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印度宗教的变革与矛盾冲突,形成了印度宗教派系的繁杂丛生。纵观印度宗教的发展史,它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A.婆罗门教的衰亡,佛教的兴起与婆罗门教的冲突婆罗门教源出于印度古吠陀教,古吠陀教是印度的原始宗教,它产生于公元前二千年古印度西部的雅利安游牧部落。古吠陀教的产生与世界上的原始宗教一样,从崇拜自然神  相似文献   

2.
印度最早的《吠陀》经典中的神话,显出了鲜明的印度特色,首先体现在天地空三界之神与印欧其它神话比较起来显出了印度特色,其次,天神的演进,从达尤斯到伐楼罗到因陀罗,显出鲜明的印度特色同,最后印度神话显出了四个特点:一是神的形象是在印度式的关联网中出现的,二是实全性和变化性的统一,三是变化具有印度型的特点,四形成了印度文化的化身特点。  相似文献   

3.
涅斐尔泰悌是埃及第十八王朝国王埃赫那吞的王后,在其丈夫统治期间,她在后宫中取得了极高的地位,而且在政治、宗教方面也获得了很多的权利。涅斐尔泰悌并非埃及出身而且也没有儿子,这不利于她在王宫中地位的取得。然而涅斐尔泰悌通过她的美丽、智慧以及对埃赫那吞改革的支持确立了她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老子无为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西方自由放任学说在经济学说史上曾占据统治地位.比较两者思想,可发现共同之处.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同时从自己的传统和西方文化中获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个体经济是私有制经济。但从历史上来看,个体经济从来没有居于统治地位,它始终从属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因此,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它的性质是不同的。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是奴隶制经济、封建制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和补充。在社会主义社会,它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和必要的补充,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事个体经营的公民,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它的这种性质,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6.
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贡献给无产阶级以至全人类的最可宝贵的财富,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它的诞生,开创了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新局面。时间不过一百三十年,世界就发生了惊人的和伟大的变化。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初期,无论在理论方面或者实践方面,它都不占统治地位,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之一而已。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形形色色非科学的、非无产阶级的、甚至反动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楚平王时的采菱城和城州屈——兼论屈原祖籍汉寿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吴楚争衡时期,楚平王在内忧外患中为巩固统治,对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外恢复了陈、蔡诸侯国的地位,减少对外战争,实行"城州屈"和筑采菱城"为舟师伐濮"的措施.历史文献和汉寿出土的文物,显现出沅水下游常德、汉寿在楚国及屈氏家族地位的重要.由此可见,屈原祖籍汉寿说并非臆说.  相似文献   

8.
[提要]后赵君主采用了有别于皇帝称号的天王号并为十六国北朝政权所仿效,然而后赵天王体制只是君主在其统治基础薄弱情况下对皇帝制度的调整。由于建政缺乏部族基础,后赵在建构王权时较为依赖君主家庭成员,在礼仪权威上模糊彼此间的差别,但这一调整并不成功,宗室内争的反复出现迫使后赵回归传统的皇帝制度。从政权架构来看,后赵以魏晋王朝为样板,一方面沿袭吏兵配属制度、宗室出镇制度,以保证“皇室作为一个家族驾于其他家族之上”;另一方面天王以宿卫亲军为王权的军事基础并建立内朝决策机制,以保证天王的王权专制。在后赵的政治实践中,吏兵配属、宗室出镇存在着反噬王权的发展面相,这一矛盾既根源于视宗室为一体的天王体制,也根源于自我矛盾的魏晋旧制。后赵天王体制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华制度传统对少数民族政权的约束,而以魏晋为样本的政权架构则反映出后赵的中华制度认同。  相似文献   

9.
波斯帝国对犹太民族的统治政策与古代许多帝国的征服政策不同,它对被征服地区往往采取极为宽容的统治方略,这一点在它对犹太民族的统治政策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波斯帝国对犹太民族的统治政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上,犹太民族不仅建立了神权自治政体,后来甚至取得了行省自治;经济上,犹太民族的负担从帝国与行省的双重压力向帝国的单一负担过渡;宗教上,犹太民族成功地重建了圣殿并取得了神权自治地位。波斯帝国对被征服民族统治政策的独特性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这一帝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伐、侵、袭”在《左传》中都可以用来表示进攻敌方,但《左传》在这三个词的使用上却有明显的差别,显示了对“伐”战的偏爱。从《左传》“伐、侵、袭”的使用情况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春秋人的战争观:战争是合理合法的,礼义是衡量战争的主要标准,战争是获利和生存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欧美学界通常盛赞文艺复兴的性别形象,怀亚特诗歌被视为男性气概的英国典型。怀亚特的赞美诗和讽喻诗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女性意识和性别书写。前者内敛的特征体现了宗教改革和君主王权对男性主题的权力制约,后者揶揄的态度反映了历史主体和女性视角对性别意象的政治隐喻。从这两个层面解读怀亚特宫廷诗歌,揭示其男性书写的女性意识和政治生活,从而进一步探讨其性别观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主政西南时期对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开创性探索。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西南的政权建立离不开知识分子;西南的经济建设离不开知识分子;西南的社会安定离不开知识分子。邓小平更明确提出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策略方法:一是救济知识分子,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和待遇;二是团结和争取知识分子,大胆使用知识分子;三是教育知识分子,开展思想改造运动。重温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知识分子思想,对于当前和今后维护和巩固共产党执政基础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族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共产党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地区民族众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处理好西北民族关系对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仲勋在西北工作期间,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民族政策,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窥见他民族工作的方法、理论与实践,这为我们当今处理好民族关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吕夷简与北宋中叶的政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夷简是宋仁宗朝执政时间最长、影响颇大的宰相。吕夷简从政后经历了由直言敢为向因循保守的转变过程,并以善弄权术而闻名于史。吕夷简的从政特点其实是宋初以来,特别是宋太宗朝以后保守政治发展下的产物。由于吕夷简的特殊地位,其从政特点遂对北宋中叶的政风产生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世界是贯穿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实际生活世界,康德的先验想象力,胡塞尔的视域理论,雅斯贝尔斯的限界思想的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世界现象学,提出了既内在于主体又超越于主体之外的"在之中"结构。我们只有在理清这四个来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进入到海德格尔的世界现象学之中。  相似文献   

16.
消极腐败是由于转型期的社会道德规范失灵,官员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以及社会"潜规则"的盛行,法律体制不健全,行政决策失范,监管体制不利等方面因素所引发的。它损害党的形象,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制约经济发展,并且也是其它执政风险产生的根源。应从加强社会道德规范建设,约束官员行为,加强官员修养教育,遏制社会"潜规则",加强法律体制建设,完善监督机制,以消除消极腐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择斗争哲学作为自己的行动逻辑,不仅是由于受到了苏俄马克思主义者崇尚斗争哲学的理论影响,也是在实践中克服中国传统中庸哲学的消极影响和改善革命行动效率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未能将斗争哲学转换为和谐哲学,与未能成功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和对矛盾斗争性的地位与作用的误读有关。邓小平强调安定团结与反对"大民主"的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行动逻辑上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过渡的关键性环节。倡导和谐哲学,是中国共产党对政府公共职能问题与执政党群众基础问题进行科学认识的必然结果。和谐哲学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执政党的思维。  相似文献   

18.
黄宗羲的天理人欲之辨是其思想的核心。在此框架下,形成了他的王霸义利之辨和经史结合之学术倾向。一路探索下来,我们发现,尽管黄宗羲似乎带来了某种新的元素,他依然是儒家学统的继承者。反而是其继承者对他思想的误解和片面化,才演化成了他现今的"经世致用"者和近代启蒙者之形象。  相似文献   

19.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同时,酒被称为"百礼之首",也出现在大量的诗、词、赋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其中的雅、颂两大部分中有大量的与酒相关的诗句,从这些酒诗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时期的酒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曹丕的生命之忧既有在立嗣背景下的现实生存之忧 ,又包含着他从自身生命困境出发 ,凭借对老庄哲学的深契而引发的生命终极之忧 ,这两种“忧”合在一起就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忧 ;在对这种生命之忧的消解中 ,恣游宴饮只是暂时的缓解或逃避 ,而对文章崇高地位的肯定 ,最终消解了曹丕的生命之忧。曹丕对生命之忧的承受和消解展现了一个生命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