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北库页岛石油资源成为美、日两国在东北亚争夺的焦点之一。美国觊觎俄国的石油资源,在门户开放招牌下实行石油垄断政策;苏俄利用美国对日本独占远东利益的不满,同辛克莱等一些美国大公司进行租让谈判,加深了美日矛盾;日本为了实现其军事野心,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尤其关注石油的经济、军事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石油决定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日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华腾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京汉铁路由于借款比利时而被比利时所控制。中国政府赎回京汉铁路,是20世纪初中国理性民族主义的体现,是收回路矿利权运动中最大的成果。北洋集团重要成员陈壁、梁士诒等在赎路过程中的积极努力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清政府在经济困窘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借款的方式赎回京汉铁路是无可厚非的。京汉铁路的赎回不仅有着极大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的是政治影响,中国终于摆脱了外国的控制,自主地经营属于自己的铁路管理了。 相似文献
3.
苏全有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70-74
清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小黄金期,这其中,邮传部领导的、包括电政业在内的交通利权回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邮传部对清末电政的利权回收之推动集中体现在中俄、中日交涉及中国与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国的交涉,除此之外还进行了进口替代生产,这极有利于该领域的近代化.以往学界仅仅关注民间的利权回收运动,而对政府部门多所忽视,此乃革命史范式在作祟. 相似文献
4.
王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6):33-38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列强就不断通过各种手段侵蚀中国的电报利权,中方为维护和争回电报利权也作了种种努力。1883—1884年,中英关于如何在福州安放英国大东电报公司电报海线的交涉便是其中一例。在此次交涉中,当时身为中国电报局总办的盛宣怀,善于运用策略,力争将此交涉限定于公司间的商业谈判而避免其成为国家间的外交议题。两国的电报公司最终于1884年在天津正式签署《福州电线合同》。该合同的签订,有效地阻止了外国电报公司对中国陆地电报利权的侵占,对此后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末,全国各地掀起了收回铁路利权运动,各地纷纷组建铁路公司。滇省绅士也应时而起,创建了滇蜀滇路公司,试图通过滇省自己的力量来修筑铁路。公司建立后,他们苦心经营、举步维艰,终因迈不出资金短缺,技术人才匮乏这两道坎而偃旗息鼓。与此同时,与英国争路权的斗争,经过绅士的努力取得了胜利,打击了英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是否赎回滇越铁路之议中,铁路公司的绅士也较留日学生表现得更为理性和客观。 相似文献
6.
作为任期最长的趋新式人物,陈璧在邮传部尚书任上致力于交通领域尤其是铁路领域中的利权回收.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向后连锁影响,努力推进铁路材料--铁轨和枕木的国产化程度.二是通过借洋债、募公债、动用官款等多个途径,终得收回京汉路的控制权.三是在邮政、电政和航运领域里的利权回收,不过这些方面就其影响而言居于次要地位.利权回收运动,折射出来的是陈璧的现代主权意识."利权"一词是晚清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名词,作为中央政府职能部门负责者之陈璧所表现出的积极姿态及民意、舆论的强劲势头,使得收回利权成为这一时期舆论的主流和政府导向. 相似文献
7.
8.
万寿白塔为了辽代佛塔.北元时重修,刻有碑文.碑文证明北元是具有国号、帝号的政权.也否定了关于北元亡于1388年之说. 相似文献
9.
李英龙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42-43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民族,她的历史是我国民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对中华民族史有着巨大影响。北匈奴西迁推动了整个亚洲和欧洲的历史车轮。北匈奴西迁是连接中国史、亚洲史和欧洲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因此,加大对北匈奴西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简述了北匈奴西迁的原因、路线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东汉初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南匈奴南下,臣属于东汉。北匈奴继续与汉为敌,不断侵扰边境,双方战争频仍。公元91年,北匈奴单于在战争中惨败,被迫挟众西逃,踏上了西迁之路。北匈奴的西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相对而言,外因大于内因。 相似文献
12.
三四十年代晋西北农民家庭生活实态--兼论"地主阶层"经济与生活水平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西北农村在近代中国是不折不扣的"边缘地区",小农经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里的农民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土地生产维持生计,他们"靠天吃饭",生产与生活水平极度低下,社会经济与文化活动单一,这在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方面均有明显的体现.革命与日本入侵构成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晋西北农村社会的基本生态背景,革命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战争却耗尽了农村所有的资源和储备,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呈现出下降走势,而"地主阶层"表现尤甚,其经济地位与生活水平被极大地弱化了. 相似文献
13.
近代北中国旱灾成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北方发生多次特大旱灾 ,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究其原因 ,自然方面的固然存在 ,但旱灾的严重程度最终取决于社会原因。近代政治腐败 ,差徭繁重 ;社会动荡 ,战乱频仍 ;乱伐滥垦 ,破坏植被等都加重了旱灾的危害。要减轻旱灾对农业的危害 ,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必须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使农民安居乐业 ,同时 ,在北中国 ,保护植被 ,植树种草是从根本上治理旱灾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4.
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考古学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学上划分南、北匈奴文化以公元48年为准。中国新疆地区曾是匈奴活动地区之一。北匈奴西迁后仍保留较多匈奴游牧文化传统因素。从西迁匈奴人的葬俗仍可看到秦汉时匈奴的传统、礼仪和文化特质,但也有变异。 相似文献
15.
16.
集》)还曾同门人一直选订元剧六种 ,编成《改定元贤传奇》一书。不过由于他是北方人 ,难免长于北曲而短于南曲。概言之 ,“《宝剑记》所用腔调 ,是以流传到山东的海盐腔为主 ,又汲取本地土腔而成的一种混合形式。这种形式符合我国戏曲‘错用乡语’ ,随地滋发的流行特性 ,是有生命力的。”[2 ]我们应该看到的 ,倒是作者在运用南北曲子配搭唱腔方面的成功之处。众所周知 ,北曲比较刚劲激越 ,南曲比较清闲委婉 ,而作者却很好地运用了曲调这一感情色彩。如三十七出《夜奔》 ,作者连用了《点绛唇》、《新水令》等九支北曲 ,描写林冲有国难投的心… 相似文献
17.
18.
"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一副号称"鬼见愁"的血统论对联,围绕这副对联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血统论在"文革"中如山洪暴发并不是偶然的,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顾炎武北游期间,广泛地经营过产业,为其学术活动、遗民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对其北游期间经济生活的考察,一方面,可以窥见顾氏实学经世品格之一斑;另一方面,可以深切感受其独立自持的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