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素有“佛教圣地,清凉胜境”之称的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五台山有25亿年的古老地质,景区以台怀镇为中心,是国家森林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2.
九华山佛教旅游文化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首批列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千百年来 ,九华山就成为文人游客向往骏奔的圣地、香客僧尼顶礼膜拜的道场。九华山的旅游资源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就在于它富有独特的佛教文化。本文从旅游审美的视角 ,就僧尼传奇圣迹、寺庙建筑文化、山水的佛文化内涵及佛教的习俗等方面 ,探讨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特征 ,揭示其旅游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海博 《老友》2012,(6):50-52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距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它是中国佛教圣地及旅游胜地,位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6月,五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大批西北僧众前往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朝拜活动主要是僧尼为信仰参拜圣迹、讲学论道;信众因公务或宗教情感膜拜文殊。这些朝拜活动加深了僧尼的宗教感悟,强化了朝廷对政权的实际控制,深化了信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加强了西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朝拜活动同时也表明印度佛教圣地处于渐趋终结的同时,以五台山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圣地正在形成之中,佛教圣地的搬迁在逐步推进,这一搬迁过程到宋以后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5.
从环境技术角度对云台山旅游景观环境质量进行了论证,并对资源开发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气候资源十分优越,海滨旅游资源优势非常突出。指出加快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调整传统的观光旅游类型,提高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从环境技术角度对云台山旅游景观环境质量进行了论证,并对资源开发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气候资源十分优越,海滨旅游资源优势非常突出.指出加快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调整传统的观光旅游类型,提高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类型。在一些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城郊型风景名胜区内部也已逐渐形成一些具有鲜明职能特色的旅游城镇,其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发展具有独特规律和特征。从“人·业·空间”一体化视角,提出风景名胜区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发展的 RIS 模式,即“R(Resi-dent,人)、I(Industry,产业)、S(Space,空间)”三要素一体化驱动下的旅游导向型城镇化发展。这一模式在雁楠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得到了操作性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为风景名胜区城镇化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华魂》2013,(19):F0003-F0003
野三坡位于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交汇处,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保定市涞水县境内,距北京约100多公里,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圣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她以“雄、险、奇、幽”的自然景观和古老的历史文物享有“世外桃源”之美誉。  相似文献   

9.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研究——以万佛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其发展水平与整个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不相适应.制约风景名胜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风景名胜区的体制复杂、政出多门、利益划分不清导致的管理体制不顺.万佛湖风景名胜区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派出型管理体制模式,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采用政企分开的运营体制,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最终实现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遗产地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山西五台山,之所以能传入佛教并将佛教文化保存发展下来,与其地形、气候、气象等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也一步步被描绘为文殊菩萨的形象或载体。本文通过对地理要素与佛教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深度探讨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与五台山自然地理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景区数量的增多,大众旅游的不断普及,游客旅游心理的不断成熟以及旅游景区同质化严重、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的出现,同类型景区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旅游景区要脱颖而出,合理的旅游形象定位尤为重要。万仙山景区属于南太行山水型景区,目前还未在游客心中树立鲜明的景区形象。基于四脉理论,对万仙山景区的形象进行提炼,将其定位为"户外乐园,攀岩天堂",将有利于万仙山景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南京作为著名的六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城市和风景名胜建设历史。相关文献记录从唐朝刘禹锡《金陵五题》到清末徐上添《金陵四十八景》翔实丰富。其中,山岳风景在南京风景名胜的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四十八景中与山岳风景相关的景点多达二十九处,且有明显随着城市建设和时代发展数量增加的趋势。为进一步研究南京风景和城市建设历史的关系,本研究以栖霞山、钟山、石头城的历史文献为基础,梳理了南京民国之前山岳景区的发展脉络及其与城市建设历史的动态关系。首先,南京山岳景区有相对一致的开发序列,大致是三国前的地域性崇拜、南朝的佛教建设、宋代的岩泉景点开发和明清的人文传说;其次,山岳景区距城市中心距离不同,则山岳景区开发初期的定位受城市建设影响程度和人文景点建设时序也会不同;再次,山岳景区同时受上述二者影响,最终根据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倾向于发展为城内名城历史怀古、近郊王陵、远郊山水佛寺的三种类型。最后,通过与中国名山风景区基本发展过程对比,发现南京山岳风景区在遵循风景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又受南京城市的历史影响。在六朝时期,佛道繁荣,南京提前进入山岳风景发展的佛道建设阶段。而自六朝后,南京山岳风景始终处于相对落后阶段,这与城市发展和建设历史密切相关。上述规律对于整体把握南京风景格局和补充中国风景发展规律性认知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也必然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精神。中国的佛教造像是在中国传统信仰基础上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摄,是一个不断汉化的过程,也是折射中国佛教精神的物化过程。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这一特定艺术折射出中国佛教的主要精神,即圆融无碍的精神、宗法伦理的精神、男女同尊的精神和天人合一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霍童山做为中国宗教圣地的历史 ,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 (第五世纪 ) ,尤其在中唐它被敕封为天下第一洞天 ,名列五岳之前。个中原因 ,不仅有单纯的宗教背景 ,还有它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唐以来当地佛教势力后来居上 ,明中叶著名道观鹤林宫毁于山洪 ,霍童山做为道教名山的历史逐渐被人遗忘。本文运用详实的史料 ,第一次对上述历史做了初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5.
江南名山是中国名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象的开发和利用为古代文人和知识分子所主导,是当前完善名山风景建设的关键因素,而诗词文本则是江南名山形象构建的见证。本文以江南名山茅山为研究案例,结合元代刘大彬所著《茅山志·金薤篇》中记载的茅山相关诗词及网络搜集的补充诗词为文本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内容进行三级编码,归纳形成包括山地、生物、天象、气象资源等在内的十五个初始范畴和自然资源、文化特征、审美活动、行为互动、建筑设施五个主范畴,进而利用文本分析软件ROST CM6进行词频分析、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情感意象分析。分析发现诗词文本中自然资源构成了茅山风景区核心景观资源。情感意象分析发现,中性情感比重最大,"归隐"频次最高,反映出诗人普遍以茅山寄托隐居志向,积极情感多表达诗人对自然资源的由衷喜爱。最后构建江南名山形象塑造过程的模型,认为永嘉之乱后江南名山得到了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风景要素,是形象认知的起点和自然供给力。宗教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山岳诗文的创作,二者构成重要的文化供给力。隐居和游观活动的兴盛则是江南名山文化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总结得出了茅山江南名山形象,为后续江南名山形象认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针对宝力根寺风景区旅游市场营销力度相对薄弱的问题,对其旅游项目开发与宣传进行策划,提出适合于阜新地域特点和具有宝力根寺风景区特色的旅游项目及宣传营销策略。指出根据宝力根寺风景区的特点,主要面对乡村旅游市场,其形象设计应定位为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最好的休闲度假村,其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为开发佛家斋菜、野菜宴、骑马射箭、生态农业和经典别墅等旅游项目,实行时间差别定价策略,开拓旅行社和散客两大群体的营销渠道策略,品牌宣传、区域与户外广告相结合的宣传促销策略,并全面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旅游地的形象定位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马仁山森林旅游区是安徽省芜湖市唯一的省级森林公园,本文通过对马仁山森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确立了该旅游区的旅游形象,并针对性提出强化旅游形象的景观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北京的北海公园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格局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园林。其中琼岛延楼建筑群的兴建,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移植江南胜景的优秀个案,融汇镇江金山寺“紫金浮玉”之意象,扩充了“蓬莱仙境”的原型内涵;吸纳金山“寺包山”创作手法的佛教底蕴,与佛教“曼荼罗”图式相结合,塑造了琼岛北坡体现大一统意念的“众星拱月”象征景观;还因借金山寺场所精神,融以儒、禅思想境界进行创造性诠释,从而将琼岛缔造为多元文化盛地,使之相称于作为清北京景观核心的重要地位,成为帝都“平地起蓬瀛,城市而林壑”整体经营意象的画龙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9.
"瑟瑟"定谳     
古今学者对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之“瑟瑟”的解释,长期以来争论不已,形成了三种不同意见:或认为是形容“色之碧”,或认为是写“陨落貌”,或坚持认为是写萧瑟之声响。根据“案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的训诂原则,经过分析与考察,可以确定“枫叶荻花秋瑟瑟”之“瑟瑟”系状声之词,是为正解。  相似文献   

20.
靖远法泉寺乃陇上千年古刹,该寺集佛教、道教、儒教于一寺,融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园林艺术、文学艺术于一体,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朝觐、观赏、娱乐、游憩的好去处。靖远法泉寺曾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森林公园,寺中景观既多且奇,美不胜收,其中法泉石窟群最具价值。靖远法泉寺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等著名石窟在凿修时间、雕绘风格等方面具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协同媲美陇上,相映溢彩塞北。靖远法泉寺具备诸多独具特色之处,是当地一处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观,因之产生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和典故,这对当地民俗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