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林 《学术论坛》2008,31(4):30-34
荀子朴素的天人观蕴涵着光辉的生态理念:荀子以"自然"的天与"自觉"的人为生态理念的思想基点,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生态理念哲学命题,勾勒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大神"之治的生态理念社会构图.荀子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追求启迪现代人们必须把大自然作为最可靠、最亲密的朋友,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西方启蒙精神的深入推进和走进自身的反面,工具理性的高扬和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日益强化,使得人在成为自然主人的同时,也使得人严重破坏了作为人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自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生态观的基础上,以非同一性的自然观,严厉批判了西方传统特别是康德以来贬低"自然美"的错误观点,强调自然是一种神秘的自在存在,人应该以非同一性的方式、而不是以同一性控制的手段,参与到大自然的美中。阿多诺的生态观为现代人类树立"和谐"和科学的生态观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新学术》2007,(4)
利哈乔夫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俄罗斯古代文学、文化的研究中。他的文化生态观引起一些学者的极大兴趣。他从生态学的角度阐释了文化、生态、自然的统一关系。他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两种文化关系;大自然有自己的文化,因为大自然是"生命的大自然",它有自己的社会;而文化是一种历史的记忆,是过去、现在、未来文化发展创造的准备,记忆是一种生存;一个国家是人民、大自然和文化的统一体。他的文化生态观对俄罗斯国威的重振、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思想的寻求等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徐玉凤 《天府新论》2016,(3):152-156
生态诗学给诗歌传统研究以新的启示,为诗歌研究注入了活力。约翰·济慈的生态诗学观强调自然是一个活力生态系统,而人是整个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一样遵循时间节律繁衍生息。大自然可以给予人类以心灵的呵护与慰藉。济慈的诗歌体现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充满了对生态和谐的向往和渴求。济慈生态诗学观的形成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时代原因,其生态诗学观对现时代仍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书泉 《江淮论坛》2004,(5):100-106
"大自然文学"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化和现代性文学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和形态.在中国,则是以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大自然小说为雏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八十年代以"自然、土地与人"为题材、主题的"寻根小说"只能被视为准大自然小说.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脱胎于儿童小说.从儿童小说到大自然小说的演变、转换,其内在机制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传统儿童文学观向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嬗变.大自然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创作新的领域,显示了新的小说美学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可望在小说创作方面建立当代文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6.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以下简称福斯特)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全球生态危机进行了分析批判,认为"简化主义"是消除生态危机的乌托邦神话、技术崇拜是破解生态困境的科技谎话、资本主义是诱发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生态社会主义是摆脱生态危机的希望.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野,而且对于解决全球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价值启示,而且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单纯 《浙江社会科学》2003,2(3):121-128
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形成的看法是"自生"论的,其视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为一生生不息的有机系统,人与自然万物有亲和关系.因大自然的衣养之恩,人始终对之怀有崇拜、敬畏之情.不唯如此,中国人还认为,自然大化流行的生命里有崇高的人文启示,即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中国人在对大自然的崇拜中,既满足了安身立命的精神祈求又不妨碍他们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在他们崇拜自然的信仰体系里,既有哲学的理性同时也不乏宗教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原始人类社会的一个共同点是基于对生命的崇拜。进入文明社会后,大多数古老文明抛弃了这种原始崇拜,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这种传统引发了局部的生态恶化,并最终导致许多古代文明的衰落。发端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就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反思中,吸收和借鉴中国富有生命力的传统的生态观,是形成现代人类生态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顺应新时代需要而被提出的发展理念,对其加以理论阐释亟需进一步揭示蕴含其中的复合选择观——即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时,不是"单一选择"经济发展或者生态保护,而是"复合选择"基于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两山论"实践、供给侧改革、长江经济带发展所体现出来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复合选择观,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恪守、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凝炼、对环境正义理念的遵循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融贯。基于此,建议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复合选择观的引领下,通过生态法律体系的更新、政策的因地制宜、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配套措施的细化完善以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创新,从而为探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进路再谱新华章。  相似文献   

10.
王学胜 《兰州学刊》2013,(3):219-221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继《伪满洲国》之后,再次以日常生活叙事重新构建的一次边地民族宏大叙事。出版至今,小说中所蕴藏的生态思想未曾得到世人足够的关注。文章旨在通过自然生命主体意识,大自然的崇拜和守护,社会圈与精神圈的和谐,自然规律的不可逆这样四个纬度,探寻《右岸》中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后期语言观与前期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在于出现了从"此在言说观"到"大道道说观"的转移。"道说"不是"此在"人的言说,而是"大道"说话的方式,它的基本含义和功能是"显示"和"聚集"。道说之"显示"不是人类的行为,而是一种"自然的显现";大道的"显现"和"聚集"不是源于人为的力量,而是源于以"大地"、"自然"为根基。"大道道说观"因此也是一种以"大地"为根基的"大道自然涌现语言观"。海德格尔对"大道道说"所具有的"自行显示"和"关系聚集"含义的发掘,表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独白话语的深刻批判;其对大道道说的"大地""自然"根基的强调,又表现出对天地人神四方世界自由游戏的"生态审美栖居"的呼唤,"大道道说观"可谓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语言观",具有深刻的生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的生态环保意义:若干实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国友 《学术探索》2005,(2):105-111
中国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些宗教信仰大多以自然崇拜的形式表现出来。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观念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环保思想,具有十分显明的生态环保功能。通过对少数民族神林崇拜、山神崇拜、龙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和发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生态环保意义及其突出的生态环保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生态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生态环境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日益显现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在续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厚道发展观;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制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观;以"生态红线"为生命线的生态安全观。梳理习近平的生态思想,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洪杏 《殷都学刊》2010,31(1):13-17
就"帝"字的字形演变来看,"帝"的原型当是花蒂。不过,"帝"崇拜并不是一种普泛地存在于人类早期社会的生殖崇拜。在商人那里,无论是对玄鸟(包括王亥等祖先神)的崇拜,还是对风、云、雷、土(社)、日、月、星辰、方、水等的崇拜,抑或是对河、岳的崇拜,都发动于对"生"之"命"的眷注,也都辐辏于"帝"崇拜。"帝"崇拜,说到底,是对生命的崇拜。在这种崇拜中,寄托了崇拜者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生命的秘密的眷注。商人崇"帝"的这种生命崇拜意识并没有随着武王伐纣、周取代商而成为一种历史的绝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以"生生之谓易"为主题词的《周易》和由此拓辟开来的以生成性、整体性为特征的宇宙论,都可以溯源到"帝"崇拜;这一点反过来又为"帝"的原型乃是花蒂作了绝佳的印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中,土族服饰以色彩缤纷艳丽而独具特色。土族服饰重视多种色彩的运用,形成了崇尚"五色"、"尚白"和青色禁忌的色彩观。土族色彩观的形成源自远古民间信仰,如"五彩鸟"、白鹿(白虎)图腾和"蛙崇拜",还受到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汉藏蒙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土族色彩观反映了其在吸收周边他族文化的同时仍然坚守着对母体文化的传承与保留。  相似文献   

16.
牛庆燕 《中州学刊》2012,(4):117-121
蔓延世界的生态难题是人与自然关系断裂的结果,而"人性观"的偏差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从上帝神性"笼罩"下的"神性人性观",到追求"凡人幸福"的"自然人性观",再到理性启蒙"神话"中的"理性人性观",凸显了不同历史时期与自然相对峙的人性发展轨迹。探讨现代性发展中的人性价值论、推进"爱自然"的人性生成,是应对生态困境、构筑人类文明大厦的可能路径。这种探讨不仅能够为化解生态难题提供深层的道德价值论的理念指导,而且对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推进"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包路芳 《社会科学》2007,(9):106-114
蒙古族的死亡观和临终关怀深受萨满教和喇嘛教的影响,这也是蒙古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两大因素。从蒙古族人临终前后的一系列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古人对待死亡的从容态度,这些仪式也集中体现了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和人生观。对蒙古族而言,生死是一种正常的轮回,死亡是渺小的个体无力抵抗的自然规律,生命最终要回归大自然的怀抱,而灵魂却是生生不息的。我们要尊重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信仰和习俗,使医学的临终关怀救助和地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罗昌勤 《南方论刊》2014,(5):97-1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由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时效性受到较大影响。而基于生态系统观构建的研究性实践型教学模式,重点突出"以探究问题为中心、以自主性学习为重点、以教师台后指导为推手、以实践教学为载体、以探究实践过程为评价依据。"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命性突破,具有现实的必要性。文章在简释生态系统观内涵的基础上,对研究性实践型教学的思想缘由及基本理念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当前构建思政课研究性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难点问题,并从"教学的顶层设计、制度的顶层设计以及评价机制和教学时空位置的生态联动性"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研究性实践型教学生态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摒弃了工业文明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物质经济价值观和自然观,取而代之的是将人看做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人—自然"整体价值观和自然观。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看,每一种文明的生成,都有相应的经济形态与之对应。生态文明的经济形态为生态经济,它建立在"理性生态人"基础上,是对以"理性经济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超越。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当下的中国,生态文明的构建不但要设计一套包括制度环境、具体制度和实施机制在内的制度体系,还要从政治保证、法律体系、经济支撑和社会条件等多方面为生态文明的构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20.
藏族对自然的神圣崇拜观念蕴含着朴实的生态意识,而其中的神山观念尤为突出。藏族人民受自然崇拜、灵魂崇拜、本教及藏传佛教的影响形成了现今的神山观念。对神山的崇拜与敬畏在藏民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各种宗教仪轨和禁忌。这些仪轨和禁忌反过来客观地保护了藏区的生态。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藏族的神山观念对在发展中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护生态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