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洁 《理论界》2006,(10):114-115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在数十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职能作用。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农村文化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农村文化站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生存和发展这一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基层文化的前沿阵地,不仅不能放弃,而应大力加强,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调整思路,创新手段,建设好农村文化站。  相似文献   

2.
钱旭升  沈君 《浙江社会科学》2012,(7):85-89,157,158
解决农村失学女童的教育问题,不能仅仅从教育领域入手,而是一个关乎全社会的系统性工程。为此,有必要构建一个包括充分发挥乡镇村文化站(室)的功能、拓展"农家书屋"的育人功能、构建文化援助网络系统、加强文化援助体系的主体建设等内容在内的文化援助体系。  相似文献   

3.
文化生态环境剧变和文化功能上的结构性缺陷,导致以乡镇文化站为核心的基层文化建设陷入不同程度的边缘化困境。尽管政府采取了抽签督查等强力管理措施,但成效有限,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与管理陷入一种政府与市场"双失灵"的困境,要求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创新性制度设计,以解决乡镇文化站的结构性缺陷。2016年以来,湖北省通过补贴的支持方式在乡镇进行"点播影院"的建设试点,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对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机构的改革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基于文化生态链融合理论下的价值链弯曲对接,突破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观念和体制性"壁垒",探索建设"文化站+点播影院+N"的新型乡镇文化共享空间,是开创基层文化建设新局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一个布依族社区中的文化变迁与存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布依族社区中的文化变迁与存留高登荣变迁是所有文化的先生之一。文化变迁也是当令世界各地中的普启蒙现象.本文变为云南省罗平县八大河村这一布依族守区,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及等方面都经历了或正在经或着不同程度的变迁、在变迁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变迁速度要比行...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对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和促进农村的发展有着可不代替作用。本文通过对乡镇文化站的前世与今生的分析来探讨其在政府全能主义时期、税费时期和后税费时期的文化供给的特点、社会功能及其运行机制,以期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启发。在政府全能主义时期,为了增强人们对政权认同感,通过政治整合满足人们的政治文化需求,表现为政治动员式文化;在税费时期,乡镇文化站为经济发展服务,通过压力型体制供给迎检式文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进步;在后税费时期,回应民众多样化需求,为乡镇文化站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6.
杨学勤  高峰松 《河北学刊》2012,32(5):221-22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河北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应合理有效地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功能,即通过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强化考核,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先进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各乡镇文化站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发挥农村文化生活中的辐射作用,加强村级文化服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去实现。  相似文献   

7.
布依族古歌作为布依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布依族绵延持续的文化根脉,她传承了布依族历史,寄托着布依族人民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布依族古歌是布依族先民在传统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艺术结晶,先民们的"创作"不可能不被打上时代烙印,这一"烙印"就是古歌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实践活动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古歌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必然有其特定的自然、社会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传统文化精神是在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山水田园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稻作农耕生活,形成了布依人独具个性的稻作农耕文明,这种具有明显山水精神和田园韵味的农耕文明,又使其文化内容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礼敬和对人的尊重。布依族传统文化重点体现在天人合一的交响、人神亲和的乐章、山与水的协奏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贵州布依族生态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仁生 《理论界》2012,(11):66-67
贵州的布依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尤为宝贵的是其中的生态文化。其饮食、服饰、住居、宗教和生活习俗中的各种禁忌都体现了布依族人保护生态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布依族的饮食上多以粗茶淡饭为主,崇尚节俭。其所居住的房屋也多以石块为主,尤其是著名的"石板房"更是合乎生态环保要求。布依族的生活与宗教习俗中的各种禁忌诸如动植物的崇拜、婚丧嫁娶等也处处体现了这个民族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0.
农村的经济改革,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的建设,而且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民的文化生活和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又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传统观念的更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然而,在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亟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相似文献   

11.
开县是刘伯承元帅的故乡,山大谷深,一不靠大江大河,二不靠交通主干线。离万州区虽然只有八十多公里,却被汽车也要爬一个多小时的大垭口山脉阻隔开了。不过,一进入开县境内,农家的灰砖小楼房连片成邑,向人们昭示着这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貌。开县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为什么会有超越其区位的发展状况呢?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开县经济发展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名片的研究和确认使民族文化特征的把握有了具体的载体,对于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六月六是布依族十分隆重的传统节日,有"过小年"之称.其起源与布依族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部分文化元素.将布依族六月六与其他民族相同名称节日相比较,同时与布依族内部其他文化事象作比较可以看出,布依族六月六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本民族中的流行具有普遍性,并具有很高认同度,在外界的知名度很高,具有担当布依族文化名片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一  文化传播(CultureCommunication)与人的精神交往活动充满了让人费解的谜,以致有学者把它称为2 0世纪哲学最大的难题,即“主体际困境”。主体际何以可能成立?人与人之间何以可能交流?人与人何以可能通过交流建立多极主体共在的共同体?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哲学家们。人之为人从传播起。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他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可以说,一个人的文化传播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正如威尔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所言:“我们既不完全像神,也不完全像动物。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完全是人。”①文化传播总是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  相似文献   

14.
2007年以来,山东诸城开始着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全市把原有的1200多个村庄规划建设成为208个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每个社区服务中心一般设医疗卫生、社区警务、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灾害应急服务、文化体育、社区环卫、社区志愿者等八个服务站(室)和一处慈善超市、一个办事服务厅,为农民群众提供一揽子服务,形成了二公里服务圈,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对全市村庄的全覆盖,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这一做法,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绪论布依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中,布依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也创造了优美的文学艺术。他们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祖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布依族有着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和相当数量的书面文学作品,它们忠实地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斗争的历史面貌。其中不少作品,经过布依族人民多少世纪的集体琢磨,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恰如其份地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6.
第一编远古时期的文学第一章概述布依族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社会。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现今布依族地区就发现了“猫猫洞文化”、“穿洞文化”和“飞虎山文化”从“猫猫洞文化”和“穿洞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旧石器末期的文化遗物证明,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在现今布依族地区就有原始人居住。那时候,这些地区群山巍峨,河流婉蜒曲折。山上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栖息着牛、鹿、象、麂、野猪等动物;河里长着青绿的苔藓植物,鱼的种类也相当繁多,原始人除了部分采集外,绝大部分是靠渔猎生活。他们的生产工具与同期其他  相似文献   

17.
平凉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从一九八三年以来,我们根据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群众富而思乐,富而喜文,富而求知的新特点,在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上,建起了一条宣传精神文明,促进农村治穷致富的文化长廊。在西(安)兰(州)公路沿线的泾川、平凉、静宁三县(市),十五个乡(镇),七十五个行政村中,乡乡建起中心文化站,村村建成文化活动室,形成了长达二百多公里的文化长廊,丰富活跃了西兰公路沿线二十八万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娱乐活动,使他们受到了健康有益、积极、文明的教育,精神面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时,在文化长廊的带动下,全区群众文化事业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川区向山区扩展开来,形成了多渠道、多体制、多形式发展“大文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李甫春 《学术论坛》2002,(5):159-160
生活在中国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和黎族 ,生活在越南的岱族、侬族、泰族、热依族、沥族、布依族和佬族 ,生活在老挝的老龙族和泰族 ,生活在泰国的泰族 ,生活在缅甸的掸族 ,以及生活在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人 ,共计近1亿人口 ,依其渊源关系可称之为壮泰族群。这 2 0个民族分布在 6个不同的国度 ,分散在东南亚的东西南北 ,地域广阔 ,相隔千山万水 ,可为什么有许多相同、相通的语言 ?此乃是千古之谜 !近代 ,伴随着国外学者对泰族的研究及其著作的影响 ,这一千古之谜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吸引诸多学者热心关注 ,积…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文化发展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大气候中,茂名文化发展应往何处去?在最近召开的茂名市文化建设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周镇宏同志响亮地提出了“要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潮中掀起新一轮文化发展潮”,从而吹响了新形势下茂名文化发展的嘹亮号角,标志着茂名文化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作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茂名市农村文化建设近几年来的成绩是喜人的,但总的来说还是乏力的。要掀起新一轮茂名文化发展潮,不能只顾城市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并采取积极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袁纯清 《人文杂志》2002,(4):132-135
一、站在“三个代表”高度 ,不断提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中国有 1 3亿人口 ,农民占了 9亿 ;陕西有 36 0 0万人口 ,农民占了 80 %。从这个比例上讲 ,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对于提升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水平 ,对于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意义重大。我国 2 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 ,使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具体说来 ,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文化教育也不断得到普及。 50年前我国农村的文盲率占到农村人口的 80 %以上 ,今天农村的文盲率已经下降到 5%以下 ;农村的科技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大、进展快。广播电视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