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语言、文字、文化与桥梁发展史多角度考察,指出:"(厂萬)(砅、(厂萬))"是水中安置的石蹬,便于人们履石渡水;"揭"指高举着衣服渡水.从桥梁发展史来看,履石渡水的"(厂萬)"是"桥"的前身."深则(厂萬),浅则揭"是指遇水深处,本当揭衣而渡,却立石于水中,履石跨水;遇水浅处,本该履石渡水,却脱下衣服,用手举着渡水.  相似文献   

2.
不了解视觉隐喻,就不能更好地研究视觉文化。视觉隐喻是诸种感官隐喻里最重要、使用最多的隐喻形式,它在西方思想中的核心地位通过"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c)传统确立。随着后现代思想对感性和身体的重新发现,视觉隐喻不仅获得新的理论内涵,更泛化到日常生活领域,与当代视觉文化结合,成为现代生活的基本逻辑。现代西方思想中的视觉隐喻从两方面决定当前视觉图像的性质和特征。视觉文化是视觉隐喻在当代西方思想中的现实表现形态,视觉隐喻在西方思想中地位和性质的变化决定了当代图像形象和视觉文化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3.
试论《左传》"赋诗断章"对后世文学鉴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外交场合盛行"赋诗断章"的风气,这在<左传>中有详尽而生动的记载.这是一种隐喻的诗性文化,这种思维模式对后代文学鉴赏范式的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赋诗断章"现象放在隐喻视野中加以考察,并以西方阐释学、接受美学作为参照,力图揭示出"赋诗断章"在诗学演进中的审美价值与鉴赏误区.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命题立意深远,寓意深刻.其中,"中国"一词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绝不同于崇尚个体和金钱的西方文化;"先进"一词则强调了文化的时代性,要求与时俱进,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胆汲取、积极扬弃;而"前进方向"则强调了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要求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5.
方位概念"前/后"在汉语中的隐喻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时间隐喻的角度出发,运用Antuano的特征选择理论和Boers变化参数理论,重点研究了汉语人称称谓中"前后"方位词的隐喻运用机制,同时解释了汉语中其他同"前后"搭配的 合成词的隐喻现象,从而证明了隐喻的运用是根源于人们的实践经验,受制于人们自身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对于丰富汉语隐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映射论出发,以汉语词汇"青春"为例,讨论其隐喻认知系统.将"青春"的源域分为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其中身体经验可以从五种感官以及人体的各个部分来感知,社会经验始源域可分为自然界、日常生产生活和文化三个源域.本文结论是,人们在理解抽象概念的时候往往借助具体的事物,通过映射对抽象概念进行理解,隐喻实质上就是人类认知经验的映射过程,它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成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从民间口头传说到文学创作,宝物形象不断地出现在幻想故事中,尽管它们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种种不同的形态和文化内涵,但其内在的根源是相通的,即潜在人们心中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向往.由此探讨了宝物形象的原型模式及其承载的文化要义,并着重分析了<"称心如意"秤>中宝物形象("称心如意"秤)的当代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8.
二十多年来,隐喻的传统修辞受到了认知语言学的挑战,使人们对隐喻有了新的认识.隐喻并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方位隐喻中的"前后"域的隐喻拓展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疾病的隐喻》是桑塔格对于疾病隐喻的质疑与批判。桑塔格通过考察诸如结核病、癌症、艾滋病等疾病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被隐喻成一种道德评判、心理评判的过程,揭露了意义"阐释"的荒谬性和压迫性。这部文集是桑塔格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对"反对阐释"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是一部文化批判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0.
以跨学科、跨文化的方法,从语言文字角度,提纲挈领地研究了"隐喻"、"比"、"兴"的异同,得出以下结论:这三个概念虽共有类比性、暗示性,但"比"中"源范畴"与"目标范畴"的关系较"兴"更显明且逻辑性强,与"隐喻"一致.相较于隐喻"两点一线"的逻辑认知功能,"兴"的工作机制呈现为多维的、并置呼应的直觉共鸣,反映出中国二元互动有机思维.同时,西方的"象征"因其"象"与所"征"约定俗成关系,类似中国"香草美人"手法,所以同于"比"和"隐喻"而异于"兴".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引起国内外众多人士关注的"问题丛",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能够作出更清晰地解读。在文化定位上,西方为自然哲学,中国为道德哲学;在文化取向上,西方属爱智,中国属致用;在文化精神上,西方倡批判怀疑,中国倡中庸;在文化传统上,西方学者传统、工匠传统、数学传统与宗教传统等蕴育了近代科学而中国诸传统与其迥然不同。由此,中国文化建设应注重研究基础理论、培养怀疑批判精神与培育科学文化等。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是"文化",而这一"文化"不可能专属儒学、国学,或者新儒学意义上的文化,而只能是三者之上的文化。当代的"文化"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分裂、精英与通俗的对抗范畴,已经广泛渗透到物质—日常生活深处,导致其存在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有重大差别,形成了物质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范畴;"当代中国文化"是一种大文化,体现为广泛包容和汇集,文化内部分类替代分层,文化关系的和解代替对抗,文化价值分享代替对立。北京作为中国当代文化成就的最集中体现者,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全国文化中心,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大众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根本不同决定了我们有必要根据中国国情 ,对中国特色大众文化进行探讨。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在于 :“大众”与西方话语中的“大众”不同 ,大众文化的存在、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文化建设的内容不同 ,当代大众文化本质上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致。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途径是 :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 ,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和合文化",即和谐、融合之文化,是"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渊源。传播"和合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何以提出"和谐世界"主张,消解国际社会许多人对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的种种不安。倡言"和谐世界",契合不同文化内涵的"和谐"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掘人类文明宝库中共有的文化资源。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和合文化"传播提供了现实的文化语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为"和合文化"传播赢得了民族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初以来,在涉及到各国家和地区人们共同体的权利关系问题的讨论中,首先在国际性文件里出现了"indigenous peoples"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同时,伴随着先住民运动在世界各地的风起云涌以及世界各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indigenous peoples"的内涵与外延也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然而,由于英文的"indigenous peoples"在汉语中并无直接对应词汇,再加上学术传统的差异等各种原因,造成中西方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上产生歧义,进而影响到所涉及对象的基本权利以及相互关系的构建。因此,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厘清国际法语境中"indigenous peoples"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与外延的异同,有助于多民族国家各人们共同体权利的维护以及和谐关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模式,它受社会文化背景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从隐喻与语言、文化、思维密不可分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英汉两种文化中隐喻表达和理解的共性,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在隐喻中的体现,通过大量的实例指出相似的文化背景会形成相似的隐喻,而不同的文化因素也会映射在隐喻中,进而影响到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英汉民族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但基于对动物属性的共同认识,动物名称"鼠"在英汉语言中存在国俗语义同异并存现象。本文主要围绕动物名称"鼠"具有英汉国俗语义基本相同、语义为一语独有、喻义相似动物名称不同等方面作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21世纪人类文化的大格局,仍将是多元并茂、互补共进,人类文化、东西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必然是彼此逐渐走向趋近和融合,在趋近与融合中化解矛盾、避免冲突、互补互动、创新发展。汤因比的“世界统一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既不符合文化发展自身的逻辑,也是不现实的。中国文化在中西文化趋近与融合的大背景中,必然实现进一步的融合与创新,对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此"龙"非彼"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文化有三个重要的文化界面:外省文化界、京海文化界和跨国文化界.外省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多是间接的、文字的,平时的生活环境不是文化的,而是政治权力的或物质实利的.京海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接触不但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它在更大程度上超越了政治权力关系和物质实利关系的束缚,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的、人性的联系形式,但它不如外省文化界的地方,就是对"个人成就感"的重视.个人成就感一方面极大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再生产,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颗粒化、沙漠化.跨国文化界由国内研究外国文化或外国文学的知识分子及在国外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成就感在跨国文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制约作用.影响之一就是使跨国文化界表现为向单一文化靠拢,主要是向美国文化靠拢;影响之二就是当代世界文化的输入在起到解放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的同时,也逐渐强化了自己对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压迫力量,逐渐强化着对"五四"新文化传统的否定趋势,从而加强了他们与京海文化界和外省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