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朱学忠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离别的题材和爱情的题材一样,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古代的离别诗数量很多,尤以唐代佳作最众,质量最高,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古人对离别看得很重.那时交通不便,路途难行,信息不灵,也许还有政治上的因素等等,一别多年,能否相见难以料定.因此,离别的主客双方常常难舍难分,大多如南朝江淹《别赋》中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是江淹似乎说得太绝对了.诚然,离别的依恋是人之常情,但其感情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又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背景条件下所表现的离别之情也是有差… 相似文献
2.
宋求勋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4)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你看,苏东坡着实被荔枝的美味迷住了。我们读杨朔的《荔枝蜜》也象是在品尝“荔枝蜜”。“一股甜香”,一股“清气”,沁人心脾,使人不可自己地连声叫“绝”! 诗贵意境,好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杨朔也毫不掩饰地告诉人们,他写散文“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荔枝蜜》的意境,不落窠臼,不泥古人,确有别具一格之处。首先,初境新奇。果有多种,应推一最。《后汉书·和帝纪》中载:“上谓宰臣:‘朕尝欲得新荔枝,兵部遂于道路特设铺递’。”(据清赵翼《陔余丛 相似文献
3.
代柯洋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茹志鹃的《百合花》运用女性话语,从女性的心理和立场,讲述了一个战争年代里男与女、生与死的圣洁优美的小故事,表现了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情爱之美和人际关系中的理想境界,并且客观上对当时的现实生活构成了一种批判性。 相似文献
4.
闵泽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4):39-43
阮籍对情感极为重视。他将《咏怀诗》作为他复杂感情的载体。阮籍但求抒发情怀,无论是指斥世人,还是高歌遁世,都是情郁结于中,喷薄而出。这使《咏怀诗》对五言诗的情感范围有所拓展。这一组诗中的情感不仅浓烈、执著、厚重,而且寄托“遥深”。与此相适应,《咏怀诗》的结构模式、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而在阮籍手中完全改变了五言诗的民歌性质。 相似文献
5.
毕光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茹志鹃的成名之作《百合花》,是社会主义文苑中一株芳馨的佳卉。当初,这株“百合花”一开放,就以独有的风姿韵致吸引了人们,为作者赢得了声誉。二十几年过去了,茹志鹃的艺术追求进入新的境界,又创作出了《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现实主义力作。但是,《百合花》却并未因此减色,它照样深得读者喜爱;时间的检验,证明了它不可否认的艺术价值。然而,《百合花》的美学内涵并不是就已为人们所充分认识。这诚如哥德所言,“优秀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 相似文献
6.
王永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3):89-96
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于其具有韵律与节奏追求。这种追求由于兼备了构成诗歌意义的特质,而与音乐、舞蹈对节奏的追求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诗歌作品的节奏从本质上说是人类自身节奏感的一种外化表现。人类自身节奏感是以二节拍为主要形式特征的节奏,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在人类生活与劳动过程中逐渐积淀与进化,衍生出三节拍、四节拍等多种样式,并且逐渐具有了社会文化学与美学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侯婷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6):20-24
胡适是中国新诗运动最早的理论倡导者和创作实践者。从胡适的《尝试集》里的英译诗《关不住了》与原诗Overthe Roofs的对照中,可探讨胡适对现代汉语诗歌节奏形式的初步尝试,阐释新的节奏运用对诗歌功能表达的作用;新诗草创期诗人在传统的继承和现代诗创格中,外来翻译诗歌的意义值得详细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边城>的艺术独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一首出色的抒情诗,另一方面它是一曲独特的浪漫主义牧歌.<边城>的诗歌形式与牧歌属性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为后世小说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 相似文献
9.
姜晋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舒婷是我国诗坛上新涌现出来的青年女诗人,她以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特色的诗篇打动了读者的心灵,特别是她善于细致地观察客观生活中有意义的事物,并融进了自己主观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创造展现出诗的意象。诗集《双桅船》正是这样的作品,它的一个特色是作者善于选择独特的艺术形象展现意象,如用“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这一寓意形象来表达内心对已离开了人世的母亲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之情。(《啊,母亲》)又如:“夜,藏进了你的身影象坟墓也象摇篮/风,掩没了你的足迹象送丧也象吹号。”(《心愿》)寄托了一种在磨难中 相似文献
10.
11.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从历史继承、主体个性、人物塑造和时代价值等主要因素方面述及《百合花》的成功,揭示通过创作风格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艺术剪裁,特别是在人物性格发展的深层挖掘等方面所形成的与时不同的审美特点和时代审美价值,挖掘出茹志娟十七年时期短篇小说创作对当时规范化创作的成功突破、对当代文学创作和评价的启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田子澂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2)
著名作家茅盾同志曾这样高度评价过一篇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份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这篇小说就是选入高中一册语文课本的阅读文章——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 相似文献
14.
15.
姚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6):29-36
《诗经》行役诗具有两层情感结构.行役之苦,家国责任感的认同,个体生命无法掌控的哀伤幽怨,对行役和统治阶层的怨恨,畏惧蜷伏的生命情绪,这些情感因素共同作用,组成了《诗经》行役诗第一层情感结构.在此基础上,第二层结构寻求情感的寄托和出口,表现为双重的选择.行役者将其生命情感寄托于家园,或者回过头来,再次在现实中寄托生命的社会价值.《诗经》行役诗采用特殊的抒情策略,其抒情往往缘事而发,或直白,或委曲,以叙事为抒情基点.叙事主体的选择和时空转换的思维拼接方式,形或了不同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雪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3)
抒情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的聚焦点。″意与境浑″、″情景交融″向来是古代诗评中所赞赏的高境界。曹丕的两首《燕歌行》是集中体现其诗歌创作水平的作品。该诗即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倾情、倾度、倾色、倾声″的″古今无两″的抒情境界,堪称后代表达思念情感的抒情诗先祖。 相似文献
17.
白丹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
以格里格的《抒情小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钢琴演奏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价值,并进行实例分析。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和演奏这部作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序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在五七年《诗刊》的第一期上,发表了毛泽东的诗词十八首。在其中描写长征的几首诗词中,《忆秦娥·娄山关》有它独特的风格。过去无论从思想内容来阐述它的意义,还是从艺术特色方面来分析研究,大都存在着分歧。本文打算从这首词的意境的角度,来研究它所具有的特色,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这首词写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全文如下: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 相似文献
19.
姜燕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1,(6):57-58
尧山壁的诗具有艾青似的深邃,洛尔伽似的简洁,其诗美空间于有限之中显示出无限,更具哲学层次的高度.宏大的气势,幽深的意境,神奇的语言,也是当代诗歌应有的三大境界,更是对诗界多样、繁荣的热切期待. 相似文献
20.
王耀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诗的意境是诗的生命。凡是好诗,无不具有优美的意境。没有意境的诗,不能算诗,至少不能算好诗。好诗必须有优美深远的意境。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春夜喜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名篇,为什么能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呢?原因就在于这些诗篇除了有积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