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宰相     
周树山 《领导文萃》2011,(13):94-97
随便问小孩子,从前的中国谁的权力最大,得到的回答一定是:第一是皇帝.第二是宰相。宰相帮助皇帝处理国事,执掌国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乃群臣之首,皇帝家天下的大管家,说他位高权重,却也是实情。这里的宰相,是取其常名,随历代官制之变.名称也有变化,有叫丞相的,有叫御史大夫的,有叫太尉的,汉置三公之位,宰相非止一人,似乎是集体领导,但仍以一人为主,  相似文献   

2.
唐朝名相裴度平定淮西后,唐宪宗赐给他一条玉带以示尊崇和奖励。裴度病重去世前,打算把玉带还给皇帝。他叫来秘书,要他们起草一篇表文,向皇帝说明自己呈还玉带的本意。秘书们绞尽脑汁,反复写了数次,裴度都不满意。此时裴度已经病得不轻,连握笔的力气都没有了,于是他让弟子执笔,自己在病榻上口述:“内府珍藏,先朝特赐,既不敢将归地下,又不合留向人间。  相似文献   

3.
熊召政 《领导文萃》2008,(22):47-49
明朝万历皇帝的首辅张居正,是一位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并多次巧妙化解朝政危机,显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4.
刘柠  流沙 《领导文萃》2006,(4):72-74
日本鹰派保守重镇中曾根康弘,1918年出生于群马县一个富裕的木材商家庭,194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二战期间系服务于海军的“青年将校”,不但是精英中的精英,其作为职业政治家的时间跨度也出奇地长,如果从1947年以29岁的年龄首次当选国会议员算起的话,其政治生涯迄今已有58年。在几乎经历了内阁和自民党内所有重要的职位之后,中曾根于1982年起就任并蝉联日本第71、72、73届首相,共计执政1806天,是日本战后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长命政权之一。应该说,在当代日本政坛,无论是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还是任内政绩与任后影响,鲜有出其右者。其高大俊朗…  相似文献   

5.
岂是刑场     
段志强 《领导文萃》2013,(13):88-90
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南京,开基立业,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人才缺乏:曾在元朝做官的人不愿服侍新朝,隐逸在山林的读书人又对这位暴发户皇帝没有好感,至于那一群开国功臣,不但武多文少,而且不易驾驭,都不是治国安邦的理想人选。朱元璋网罗人才的手段以恐吓为主。避居上海的秦裕伯不愿出仕,皇帝亲笔写一道手谕给他:坚守不出,恐有后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盘算如何巩固政权,永享国祚。立国之初,百废待兴,但重中之重的仍是这个问题。他首先杀掉宰相胡惟庸,并因此永远废除中书省,并诏旨“自此有敢议设宰相者,杀无赦”。在朱元璋看  相似文献   

7.
皇帝也贪财     
侃柴 《决策与信息》2008,(11):54-56
明朝万历帝爱财,史家已有定论。即使在这位享国48年的皇帝健在时,手下一些不怕死的大臣如雒于仁在奏折中亦直言不讳地指责他贪财好货,难道皇帝还需要贪财吗?天子富有四海、不必贪财好货,这说法看起来不错,然而经不起推敲。理论上万历帝富有四海,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说法而非真正法律意义上拥有物权。  相似文献   

8.
皇帝也有难当的时候,尤其是他上头还有个太上皇。宋高宗赵构倦于朝政,56岁便提前退休,把位子禅让给自己的养子赵昚。赵登基后,尽管位居至尊,但他在其位难谋其政,做起决断来处处受制。比如,作为一国元首,他屈辱于对金称臣,不  相似文献   

9.
<正>张居正是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他主导的万历新政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并称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次改革。他的改革使衰败的明王朝一度恢复生机,出现短暂中兴,连遭受过他打击的明朝大思想家李贽也很佩服他,称他为"宰相之杰"。梁启超在其主编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裕同列为中国的六大政治家,并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这样一个功勉卓著的人下场却很悲惨:尸骨未寒就遭清算并累及家人,倾注毕生心血的  相似文献   

10.
张程 《领导文萃》2012,(24):89-92
中国人喜欢留遗产,政治人物也热衷于留政治遗产。他们总是留下种种优良传统、从政心得或者创立制度,希望继任者能够继承,发扬光大,也算是延续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明太祖朱元璋是从底层拼杀出来的皇帝,很担心子孙后代忘记了创业的艰辛,生怕子孙后代变得骄奢淫逸,就琢磨着怎么让儿孙们牢记艰苦,定下忆苦思甜的规矩。具体作法就是规定御膳每餐都要上粗粮、苦菜,比如豆腐、青菜、黄花菜、窝头什么的,让一代代的明朝皇帝都牢记老祖宗出身贫寒,要艰苦奋斗、要守住祖宗的江山。  相似文献   

11.
姚崇是唐代开元盛世的创建者之一,曾三次任宰相。他经历复杂,仕途起伏不定,有时困顿非常,但终能破壁而出。他的人生要点就是变通。善变求通变通,是姚崇的经验和风格。在他看来,解决政治问题不能拘泥,不必循旧,必须力求变化,才能走向通达。后人曾评价说:  相似文献   

12.
陈晓光 《领导文萃》2012,(19):92-95
姚崇(650-721),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曾3次任宰相,系唐代开元盛世的创建者之一。他经历复杂,仕途起伏不定,有时困顿非常,但终能破壁而出。他的人生要点就是变通。善变求通变通,是姚崇的经验和风格。在他看来,解决政治问题不能拘泥,不必循旧,必须力求变化,才能走向通达。后人曾评价说:姚崇资性明达,善应事机,委曲通变以成国家之务。  相似文献   

13.
正古代帝制发展到明朝,虽然表面保持了稳定,国家呈现出一片和乐融融的盛世之景,但华丽的旗袍之下,覆盖的全是跳蚤。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提出的著名论断至今还常常被人提及: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用粗疏的道德教条代替了科学的国家治理,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在黄仁宇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古代文人都有一种十分浓厚的入世情怀,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吟诗弄画、寄情山水,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家国天下情结,一门心思想出将入相,在政治上建立一番功业,以达到拯救万民于水火的人生理想。这种想法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然而,艺术和政治是两码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