛因、阿拔斯·迈哈穆德·阿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文学泰斗棗塔哈·侯赛因博士(1889~1973)和中国文化革命主将棗鲁迅先生的思想、观点、创作范围、艺术特点、文学地位与生活年代都有惊人的相似。塔哈终生致力于埃及与阿拉伯民族繁荣,为此,他主张面向欧洲,吸引西方的现代文化与科学技术。他是现代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先锋与闯将,被誉为东西方文化合璧的世界文化名人。塔哈终生致力于教育与文学创作,认为教育对于人来讲,如同空气与水。他是20世纪初革新与保守、前进与倒退斗争中涌现出的现代阿拉伯复兴思想家、文学家与教育家。  相似文献   

15.
塔哈·侯赛因在1914年以前已开始涉足文学批评领域,曾就曼弗鲁蒂的<泪水集>和乔治·宰丹的<阿拉伯文学史>撰写过评论文章.但这一时期,他尚未构建起自己鲜明独特且比较完整的文学批评体系,这些尝试只是他文学批评思想的一些最初的零星萌芽,没有在当时的阿拉伯文学批评界产生太大的影响,也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16.
30年代初,《复兴》与《曙光》两本杂志的问世,象征着苏丹文艺复兴的开端,一种思想与风格崭新的苏丹文学渐渐地成长起来.在此之前,苏丹诗歌一直墨守中世纪阿拉伯古典诗的陈规和传统,从内容到形式都无重大变化. 由埃及诗人马哈茂德·萨米·巴鲁迪开创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在哈菲兹、邵基·穆巴拉克、阿卡德、塔哈·侯赛因、阿波罗诗社等诗人、文学家和文学组织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苏丹与埃及有着密切联系,苏丹青年文学家向往埃及,深受埃及文坛的影  相似文献   

17.
里发阿·塔哈塔维全名里发阿·拉斐阿·塔哈塔维,1801年生于埃及南方索哈杰省塔哈塔村一个贫民家庭,这一年正值法国侵略军被迫撤离埃及.里发阿很小的时候,迫于生活,就随父亲离乡背井.不久,父亲  相似文献   

18.
1926年,塔哈·侯赛因(1889~1973)发表了《论蒙昧时期诗歌》一书,他采用笛卡儿的研究方法,在书中对蒙昧时期的诗歌首先表示怀疑,提出应重新考虑这些诗歌的原有的历史结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蒙昧时  相似文献   

19.
《日子》是阿拉伯大文豪塔哈·侯赛因的传世之作,它的语言风格在阿拉伯文坛上独树一帜。本文就其语言风格中的语言结构作一些探讨。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反映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烙印的特征。凡属文学作品,它集语言的各种要素——词汇、语、修词等于—体.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所使用语言民族的语言特征,也可以全面或部分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正如西方学者爱德华·萨皮尔和李杰  相似文献   

20.
塔哈·侯赛因博士(1889~1973)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泰斗".他与开罗大学在埃及民族解放运动中,在阿拉伯复兴运动中,相映成辉.塔哈的生平和开罗大学的历程是埃及现代历史画卷之一.他在开罗大学求学的六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开罗大学赋予这位盲人青年学子一双明亮锐利的双眸一知识与厚爱,这成为塔哈征服黑暗最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