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管子》中的名言,见于卷首首篇《牧民》:“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轻重(甲)》篇中也有类似同样的话.这两千多年以前的言论,至今读起来还是那样令人信服.其原因是它在讲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时,体现了物质是基础,物质决定精神这一唯物的观点.所以它不论距离今天有多久,仍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永远不会泯灭.《管子》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命题,是因为《管子》清楚人们首先需要吃、喝、  相似文献   

2.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对道德的提升有了更高的需求和期望。职业道德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三大行为准则之一,最根本的立足点可以归纳为“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通俗点说就是“做好本职工作”。那么作为一个平凡人,如何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相似文献   

3.
管仲的伦理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基本上是维护传统的道德观念,核心是“礼”,但管仲所维护的“礼”已与传统的“周礼”相去甚远;“仁”是春秋时期的新道德观念,虽然不能肯定管仲一定提出过“仁”的概念,但其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却为“仁”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管仲对伦理学最大的贡献是他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德基础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时候,它会起作用,但是在有些时候,它不一定起作用。经济条件好了,不一定道德就高尚了。只有把精神原则运用到经济领域,才能使人的道德摆脱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朝向崇高。在这方面巴哈伊信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巴哈伊教是一种宗教信仰体系,而不是经济体制,而且,巴哈伊教的创始人也都不是经济专家,没有什么经济学专著。因此,巴哈伊教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贡献,都是间接的。与上帝独一论、宗教同源论、人类一体论相一致,巴哈伊教提倡一种平等的经济思想,主张把精神准则应用到经济体制中,形成了以消除极端贫富为核心的经济观。  相似文献   

5.
郭盖 《北京纪事》2009,(1):52-54
过生日,在我的印象中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我说这十几年,仅仅就我对周围熟人所知。仓廪实而知礼节,10多年以前,我们这种普通人家,经济多不宽裕,这  相似文献   

6.
“重农抑商”政策,在我国历史上推行了很长时期,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多次加强。春秋时政治家管仲曾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主张以农为本。战国时,改革家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在魏国推行“尽地力”和“平籴”法以发展农业,把农民吸附在土地上,对强国富民起了重要作用。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还是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变法规定:“多耕织可免本人劳役、赋税,不安心务农而从商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做官奴。同时还制订“优惠政策”招外国无地农民到秦国垦荒,并给予田宅,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  相似文献   

7.
全人教育的探讨和落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春秋时代的齐国政治家管仲在他的著作《管子·牧民篇》中说 :“仓禀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主旨是在说明经济和教育同样重要 ,物质生活和人格修养不可偏废。当今全球各国的教育政策都在致力于科技的研究和经济的发展 ,以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生活享受 ,这原是一种自然的趋势。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物质生活之外的人格修养 ,不能忽略经济活动以外的教育事业 ,否则会使整个社会朝向“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的畸型状态发展。宋儒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的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见过许多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往往不足为奇或熟视无睹,可一旦我们动手操作实践一下,就会发现原来其中蕴涵着许多技巧。这正验证了那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相似文献   

9.
朱筱新 《社区》2012,(29):10-11
热情好客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和风尚。孔子就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在迎来送往中,国人又处处体现了“礼仪之邦”的风采。古人十分重视人际问的相互交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非礼也。”既有来往,又有回访,才能表现礼节。因此,迎来送往就成为好客的一种礼节。从迎接宾朋好友开始,直至送别宾朋好友,始终处在一种热情、体谅、和谐的气氛中。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义利观。国有企业一方面要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的精神动力、追求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义利观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基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国有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国有企业内部企业人个体与企业集体之间的关系,实现追求“利益”要以“道义”为原则。基于“仓廪实而知礼节”命题,要克服假言判断的误解,从综合判断的角度出发,把“仓廪实”和“知礼节”看作是并存关系,从而实现国有企业“义”和“利”并重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人们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某一特定时期是非观念.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现.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依托.古语说;“仓禀实而知礼节”尽管这句话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却道出了经济对道德的限制和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衣食足而知礼节,解决了温饱之后便有求美之心。街上不再是清一色的蓝、白、黑,红裙子开始裙舞飞扬;西服、领带替代了中山装、工作服;点点朱唇让素面不再朝天;万象更新,春天有了色彩,笑意写在脸上、停在发梢、划过指间——  相似文献   

13.
王涛 《金陵瞭望》2007,(8):11-11
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日前在全省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培训班讲话时谈到:只有不讲道理的领导。没有不讲道理的群众.一些干部早就脱离了群众.还口口声声说群众难管。你不把心思花在工作上。花在老百姓身上.群众怎么能够服气?一有事情就首先问罪群众.这是神经衰弱、没有力量的表现。这不是共产党的官。只有心里装着百姓。扎扎实实改变作风。才能把老百姓的难题、难事解决好。什么是能力?什么是政绩?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解决困难和问题就是能力.就是政绩。要教育好群众.首先要教育好干部。有事先从干部身上查起.这才是科学的群众工作方法。真正转变观念,无私无畏,真抓实干,就能干成事干好事,群众的怨气就消了。干群关系就密切了.发展也就有了前提和基础。很久没有听到省部级高官这种发自肺腑的心声了。有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出现矛盾先从领导身上找原因。这才是人民的“公仆”.这才是优秀的领导。  相似文献   

14.
佚名 《今日南国》2006,(3):43-43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两句就一直深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我一直有这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  相似文献   

15.
《论语》理解常有疑难。依据语境串讲原文,可以辨难释疑。"无友不如己者":孔子并不反对广交友,"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的原则,是在劝诫君子"成就仁德、谨慎交友"的语境下提出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并不是肯定贫者贬低富者,《论语》原文是说"(他们)不如贫穷而乐观,富贵而知礼节的人(更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6.
<正>这是一句贬义性的温州俚语,讽刺某人见钱眼开,贪图敛财的不文明行为。据传,从前有这么一个不务正业、贪吃懒做、好逸恶劳的人,他一生可谓是六亲不认,只认钱财,连舅舅家修建房屋让他帮忙打杂也非要算清工钱不可,为了铜钿他已失去理智。有一次,他在睡  相似文献   

17.
思想是一种观念,它反映理论掌握现实的最高形态。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它就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句名言阐明了思想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最基本的社会一历史思想。然而,这一思想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广泛的,它首先致力于揭示马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与外国人接触语言是桥梁。交往中操外语的人的交际修养和言语礼节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在俄语教学实践中强调这一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征和礼节特征。在俄国入的生活习惯中和言语礼节中也有其独特的民族特点。我们在学习俄语过程中会发现中俄两个民族在言语礼节的表达上有许多差异。俄国人不但有姓和名,还有父称,这是和中国人不同的。何时称姓,名和父称,何时只称名字是有规律的。我们有些俄语交际修养和言语礼节造诣不深的人往往在接触刚刚开始时称呼上就用词不当。 苏联解体之前我们与俄罗斯人交往中大多称对方为TOB4pt[111(同志)。而现在,由于社会的变革,呼语也发生了变化。我国亦然,在某些眼务行业不称经理和同志。而称老板、小姐等。不久前,俄罗斯“奥斯塔基诺”广播电视公司社会学中心就呼语问题在莫斯科市市民中进行了民意测验。得出的结果是,倾向于使用TOBapI[1~(同志)这一称呼的占被调查市民的22%,主要是中老年人,多数是男人,大部分人受的中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倾向于rpa^》aHL,H(公民),FDa,~JlmHK5(女公民)的占21%,基本上也是上面提到的那部分社会阶层的人。倾向  相似文献   

19.
比较与比喻     
广义的比较包括了比喻 ,而严格意义上的比较与比喻之间却又并不存在鲜明的界限 ,在这重叠区往往就有歧义产生。在分析英语、汉语比较句的时候 ,要着重分析英语比较结构中的歧义现象 ,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要运用恰当方法消除歧义  相似文献   

20.
《师说》是一篇传统课文,参考资料对它的阐释众说纷纭.一种说,《师说》的论点全在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全文都是围绕“从师”的必要性展开的(见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其实,看过第一段就发现这种说法讲不通。第二句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方面是说教师的职责、作用;一方面也是为后两句作铺垫.后两句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言意人人都要从师解惑。可见,这几句都围绕着“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中心。但是,后几句说的又是一个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