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汉代直到隋、唐以来,各代帝王或以长安为都城,或以洛阳为都城。正因为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洛阳的城郭园林可谓兴筑繁荣,荟萃了历代名园。本文就以北宋文学家李格非(李清照之父)所撰《洛阳名园记》作为突破口,通过对北宋初期的洛阳名园的分析,粗浅地阐述作者对北宋时期造园手法中的植物造景法及其审美艺术效果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创作的大量表现洛阳的诗中,关于洛阳自然和园林景观的描写极富诗情画意,侧重表现的是其远离喧嚣的幽静,以及诗人在此间的闲适;寺观也失去了宗教的超然高蹈和庄严肃穆,而成了和园林别业一样供人游赏的景色宜人之地。其笔下的洛阳是"闲"与"隐"的统一体。白居易深刻地体验到了洛阳文化的精神底蕴,并以自己的"中隐"思想和闲适情怀深化了洛阳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3.
考察唐文宗大和八年至开成二年期间,裴度任职洛阳的原因,及其在洛阳的园林情趣、以其为中心的诗酒活动和他的诗歌创作,可由此窥见中晚唐政治中重要人物裴度的无意国事、逍遥闲散的心态和姿态,以及时代精神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4.
唐大和初至会昌年间,在东都洛阳形成一个以白居易为核心的文人群体,他们交游频繁,诗酒狂放,追步中隐,在生活情趣与创作方面,都表现出闲适的特点。论文试从当时官僚文人普遍的社会心理、职官、园林、洛阳地域个性几方面,分析这一文坛现象之所以在洛阳出现,主要是时代、政治、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洛阳唐砖主要出土于城址、城门、仓窖、砖瓦窑址、园林遗址、居址、墓葬等。其形状分为长方形、方形、梯形、扇面形等四种,它有包边、铺路、排水、散水、仓窖、窑址、门臼、柱础、墓葬等九种用途。  相似文献   

6.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定居于洛阳东都履道坊,其第宅庭园经长期苦心经营,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史上颇负盛名的一代名园。通过对白居易居洛时期大量闲适诗的分析,详细探讨了白园的营建及建筑布局,弥补了考古发掘所作结论的不足,并对白园的园林景观特色及其初建、整修、扩展、废弃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闲适诗在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在闲适诗中通过琐细生活描写和平易风格表达了应对人生的态度。从中唐整个社会环境和白居易自身特点来看,中唐社会政治、社会风气、儒释道思想、官僚文人普遍的社会心理和陶渊明等魏晋以来的隐逸思想,以及职官、园林、洛阳地域个性等外部诱因都对白居易闲适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向南迁徙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孝文帝舍平城而选洛阳作为都城,乃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孝文帝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理想体现了迁都洛阳的必然性,其后进行的风俗改革则彰显了迁都洛阳的必要性。从东晋迁都洛阳之争来看,洛阳是统一帝国的都城首选。孝文帝迁都洛阳正是看中了洛阳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锴 《社区》2011,(17)
我生在洛阳长在洛阳,26岁时离开洛阳而仗剑四海。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河洛饮食文化。以至于这些年来,我虽人在他乡,却始终忘不了家乡洛阳的小吃——我固执地认为:洛阳的小吃最地道、最勾人肠胃!  相似文献   

10.
洛阳宫灯制作技艺是洛阳当地一项民间传统工艺。其行话的主体是行业术语,内容包括宫灯类型、灯体组成部分、制作工具、制作步骤、灯体型号等,另有少量生活用语。洛阳宫灯行业行话发音建立在洛阳方言发音的基础之上,构词遵循汉语构词方法。其行话排他性不高,专业性较强。洛阳宫灯行业行话的使用范围和使用人数极为有限。洛阳宫灯行业行话是洛阳宫灯文化和技艺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朱敦儒词集《樵歌》中具有深沉强烈的洛阳情结,总体上显示出深厚的洛阳地域文化特色:词中的山林气息、风流生活和终生对洛阳的热爱与怀念之情,以及他在洛阳所形成的闲旷的文化心态、高雅性情、梅花情结等,都与洛阳文化密切相关。洛阳文化对于丰富词的创作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阳铜业")主体资产为我国"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于1954年筹建并成立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1998年改制为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中铝收购洛铜集团核心资产并成立洛阳铜业。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洛阳铜业形成了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铜加工企业。  相似文献   

13.
刘锴 《社区》2011,(25):51-51
我生在洛阳长在洛阳,26岁时离开洛阳而仗剑四海。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河洛饮食文化。以至于这些年来,我虽人在他乡,却始终忘不了家乡洛阳的小吃——我固执地认为:洛阳的小吃最地道、最勾人肠胃!  相似文献   

14.
东汉时期,洛阳县令是京畿地区的地方行政官员。洛阳令的主要职责是维持社会治安、严惩罪犯和参与中央政府的重大礼仪活动。朝廷对洛阳令赏罚严明。因特殊的政治地位,洛阳令享受较优厚的待遇。中央政府对洛阳令的重视,是欲倚重于洛阳令,使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得以更顺利地维继。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扬一、益二(隋唐以来天下之繁华发展以扬州为第一,四川虽称天府之国,也只能称第二)。在那时,人们竟能想象出去扬州的交通方式是“骑鹤上扬州”,多么地潇洒;当然前提条件是“腰缠十万贯”,又是多么地富足。天造长江,人开运河,东西精华,南北雄秀,皆汇于此。琴台月观,琼花迷楼:大明栖灵,玉人吹萧,皆需具美丽环境——园林为其不可或缺之一类。陈从周先生于“文革”前曾九下扬州,冒“厚古薄今”天下之大不韪,对残存在世的扬州园林进行了抢救性地发掘、考察,此书为其大成。常以《洛阳名园》、《扬州画舫》而自诩之,总结出了“两堤花柳全依…  相似文献   

16.
明代洛阳文人结社,前已有《明代洛阳的文人集团》给以考索。今复考得若干,遂使明代洛阳文人集团总数达21个,其数量之多,堪称北方之冠。因以作补,以见明代洛阳文人结社之全貌。  相似文献   

17.
关于武周时期洛阳与诗歌之关系,前人多关注诗歌对提升洛阳文化地位的作用,而忽视了当时洛阳文化对诗歌发展之影响。实际上,正由于洛阳政权中心的建立,“方外十友”才得以形成,这对唐诗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再者,诗歌中心随政权中心转到洛阳后,诗歌的表现对象、艺术风格、用典喜好都发生了相应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诗学观念在洛阳发生了较大转变,诗人由慕学西汉(长安)转向崇尚东汉和魏晋(洛阳)文学之美。陈子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提出了“风骨”和“兴寄”的主张。探讨洛阳政权中心的诗学意义,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考察唐诗演进的外部因素及武则天与唐诗之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宋元南戏既反映了古代洛阳的人文实况,又为洛阳增添了文学趣味。在《琵琶记》剧本中,洛阳承担着重要的空间背景任务,是作品安排场次的要点。《破窑记》虽经艺术处理,但作者依然把蒙正觅瓜的地点放在洛阳。宋元戏文佚曲不仅反映出唐宋时期汴、洛之间频繁的社会交往,体现了市民阶层新兴力量的道德追求,而且彰显了洛阳的园林景观之美,其盛况超过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的介绍。  相似文献   

19.
洛阳方言中有而普通话没有的方位后缀有20个、普通话里有而洛阳方言中没有的方位后缀有4个、洛阳方言与普通话都有的方位后缀有7个(包含零形式后缀);洛阳方言中有而普通话没有的时间后缀有7个、洛阳话和普通话里都有的时间后缀有6个(包含零形式后缀)。总体上讲,洛阳方言与普通话在方位和时间后缀的使用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别,差别大于共性。  相似文献   

20.
东汉王朝在建都洛阳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和改造。东汉洛阳在都城选址和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洛阳周围的地形、土壤肥沃度、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因素;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主要表现在阳渠的修建、苑囿的建设、关隘以及道路的修整等方面。东汉洛阳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城市的美观,同时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