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苏州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吴门书画的兴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城市版块的扩张拓宽了书画创作想象的空间,长卷山水、人物画大量出现;都市繁华与市井文化的兴起丰富了书画创作的题材;商业兴盛背景下明代苏州城市格局发生巨大的变迁,商人、文人群体在阊门一带高度聚集,吴地书画有了广阔市场需求。明代画家仇英曾寄居阊门并迎来他的书画创作巅峰,《清明上河图》(辛丑本)即是其中之一,为剖析吴地书画的兴盛提供了重要切口。  相似文献   

2.
镇江市中华路京口闸遗址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一方与江南运河商运有关的示禁碑刻,系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米豆商人为禁止镇江府丹徒县不良船户勾结苏州府枫镇的地棍在航运途中盗窃商人货物而集体请求官府竖立。京口驿遗址出土的一方示禁碑刻则是顺治十一年(1654年)时纸布商人为避免船过苏州、京口时货物被抢而请求竖立。这两方碑刻反映了清初镇江的商业繁荣和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重要基地,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发挥多种功能,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而城市的多功能并不是“全功能”,由于城市性质不同,城市的功能也不同,在多种功能中,必然有一些功能是主要的,有一些则是次要的。苏州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决定将苏州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根据苏州城市的性质、地位和国家对它的要求,苏州应当是开放型、多功能的区域性经济中心。苏州除了充分发挥一般城市的综合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把苏州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江苏省的旅  相似文献   

4.
冯梦龙和凌初在“三言”、“二拍”中用通俗小说的形式对苏州商人进行了文学呈现,从中让我们感知晚明时代苏州商业的繁盛和经商之风的浓郁,也让我们对小说中的苏州商人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他们有的坚定果敢、勇于闯荡、甘冒风险;有的诚实守信、重义轻利、注重商业信誉;有的谙熟经商之道、买贱卖贵、眼光独到;有的勤奋努力、吃苦耐劳、服务周到。他们形象各异,生动鲜明,姿态万千。  相似文献   

5.
Jonna  Wibelius  古雷 《可乐》2008,(10):61-61
大约半年前,我在上海火车站等车去苏州。一名中国商人坐到我旁边,与我海阔天空地聊。这名商人问我,中国人的什么习惯让我特别不可理解。就在我准备回答时,广播响了,通知旅客到站台等车。到苏州去的人  相似文献   

6.
当代苏州文学见证了苏州的城市变迁,陆文夫、范小青、叶弥等作家留下了不同时代的文学记忆,有政治、经济乃至个人化的不同印迹,但以普通人为视点的人性关怀成为他们持久关注和思考的主题。人性丰富和生动的内质,温润着城市粗糙和生硬的外在表象,这也是文学为苏州这座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最堪回味的内在表情。  相似文献   

7.
当代苏州文学见证了苏州的城市变迁,陆文夫、范小青、叶弥等作家留下了不同时代的文学记忆,有政治、经济乃至个人化的不同印迹,但以普通人为视点的人性关怀成为他们持久关注和思考的主题。人性丰富和生动的内质,温润着城市粗糙和生硬的外在表象,这也是文学为苏州这座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最堪回味的内在表情。  相似文献   

8.
商人阶层的出现与社会价值观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的复兴 ,商人阶层树立了与当时社会相对的价值观。庄园制社会崇尚的是自给自足 ,商人却以钱财为本 ;庄园制社会崇尚的是等级观念 ,商人在追求钱财和从事经营的道路上 ,最看重的却是自由 ;庄园制所崇尚的是各自封闭 ,而商人阶层经营却以交往和联系为特征。随着商业活动的开展 ,商人所崇尚的冒险和开拓的精神也随之发展起来 ,成为地理大发现的原动力。因此 ,商人阶层的形成不只是一种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苏州是消费城市,解放后变为工业城市,这是一大进步。而时代的发展是否要求苏州再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中心的城市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那末苏州怎么演奏好“经济、旅游、文化”三重奏呢? “三重奏”需要舞台先谈旅游业:苏州的园林名胜闻名于天下,有天堂之称。1983年来苏的国外游客有13万人,国内游客1603万人次,营业额总收入为1251.16万元。人们把它当作成就展览。其实这恰恰表明苏州旅游业的极端落后——人均旅游消费不到1元!国外游客千里迢迢来苏旅游  相似文献   

10.
苏州通商场又称"各国租界",19世纪90年代与日本租界几乎同时在苏州开辟。苏州通商场在开辟初期曾一度推动苏州城市的发展,并成为城市新政的试验田。以往学界对苏州商埠的研究多集中在日本租界,对苏州通商场关注较少。虽然苏州通商场后来长期陷于停滞,但探究其中的原因亦可为今天的城市发展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陆文夫的文学创作为苏州城市形象塑造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泛政治化的年代,他凸显了"天堂"的人间性,让人性的温暖流淌在小巷深处;他以民间立场将叙事的中心定位于城市中的小人物,百姓生活的烟火气让城市变得感性和柔软。是他让苏州变成了一个被阅读的城市,当代文学中的"苏州形象"是他塑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素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名。历史上苏州曾是富豪商贾享受玩乐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苏州已由以消费为主的城市转化为生产、科技、信息、消费等多种功能的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原来的苏州古城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社会交往等等需要了。因此,苏州古城必须向外发展,并进行合理布局才有出路,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好这世上少有的历史文化古城。  相似文献   

13.
苏州物流产业集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全球制造产业群在苏州的进一步集聚,与加工制造业联系紧密的物流产业集聚有了一定的发展.苏州物流产业集聚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以苏州物流产业集聚的现状为依据,通过对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以及江苏省的苏州、南京、扬州三城市的物流产业集聚程度的计算比较,分析了苏州物流产业集聚程度.同时以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为例,研究苏州物流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清中期,苏州、杭州、扬州等城市因为工商业的繁荣而创造了城市发展史上的辉煌,并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以来,三座城市却出现了不同程度地衰落。在本期“名家特稿”栏目中,博士生导师何一民教授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用翔实的史料分析了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衰落的原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形成了以杭州—苏州—南京为一级城市,松江—嘉兴—湖州—常州—镇江等二级城市,周边无数市镇为三级城市的国内最大都市群,由此奠定了今天长三角都市群的基础.杭州与苏州、南京等超级大都市,既共同形成了国内最庞大的都市丝织业商品市场,也构建了国内著名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地方重要城镇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支持技术体系研究——以苏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城市循环经济与技术体系间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以苏州城市循环经济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为背景,结合该项目研发的共性技术,阐述了在循环经济规划统筹指导下通过技术模块的顶层设计分解与基于软系统方法的系统集成,进行城市循环经济技术系统建立的过程,提出了由"三个层面、五类技术"组成的苏州城市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原型框架。所给出的城市循环经济技术体系框架及其建立方法,不仅能对苏州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而且可为我国其他城市区域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苏州商务总会在继上海、江宁(南京)之后,于1905年10月6日正式成立。苏州商务总会也是在商部的劝办下、商人自愿组织成立的,是在政府法律规定下进行运作的,但并不能由此把它定性为“官办”或“官督商办”;它由从事工商业的商人组成,尽管带有一定封建性的绅商在其运作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商会的主体依然是从事新式商业、投资近代工业具有双重身份的新兴资产阶级;它的通商情、祛内弊、振兴商务的职能,又把它与旧式的行业组织——会馆、公所严格区分开来。因此,清末的苏州商务总会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法人社团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而苏州,作为清代工商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市场繁荣.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对法律制度的进一步需求,商人于是组成行会,制定行会法,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而国家(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政府)通过调整法律制度赋予商入团体以更大的自主权,从而为行会组织进行制度创新创造条件.同时,地方政府又通过对这些制度的备案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这种合作表明,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清代中国的行会法与西方中世纪的行会法的功能具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高铁新城在各地快速规划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同质化等倾向。基于城市主题文化推进高铁新城规划建设为避免高铁新城的同质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特质的系统性体现,是指导城市发展的整体性思维。城市主题文化的三个构成维度,即文化特质、文创产业和文化空间都对高铁新城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例如,苏州的城市主题文化既有苏州特征,又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可塑性,这种城市主题文化对苏州的高铁新城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高铁新城已成为大苏州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城市主题文化推进高铁新城规划建设,应以文化特质传承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和文化空间优化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西山徐氏仁本堂是苏州西山地区一处集清代四朝建筑风貌的古民居建筑.本文从仁本堂雕饰纹样题材的寓意性以及儒商文化等方面对其建筑雕饰纹样的艺术表现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引起人们对散落在太湖沿岸的普通商人宅第建筑艺术的重视,并从传统建筑雕饰艺术中找到适合当今城市环境设计的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