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相结合的中国式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前提性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方向性规律,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同富裕是目标性规律。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条件来看,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是时空载体,领袖人物的高瞻远瞩与行动引领是方向动力,民族传统文化与共产主义理想是思想源泉。为更好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全面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保持反思总结与革命创新的精神动力,重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培、引、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开辟,既非根据"社会主义"概念作理论演绎或设计的结果,也非所谓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的产物,而是理论与实践互动的选择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意义,并非是证明"中国模式"的普遍价值,而是证明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特别是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特色,才能增强道路自信,提升与当代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结合资本全球化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对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英国侵略与亚洲社会的关系,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辩证分析。那种指责马克思是西方文明优越论的鼓吹者、英国侵略的辩护者和欧洲中心主义者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到了晚年时期,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出发,重新分析了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路径,改变了前期的一些看法。不过,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仍然认为,落后国家要以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作为支撑,才有可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或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苏联道路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然而,由于苏东模式的内在缺陷,以及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错误,苏东道路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中国道路不仅证明了社会形态跨越论的科学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论;而且也超越了苏东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提供了一种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可能方案,实现了对马克思历史道路理论和落后国家发展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路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国道路的自信源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来自于广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广泛认同。中国道路是党和人民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的突出体现。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开展,个别人的政治信仰有淡化和茫然的倾向,为此,必须要重新塑造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明确政治信仰的方向才能保障中国道路的通达顺畅。中国道路只有上升到政治信仰的高度,才能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自觉贯彻,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经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从不同层面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源流交汇,统一于我国的建设实践。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道路为理论体系提供实践经验,理论体系为道路提供理论指导;道路为制度提供重要载体,制度为道路提供根本保障;理论体系为制度提供理论指导,制度为理论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对三者互动关系的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对我们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和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立的、切合我国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这个理论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科学理论体系.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扬 《天府新论》2009,(2):6-10
"第三条道路"理论所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政党在挫折与困境中认真反思,转而务实、开放地对待各种理论,包括过去自己曾反对过的、被实践证明具有真理性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打破教条,兼收并蓄的思维方式不仅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对世界上其他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应该有所启示.但"第三条道路"在中国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的自身特点的结合,决定了我国必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更是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同时,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因此,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路的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为满足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反思的结果,是正确合理的价值选择.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税赋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中央与地方政治经济良性互动的纽带,在古代封建王朝更是承载着统治阶级的支配意愿和行为。周天子通过贡赋制度约束地方诸侯,诸侯借助“井田制”剥削农奴。井田制集土地、田税、军赋、户籍制度四位一体,贡赋并重、租税合一且多以“借民力以治公田”的劳役形态呈现。而后,受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以及战争等影响,领主制经济内外部矛盾加剧,税赋剥削从劳役税赋向实物税赋转变。东周时期,王权下移,“履亩而税”成为诸侯国稳定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招徕移民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土地兼并战争升级,税赋制度更成为各诸侯国政权斗争过程中招徕流民、鼓励耕战的重要手段。税赋制度映射了阶级阶层关系、生产关系甚至生产方式的变革,府际关系与税赋制度的互动互构关系是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际社会在惊叹中国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种种质疑。坚定道路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展现出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信心,也是对国际社会质疑中国道路的有效回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属于我国民族复兴的关键路径,其具有鲜明的特点及发展优势,如发展规律则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历史脉络则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特征,优势为体现出了我国向度与世界向度的统一。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机理,并进一步分析其基本特质,最后阐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优势,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的成功实践,是照耀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指路明灯。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具有内在深刻的逻辑联系。十月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从而在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创造了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实践保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的分析,指出新型工业化是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工业化,而人力资本的开发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应以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人力资本素质的要求为依据,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加大人力资本开发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批判反思 ;它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具体落实 ,因而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软件产业当前的形势、机遇和发展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我国软件产业虽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其规模和速度还不能为国民经济提供足够的支撑 ,其发展仍处在发达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夹缝”之中。为此 ,我们必须要认清形势 ,及时把握国际软件共享运动带来的机遇 ,走出一条既符合国情又能占领知识经济制高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论新加坡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新加坡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基本特征@郝宏桂$盐城师范学院政史系!江苏盐城224002~~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维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重维度之间相互关联,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时期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9.
论城市化的形成机制、发展模式与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伴生物 ,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愈越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有自身的形成机制和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时需遵循城市化的固有规律 ,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 ,才能发挥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尹戴忠 《学术探索》2012,(1):113-116
当下高校楼宇、道路、景观的命名应有一种文化自觉。高校楼宇、道路、景观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性,承载着历史痕迹,展示着人文精神,若再取一个能彰显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历史、人文底蕴和品味个性等有文化内涵的名称,不仅可起标识作用,而且能阐释文化、传递文化,营造文化氛围,发挥育人效应,真正起到锦上添花和画龙点睛的作用。考察国内高校校园楼宇、道路、景观名称来历与命名实践,可以窥探到命名的基本原则和文化路径。只要遵循这些原则,选择一条合适的文化路径,就可能茅塞顿开,获得与之匹配的最佳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