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纳入和谐理念的新视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的和谐音符,需要反思教学中各种要素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要体现双主体的作用;教学方式的和谐要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教育目标的和谐要体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要发挥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使教育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的状态。转型期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实现教育的和谐与现代化的统一。具体来说,转型期教育现代化所追求教育的和谐、理想状态即实现教育实然与应然的统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以及教育“人为”和“为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家伦理与个体道德的统一,把"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转化成每一个体自觉的道德认知与情感体验,是荣辱观教育的关键。荣辱观教育有其辩证性蕴涵,在教育目标上,它是培养"道德人"与"能力人"的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它是一元价值内容与多元实践方式的统一;在教育原则上,它是道德理性设计与道德情感供给的统一;在教育方法上,它是荣辱价值引导与主体生活体验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性关系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越了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新范式,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学生管理模式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体系方面的创新构想。提出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为教育、引导和服务学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改革为实现大学生发展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和谐的统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发展伦理学追求的是"合理的发展",关注的是发展的伦理价值,即"为了什么发展"和"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一价值论的核心问题。它力图实现个体、群体与人类的和谐共荣,消费性价值与环境价值的和谐实现,生态尺度与"人态"尺度的和谐一致,代际与代内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确立了"全面先行调解"和"司法最终解决"的"双中心"纠纷解决机制,引发纠纷解决价值目标是"和谐还是正义"的思考.其实,植根于中国"无讼"传统的和谐价值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与以公共理性为基础的正义并不存在冲突,不但与之兼容,而且高于正义,并可以对正义进行范导和适当构建.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之价值目标可概括为"和谐包容正义".由此,在制度安排上,以和谐为价值目标的调解程序"全面""优先于"以正义为价值目标的司法程序,同时,和谐又指引司法裁判"合法"也"合情理",防止司法裁判与社会情理严重背离.  相似文献   

8.
"绝对理性主义"教育观会使教育教学走向冷漠和僵化,反理性主义教育观使教育教学滑向无序和肤浅,全面理性教育观寻求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和谐统一,倡导培养"完整人"的教学目标观、主观性与客观性相融合的知识观、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观、"指导学习"的教学过程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观、"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观、发展性教学评价观、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教学研究观。  相似文献   

9.
论和谐文化及其与和谐社会的价值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在观念上的反映,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当代形态,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关照下的文化样态。在实践和学理视域下阐释"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坚实基础,也是和谐社会有机体程序与取向的统一,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只有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和协调,才能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和协调,是我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公共理性、公民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作为政治主体的公民具有和谐的人格、和谐的价值观念与和谐的行为方式,需要公民具备一定的公共美德、公共能力与公共意识。文章旨在从公共理性的维度,以培育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群体为核心,对公民教育做一政治学的思考。在阐述公共理性基本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该文认为公共理性对公民教育的价值定位、逻辑思维以及评估具有基础性的规导作用。要实现公共教育的根本目标与功能,就需要以公共理性为指引,积极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和意识文明的培养,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为文明有序、均衡和谐之社会的构建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针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执政理念,不断提高党在执政中的统筹兼顾能力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怀特海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论各有侧重:马克思集中探讨社会历史哲学,并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来统领人与自然的和谐;怀特海更多地关注自然哲学,通过诉之于审美与价值取向来展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但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怀特海,二者都为人与自然观确立了和谐的价值旨趣,同样地也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恢复有着美的秩序之宇宙和谐,并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关系之和谐,这为当今人类应对生态问题,构建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维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尺度,是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目标,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由于经济、政策、体制、法律等原因引起的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策、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后,现有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己经不能满足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特别是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断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比较优秀的群体.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加强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把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和谐社会的域,为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等新的理念,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和改进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人文的真正融合与和谐,是建设和谐学校的基本要求,是中小学学校和谐教育的核心所在。如何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需要明确其基本内涵与核心理念:学校和谐课程建构要关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价值取向;学校和谐德育系列要突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育人宗旨;学校和谐教学实践要体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目标追求;学校和谐管理层次要追求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文化境界;学校教师和谐发展要提升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8.
建设和谐校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正确处理高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学校发展与师生发展的关系、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继承儒家和谐思想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结合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从多角度分析和谐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希望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本化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一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哈佛大学通识课程向核心课程的升级,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培养人而非仅仅服务于就业的课程目标,学生为主的课程评价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中课程设置,教师教育,课程评价等方面提供了素材,有借鉴意义。此外,对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教育强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