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亚南 《学术探索》2007,7(3):91-98
根据全国2004年文化产业国家标准统计数据,以人均增加值分析出人员效应为中西部弱负效应,以单位GDP含文化产业增加值分析出规模效应为中西部强负效应,以万元资产产生增加值分析出资产效应为大都市(以东部为主)负效应,以万元营业收入产生增加值分析出市场效应为东部负效应;以人员、资产、市场三要素推演虚拟盈亏效益,各地文化产业总量规模与盈亏水平大体成反比;以人员、资产、市场、规模四变量综合加权分析发展成效,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差异并不大,而各省区市之间则呈现明显升降态势。  相似文献   

2.
王亚南 《学术探索》2008,(2):102-113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修正对于各地文化产业各项效应原有的演算分析路向,以使演算分析同时具备逻辑上和事实上的合理性;第二部分以综合效应评估来反映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并对其中已经做出改进和校正之处予以说明;第三部分作为一个小结,将综合效应演算与虚拟盈亏推演两类分析结果加以对比,权当对效应演算分析进行校验。  相似文献   

3.
"阳朔模式"、"黄姚模式"、"恭城模式"、"旧州模式"是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基于层次分析法对这四种模式的综合效应进行评价可知,"阳朔模式"相对其他三种模式具有巨大优势,"黄姚模式"虽然与"阳朔模式"存在较大差距,但其立足于广西、辐射珠三角的发展态势,为当地发展带来了可观效应。"恭城模式"辐射范围有限,市场知名度和消费者来源途径都需要进一步提高。而"旧州模式"与前三种模式相比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需凭借其独特的产业优势,积极开拓全国旅游商品市场。  相似文献   

4.
产业协会是指由同业经济组织以及相关单位自愿组成的、非赢利性的社团法人.现代产业协会要求各产业的经济组织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监督、自我保护.文化产业协会是由文化产业的竞争者所组成的非赢利性组织,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多边服务,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之社会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学术论坛》2004,(3):96-99
讨论文化产业的历史定位,从哲学、政治和审美等角度回答人们对文化产业的疑问和责难,重点分析文化产业的五大社会效应:产业发展的整合效应、城市建设的聚集效应、市场经济的超前效应、社会进步的基础效应和国际竞争的王牌效应,揭示了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长远、整体、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凤亮  古珍晶 《东岳论丛》2023,(1):14-22+191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在国内外发展形势均面临前所未有挑战时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旨在稳市场、促发展、保民生。文化产业作为意识形态特征显著的产业之一,必将受到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深切影响,如工业生产标准化与文化生产个性化创意化的协同难度会更高,文化市场监督评价一体化与文化产品异质性和文化消费多元化的统一更为迫切,特色文化高溢价特性与文化传播碰撞带来的文化折扣矛盾更加尖锐等等,这些对文化市场的新影响必将促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格局。面对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应当从文化装备生产集约化、文化资源挖掘规模化、文化市场开拓全域化三大方面助推我国文化产业新格局的构建。由此形成对内有序发展竞争耦合、对外团结一致形成长板效应的内外协调联动机制,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闭幕后,总结世博会经验,充分发挥世博会的后期效应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世博会对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由世博会,上海的都市文化空间在全球化格局中被重塑,文化旅游中的身份认同得以重写.世博会也为上海产业园区的集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与可能,给会展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韩晗 《东岳论丛》2023,(1):23-32
从“双循环”到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所进行的顶层设计,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行至“深水区”与攻坚期之后因势利导的战略调整。未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必要与之相适应,应遵循基于“统一”的演变逻辑为发展前提,以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水平、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立法工作、坚持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以国内文化大市场建设推动国内外双循环为发展原则,从而选择推动市场畅通与拓展、构建全国发展网络、扶持原创技术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发展路径,以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文化产业是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其发展既面临有利的政策机遇,也面临一定的挑战。为促进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遵循形成集聚效应、具有前瞻性、体现动态性等发展规划制定原则,将发展战略定位于自主创新、产业集聚、品牌带动、人才发展等方面,重点发展数字内容、动漫网游、影视制作、产业中介、软件产业等领域,并加强政策引导扶持,提供服务管理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21世纪,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天津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在阐述文化产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现状,探讨适合天津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集群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宋球勋 《兰州学刊》2004,(2):190-19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这是我国文化产业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也是对文化建设认识上的飞跃。那么 ,发展文化产业意义何在 ?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冬梅 《东岳论丛》2006,27(3):78-80
正确认识财富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财富观,对于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富观有四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化产业的财富内涵,文化产业的财富来源,如何调整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现财富增长,财富的分配回报机制和发展性投资。  相似文献   

13.
李斌  彭星 《东岳论丛》2011,32(5):92-96
本文通过构建交易成本信号传递模型及FD I就业效应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联立方程计量方法,定量研究了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就业水平的FD I效应机理及其与直接效应的比较。研究发现:文化产业竞争力越强的地区,其通过吸收FD I进而促进就业的效应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FD I效应大于其直接效应。基于研究结论,最后就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而促进就业水平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民营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文化产业作为民营资本同文化产业结合的经济形态,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民营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浙江省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实证研究基础上,拟对其中较典型的产业形态进行分析,并试图探讨民营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极好切入点,也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的重要路径。作为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最多的西部省份之一,青海省将着力于提升产业内涵,突出特色和优势,全力打造新型文化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分析了文化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界定了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产业,并从收入水平,闲暇时间,文化产业群等方面研究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提高的发展前景,最后探讨了文化产业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与先导产业的关系,以及我国文化产业面对入世的冲击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对建设山东文化大省、经济强省干系重大。对促进山东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产业化,农村信息产业发展与网络平台建设,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与其市场运行机制的建立,农村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等,是目前山东省农村文化产业应当优先发展的几个重要课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机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机制和政策,农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相对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等,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支柱产业。通过对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与成就的分析,深入考察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性因素。国外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苏州有着重要启示,苏州市应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9.
四川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大倡文化产业之际 ,民俗文化的产业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民俗文化产业发展 ,不仅可以推动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 ,而且能直接为社会经济、民众文化生活的需求服务 ,在建设四川文化强省中发挥积极作用。对此 ,四川民俗文化研究学者应多作努力  相似文献   

20.
湖南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也面临着文化消费需求逆势上扬、文化经济政策暖风频吹、文化领域投资忧中见喜、文化企业融合步履加快等有利形势。湖南文化产业必须实现“四个转变”,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合作拓展大市场,以大引资造就大集团,以大胸怀集聚大人才,推进湖南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