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森林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森林、改造森林、利用森林过程中形成的,既是对人与森林之间关系的概括与体现,又是指导人与森林关系的规范。探讨森林文化与人居的相互关系,对于更好地促进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和沉淀,在我国已经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森林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其中,人居活动在森林文化中占有主体地位,即衣、食、住、行等方面处处体现了森林文化。人居活动离不开森林,又无处不浸润着森林文化;对森林及其产品的利用给人类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在这些人居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情结。研究庭院树木的选择与文化特性,有利于更好地选择树种,加大森林培育和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好地发展森林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和谐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2.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总是同一定的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相联系。同农耕社会相联系的是农耕文化,同工业社会相联系的是工业文化。而在农耕社会之前,同原始渔猎社会(石器、木器时代)相联系的则是森林文化。人类在史前曾经历了一个森林文化阶段。森林文化孕育并催生了农耕文化。森林文化的发生发展历经渊源(渔猎社会)、萌芽、形成、成熟(农耕社会)和拓展(工业社会)等五个阶段。该文试以人类社会为背景,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森林文化做出评价,展示森林文化的精彩和人类同森林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结。  相似文献   

3.
森林文化源于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生产实践。从人类拿起第一件木器工具,到结绳记事、竹简文化、纸文化以及现代的自然保护区文化和森林公园文化等,森林文化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森林文化面临很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既是森林文化发展的动因,也使森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自身的形式,不断地调整整合。森林文化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湮灭消失,恰恰相反,森林文化固守自身的本土性、生态性和绵延性,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对2011年召开的全国第四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进行了综述。将此次会议提交的报告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森林文化的历史研究和当代森林文化研究。各民族人民都在本民族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森林文化传统。这些优秀的森林文化传统可以为未来的森林文化研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会学者介绍了森林文化在森林文明建设、森林经营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森林文化及其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森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本文论述和确证了农耕社会之前、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森林文化的历史性存在。在中华文明史中,无论是在农耕社会,还是在工业社会,森林文化皆与时俱进,满足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需要,并广泛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森林文化以其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类型,与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森林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也是人类文化的源泉。日本是一个森林大国,拥有丰富的森林文化。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森林的概况,然后从森林文化的起源、概念、宗教、政策、功能、价值、技术、环境教育等几个方面概述了日本森林文化的研究动态以及成果,并且介绍了日本典型的森林文化。最后文章提出了日本式森林文化理想模式,分析了日本社会的森林文化现象与将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对我国的森林文化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森林文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自20世纪初至今100多年以来森林文明史观的演变,分析了现代的森林资源特征,森林锐减而造成的环境与社会影响,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人类对森林的认识的4个阶段,人类对森林的政策变化等5个文化特征,并分别从公众层次、技术层次、政策与法制层次、管理层次总结了伦理、认知、行动,分析了现代森林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8.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载体,在人类与森林长期相互依存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森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有机组成部分。森林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由于所处地域、民族、城乡和国度差异,其衍生的文化形态也各不相同,对不同地域、民族、城乡、国度和自身文化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将为人们认识色彩斑斓和经久不衰的森林文化提供另一参照系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属我国西南边地的热带雨林地区,这里聚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13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与森林和谐相处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产生了极具民族特色、本土特色和民间特色的森林文化传统。本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方面,对西双版纳地区的森林文化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了西双版纳地区的森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森林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森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该文特指森林精神财富。加强森林文化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又是推进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森林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森林哲学、森林自然科学和森林社会科学3项内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森林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的森林文化成果,认真总结当代森林建设的经验教训,并进行理论创新,尤其是要大力弘扬祖国优秀的森林文化传统。建议今后加强相关学术研究与交流,举办科普宣传活动,建设文化载体,加强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1.
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森林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森林文化发展的次生动力,科技教育是森林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森林文化经历了原始森林文化、农耕森林文化、工业森林文化3个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林业建设重心的转移,使森林文化主体的组成和对客体的需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推动了森林文化的发展,与生态文化和城市文化相结合的城市森林文化将成为我国森林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与此同时,森林宗教文化将伴随主流森林文化长期存在,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森林文化将逐渐衰亡。  相似文献   

12.
森林休闲文化是指人们在森林休闲活动中,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和生命的超越。森林休闲文化是森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森林休闲体验得以诞生的源泉,是森林休闲的基础。森林休闲是现代人对自然乐园的追寻,是对孕育人类文明的大自然的回归。森林休闲从终极的意义上说是一种森林审美活动,审美境界是森林休闲的终极追求。休闲文化理念的确立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休闲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全新的生活形态,为人的全面、充分发展,心理构架的完善,人格精神的现代化乃至社会群体意识的现代化,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实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林火文化:森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薪材为燃料的木质能源是人类最早利用和掌握的能源,是社会基本能源之一。从利 用、保存和控制林火,到人工钻木取火,林火(薪火)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 挥了巨大作用。林火不但帮助人类驱除黑暗,焚林而田,刀耕火种,进入农耕社会,林火还 引 发种种文化现象,构成森林文化绚烂的一面。在工业化背景下,从森林文化视域讨论林火文 化的发生、发展和延续,确立林火这一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文化作用,无疑具 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森林文化作为生态文化的主体,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发挥重要的导向、激励和鼓舞作用。正确认识森林的文化功能是发挥其作用的必要条件。森林在增添美景、激发情感,拓展认知、启迪智慧,承载历史、彰显地理,颐养精神、保健身体,寓意品格、塑造性格,提升游憩、和谐人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森林文化结构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介绍森林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关于森林文化外延方面的探讨,认为森林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除具有自身的特性外,还具有文化的共性。文章采用文化学对文化构成的研究思路,根据文化学的结构理论来研究森林文化的结构体系,将森林文化划分为森林物质文化、森林制度文化、森林行为文化和森林精神文化,对其分别作了阐述,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文章就森林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的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