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实践美学在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实践美学的特点就在于,它把实践美学全面地推向前进。这种前进,不仅表现在对以往实践美学的一些范畴、术语进行新的研究、拓展、开掘,而且也表现在把实践美学的基本思想观点运用到以往实践美学所没有来得及涉及的各种问题和相关领域,还表现在对实践美学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和实践美学思想进行重新整理、理解、诠释。新实践美学的这些新发展、新开掘、新研究,本期新实践美学研究专题中都有鲜明的反映。通过新实践美学的研究,希望可以丰富和活跃中国当代美学,让一个真正的多元共存、繁荣兴旺的美学研究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实践美学在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实践美学的特点就在于,它把实践美学全面地推向前进。这种前进,不仅表现在对以往实践美学的一些范畴、术语进行新的研究、拓展、开掘,而且也表现在把实践美学的基本思想观点运用到以往实践美学所没有来得及涉及的各种问题和相关领域,还表现在对实践美学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和实践美学思想进行重新整理、理解、诠释。新实践美学的这些新发展、新开掘、新研究,本期新实践美学研究专题中都有鲜明的反映。通过新实践美学的研究,希望可以丰富和活跃中国当代美学,让一个真正的多元共存、繁荣兴旺的美学研究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黎杨全 《云梦学刊》2010,31(3):90-93
最近,以反对实践美学而知名的章辉等学者,在《学习与探索》上刊发了一组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正统”阐释者的姿态.对新实践美学提出了置疑与诘难。认为新实践美学“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篡改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主张”。那么,新实践美学对实践范畴的诠释、开掘,究竟是“篡改”、“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  相似文献   

4.
王丹 《云梦学刊》2010,31(3):93-95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实践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和基石——“实践”的含义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和适合了发展的语境的重新界定,指出“实践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话语实践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并指明“‘实践’应该具有的二层含义:首先,实践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人类的、现实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5.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论争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主要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是一次真正的美学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各派相互碰撞、对话,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中后实践美学借鉴西方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等思想资源,不断发展、完善。实践美学则步入了反思的阶段,回应后实践美学的批评,力图通过自我调节来弥补、修复自身的理论缺陷。而新实践美学,则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各有批判,试图改造实践美学,并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重建新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从各派自身理论的发展,也映现出学术的争鸣对推动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驰 《河北学刊》2005,25(3):58-62
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马克思是在生存论的本体论即"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基础上统一全部实践活动的.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引入美学,并依此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与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最重要的还是看其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7.
石长平 《云梦学刊》2010,31(1):8-11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刘纲纪以“实践”为其美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依此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美学问题域。但刘纲纪所理解的实践,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整体的实践活动,故可以称为“整体实践观”,其主要特质是创造性。它在根本上不同于李泽厚的“工具本体论”,也不同于蒋孔阳的“生活实践观”。  相似文献   

8.
“新实践美学”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孕育出的一个由多家美学理论组成的美学流派。“新实践美学”在实质内容上并没有超出“旧实践美学”的理论思路和理论范式。“新实践美学”的理论思想具有西方美学在现代性发展行程中出现的诸种缺陷。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新实践美学——兼与杨春时先生商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站在“新实践美学”的立场 ,认为在何谓实践、何谓超越、何谓生存、何谓审美这些事关美与审美的根本问题上 ,新实践美学既与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有别 ,又与杨春时等的后实践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坚持“美是人对自身的确证” ,“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蒋孔阳是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与时俱进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还是新实践美学的开启者。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实践创造美学",实践创造美学的集中表现是《美学新论》。实践创造美学,从审美关系出发,以实践为逻辑起点,把美归结为多层累的突创和恒新恒异的创造,把美界定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美的本质系统。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研究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实践创造论美学直接连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中介,还是促进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蒋孔阳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开辟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的新天地,综合研究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儒道互补显著特征,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特征及其在音乐美学思想中的表现。蒋孔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建设工程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相似文献   

11.
实践转向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转向对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特别巨大,因为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美学.由于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而生态美学的产生使美学转向对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和精神生态美的实践性分析和研究.实践转向使美学由传统的形而上的非实践性美学转向形而下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新发展,是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2.
论不同类型实践对美和审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美学在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实践美学的特点就在于,它把实践美学全面地推向前进。这种前进,不仅表现在对以往实践美学的一些范畴、术语进行新的研究、拓展、开掘,而且也表现在把实践美学的基本思想观点运用到以往实践美学所没有来得及涉及的各种问题和相关领域,还表现在对实践美学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和实践美学思想进行重新整理、理解、诠释。新实践美学的这些新发展、新开掘、新研究,本期新实践美学研究专题中都有鲜明的反映。通过新实践美学的研究,希望可以丰富和活跃中国当代美学,让一个真正的多元共存、繁荣兴旺的美学研究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美学的出路必须创新,而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为出发点进行创新,则是当前的最为切实可行的发展途径之一.新实践美学正是走在这样的发展道路上.新实践美学的创新方式主要是:返本出新和推陈出新.返本出新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经典文本和基本原理为依据,正本清源,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美学发展之路;推陈出新就是要清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偏差和错误,拨乱反正,持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面向现实,解决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中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4.
告别实践美学——评两种实践美学发展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评析了朱立元和张玉能的实践美学发展观。朱立元力图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沟通,这种实践美学发展观一方面忽视了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根本区别,抹杀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美学研究的哲学意义,另一方面使实践美学倒向后实践美学一边。张玉能仍然坚持“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实践美学的基本逻辑,试图通过扩大实践概念的内涵来解决实践美学的问题,但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思维模式制约了新实践美学的阐释限度,实践美学的基本观点和缺陷仍然被保留,其实是宣告了实践美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5.
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0,21(2):57-65
本文认为,90年代在中国热闹一时的要求超越实践美学的种种观点,对于实践美学未能作出公允全面的评价,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读、误释、误解的基础上,给实践美学贴上了“传统的”(古典的)标签,而不知实践美学正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基础的超越性和开放性,而成为一种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而且正在开辟着更加广阔的通向美学奥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美学界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两者都曾强调自己的现代性品质,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现代性品质却有着本质性的差异。明了这一差异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性质以及当代中国美学所应选择的发展趋向将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将通过对"现代性"概念的厘定来逐一考察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所体现出的现代性品质,以期对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性建构做初步的探索,从现代性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  相似文献   

17.
张弓 《云梦学刊》2013,(5):24-27
石长平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是关于刘纲纪美学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不仅揭示了刘纲纪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超越认识论美学而走向实践本体论美学.而且表明了这种发展趋势的前提条件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非认识论倾向以及“后现代实践转向”的思想成果。刘纲纪的美学研究路径对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旧实践美学终将作为一个被扬弃的环节退出历史舞台 ,并不意味着实践范畴的使用失当。既然“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那么 ,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就只能是劳动。劳动使人获得了一种心理能力 ,即通过确证感的体验 ,在一个属人的对象上确证自己的属人本质。这就是审美。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确证感就是美感。为美感所确证的美 ,也就是能够确证人是人的东西。这就是“新实践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审美本质确证说”。  相似文献   

19.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实践美学内涵着阐发生态问题、拓展生态维度的思想原理。实践美学生态维度的开拓,将与"人的自然化"这一实践美学命题的彰显相一致,以此作为学理路径,将实践美学内在原理与方法和生态内容相结合,探讨并阐发"人的自然化"命题中"自然"作为生态生命整体的新内容,补充、完善传统的人与自然审美观,探索实践走向自由的又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20.
评所谓“后实践美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与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等文展开争鸣,指出所谓“后实践美学”(超越美学)根本不能成立。首先,所谓超越美学的本体论基础是不可靠的,它是以生存本体论的唯心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其次,超越美学的认识论(解释学)基础是十分脆弱的,它是在虚妄的生存本体论基础上产生的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认识论、由于超越美学从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和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解释学认识论出发,恶性膨胀了“精神性”和“个体性”,因而背离了实践美学的正确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