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合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建设一个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吉林省科技平台建设不仅包括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的6大重点领域,还围绕五大产业发展,重点加强高技术产业化研发平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研发平台、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以强有力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提供强大的动力,为吉林省五大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近日,省科技厅公布了2013年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评估结果,我校福建省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通过了评估,获批列入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013年全省共11个科技平台列入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其中高校科技平台4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旨在根据我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长期需求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完善相关基础条件建设,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将是信息化世纪,国际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信息资源的竞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已成为衡量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蕴藏丰富信息资源的高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开展高层次信息服务,满足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这是高校图书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高校用户群体迫切需要高层次信息服务1.1大学生的需求众所周知,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是我国科研与生产领域的重要后备力量,也是未来信息的重点用户。他们肩负使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  相似文献   

4.
湖南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公共政策体系较完善,金融体系特色明显,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多层次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但针对“两型社会”和“两型产业”金融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不规范不健全,“两型产业”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聚集效应不明显,据此提出了成立湖南两型科技金融服务专职领导机构,打造“两型产业”科技金融池,健全“两型产业”科技金融库,完善“两型产业”科技金融网,丰富“两型产业”科技金融链的对策建议,以此激活湖南科技金融体制,汇聚湖南科技金融资源,统领湖南科技金融信息,联通湖南科技金融平台,从而全面促进和加速湖南“两型社会”和“两型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尤其是部分研究型大学汇聚了大量高水平人才、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优质创新资源,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环节。数字营销赋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主要有研发设计场景、研发中试场景、商业模式场景和沟通场景等。数字营销赋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主要有建立云平台、数字化设计平台,创设知识共享的智能化服务平台,建立价值共创、线上线下共生商业模式,开展数字内容营销、数字品牌营销等。  相似文献   

6.
姬桂玲 《金陵瞭望》2009,(13):39-40
河西新城作为未来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河西新城第一资源”的理念,立足产业发展,以“三个平台”加快高层次人才集聚,以人才和科技的领先优势推进现代化新建邺走在新一轮发展的前列。  相似文献   

7.
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的构建与实现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高校目前研究人员之间的科技资源和成果相互封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面临多方面的困难、政策不完善、难以组建创新团队,以及研究群体组织模式落后等问题,探讨构建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的意义并提出平台构建形式,以改变科研小而分散的模式,整合科技队伍,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8.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分析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科技管理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影响,并提出了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科技管理对策:加强学科建设,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建立高校创新科技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造就科技创新的硬件环境;建立高校科技推广体系,形成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高层次人才是提高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地方高校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存在引进人才与院校特色不匹、校外引进和校内培养失衡、注重人才引进而不重视人才使用、忽略产业人才引进等方面误区.针对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中的问题,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设置与科学管理,注重校外引进与校内培养,凸显人才引用与使用并重,以促进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广西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在广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广西高校建设科技创新体系,要强化创新科研团队、科研基地、科技公用平台三要素,理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创新效益与经济效益两对关系,建立一个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广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南京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意愿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我国体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校园里聚集了大量体育人才、科技信息和场地器材设施,相比之下,社区体育资源显得微薄无力,人均占有量相当匮乏。本文运用文献综述、专家访谈、问卷设计以及数理分析等方法寻求高校与社区间体育资源共享的结合点,旨在为社会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山东高校科研的基本状况,分析了科研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提出了高校科研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思路和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多渠道加大对高校的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启动高校科研活力;加强科技方面的法制建设;制订优惠政策,培养、吸引和稳定高素质、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科技骨干队伍;继续强化重点建设,培养我省高校的科研优势;加强博士及硕士学位点建设,努力提高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积极发展知识经济,大力兴办高校科技产业;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3.
高校馆藏资源的提供利用是建设地方文化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高校图书馆在弘扬和促进地方文化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并定位好服务角色。2006年起安徽科技学院图书馆主动对接地方文化建设,面向社会读者陆续开放其馆藏资源。针对在提供有关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有效整合地方文献资源、搭建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加大馆藏资源面向地方开放力度等方面的系列构想。总结提炼高校馆藏资源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经验,以期对相关实践及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产教研融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实施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教师成长与高效服务地方建设的重要途径。分析地方高校在提高实践课程效果、深化服务地方、加强科研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校—人—企深度融合机制,深化专业应用性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共建共享的实训平台,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满足地质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振兴吉林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科技成果对区域创新的贡献度,已成为江苏高校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区域创新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江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现状为政策导向初步建立,转化平台体系趋于完善,转化服务渠道不断拓展;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分布不均、科技创新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其制约因素主要为重视基础理论而弱化了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科技资源不能很好地优化组合等。应从考核体系、激励机制、风险投资、建立中试基地和专业化技术转移队伍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相似文献   

16.
关于强化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既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市场经济建设、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又是完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建设自己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各高校坚定不移地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许多高校在创办科技企业过程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但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阻力和障碍 ,这些阻力则是由一些深层次的基本矛盾引发的。这些基本矛盾不解决 ,高校科技企业就难以向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避免区域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等科技物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区域高校科技的协同发展,探索区域内各高校主体之间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路径和创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湖北省为例,分析了目前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现状和障碍因素,从共享文化、制度环境、共享服务系统和共享平台管理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主要论述了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教学与高层次科学研究相结合,充分利用科研和产业平台,为培养高素质特色人才提供新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在制造业基础、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交通基础设施、通讯网络、商务成本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为其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平台。但从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产业规模总体偏小、行业科技水平不高、企业品牌效应不强、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政策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需从产业集群打造、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推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