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董灏智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9-102
伊藤仁斋是日本德川时代的思想巨擘,他开创的古义学派为古学派的重要构成部分。观其一生,他的思想围绕着中国舶来的朱子学,发生了崇朱、疑朱、反朱的演变轨迹,这一过程也是仁斋古学的形成过程,因而,对仁斋思想转变因素的分析,不但有助于了解仁斋古学思想形成的复杂过程,还可以从长时段的视角中折射出仁斋古学思想在古学派及德川思想中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2.
张晓霏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3):59-63
德本主义是伊藤仁斋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通过它可以管窥仁斋创立的古义学。在仁斋看来,德是万善之源,是人生存之必须,对此他身体力行,在历史上留下了“道德家”的美名。仁斋的德本主义体现在人性论、政治论和教育论三个方面。其中人性论是基础,仁斋坚信人性有善的潜能,但是需要存养才能最终实现道德;在政治论中,仁斋崇尚王道,贬斥霸道,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王道政治;在教育论中,仁斋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道德。 相似文献
3.
张晓霏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同志会是日本德川时期著名思想家伊藤仁斋创立的学术研究共同体。它与伊藤仁斋创办的私塾———古义堂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共存,但是在功能、性质、时间和规模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它们是两个独立的机构,并不具有某些学者所认为的包含或承接关系。同志会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促进了伊藤仁斋融入世俗社会;其二,对古义堂的教育活动有着启发和借鉴作用;其三,同志会平等、开放和注重德行的特点,对日本当时乃至后世的教育和学术交流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探究朱子学对日本近世思想形成的影响时,将伊藤仁斋的《论语古义》与《四书集注》比较是其关键节点之一。若以朱子学为背景,仁斋对以朱子学的否定主要体现在:经典上改重《论语》;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对具体事务的指导。若以古学派甚至整个日本儒学为背景,则仁斋对朱子学的继承体现在:尊孔、训诂和诠释观。故伊藤仁斋对朱子学的异化主要是从原儒的角度瓦解朱子学和突出的实学观。 相似文献
5.
刘文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12)
老子之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古为今用,对其作应用性的发挥阐释,其基本的思路是"六经注我",以我为主,古人皆我注脚;另外一种是"我注六经",以古学还他古学的态度研究之,力求存真.而最有义务存真者当属史家,故而史家的观察与结论对我们今天研究老子之学应该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明乎史家所存之真--老子之学乃"为治之学",可以对学界流行的把老子之学一股脑儿当作玄学研究的倾向有所矫正. 相似文献
6.
彭卫民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3):54-64
德川日本时代的儒家知识人在摆脱佛教丧葬仪轨束缚后,全面继受朱子《家礼》并积极倡导先王礼制中的"古义"思想,将死生观建立在《家礼》仪式的日常实践上,这是日本社会受容朱子学的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为使儒家生命礼仪进一步本土化,并论证德川时代家礼与中国"先王道统"一脉相承的合法性,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代表的古学派知识人主张跳出宋儒"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的礼理一体观,从"道者统名"的角度重新理解"先王之道"与家礼中"孝弟之道"的关系,并试图在批判宋儒礼学的基础上证明华夏儒学道统的"日本化".古学派通过对家礼思想的本土改造,其本质是要在东亚儒学世界的彼此对视中重新界定"华夷观",对"他者"文化解构的同时彰显"自文化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郭翠丽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2)
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杨时乔坚持以道事君的君臣观;倡导经世致用思想,并把这一思想付诸政治实践;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建议实行宽民之政的民本思想;整顿吏治,推行以择任贤俊为本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8.
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目标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许多困难。只有根据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向公民教育目标转向,把本专业改造成公民教育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薛瑄的河东之学传承至吕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是对形上问题的兴趣减弱,理气关系由"理气无先后"转变为"理气一体"。二是关注的重心转入到日常事为上,工夫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体证形上本体。三是强调经学,主张明经修行,认为经要以实用、义理为主。吕柟思想上的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河东之学在明代中期的发展变化,同时亦构成了明代关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那立坤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253-25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应在注重传统显性教育的同时侧重于隐性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生广泛使用即时通讯的特点构建多用途的群交流平台;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的幸福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柏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4):145-149
幸福作为最高的善,既是政治学追求的目的,也是好生活与好行为的有机统一。幸福感和幸福指数则是关于幸福的操作性定义,分别代表个人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和国民幸福的评价指标。经济发展与幸福生活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复杂性的合力关系,因而经济发展人民未必幸福。要使经济发展与民众幸福的正向作用更为突出,政府组织必须施行更具包容性的以GDP和GNH为主要内容并有机结合的幸福新政,国民个人则必须学会使用重构认知、管好欲望、善用社会支持等幸福心法。 相似文献
12.
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舞蹈以它特有的方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成熟而且自信,这种独特的文化样式不同于世界任何国家,历久弥新。时至今日,在中国舞蹈的近代发展中受到全球的经济、文化强烈冲击,又加以历史断流的关系,体系建设难以定位,以至于名存实亡、迷失自我,在自我的现代构建中融入戏曲、掺杂芭蕾,还吸取了很多现代舞因素,已达到所谓的"自由"和"现代化",创作更是一塌糊涂、茫然混沌。文章旨在运用系统工程这一科学方法论,阐述古典舞的流变和发展,通过系统思维给予科学的整理,解析创作中的方法和定位问题,最终成为构建中国古典舞体系的理论指导,得到价值的最大体现。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明是社会政治发展的总体体现,是政治成果的总和,具有动态性、继承性和进步性的特点.它对于政治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引导政治发展的方向,并能为政治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政治文明的渐进性能保证政治发展的稳定性.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依赖于主体政治文明的确立,并且,制度文明的拓展能为政治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中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1):125-132
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阿伦特探讨了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在审美主体层面,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可交流性是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在审美判断层面,审美判断要求达到普遍认同,这种普遍认同借助于共通感,不借助于信仰,不借助于概念,也不借助于理性而形成认同。因此,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的视域下,阿伦特探讨了审美、普遍认同与共同体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美学转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媒介技术的发展承担起了新型共同体建构的问题,康德-阿伦特的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需要在媒介学的意义上得到延伸,形成康德-阿伦特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的媒介学转向,重塑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当下意义,用于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多元一体的媒介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5.
陈校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2):30-32,43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从宏观架构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人为本的政治发展目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主性的政治发展原则,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适应性的政治发展要求,政治发展要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相适应;良性互动的政治发展战略,政治、经济与社会稳定三者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蔡梅娟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69-72
上古神话具备了小说艺术最基本的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叙事为主的"象""事"融合思维、侧 重于工具理性的"情理"融合思维、最大限度地受制于认知性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等三个特征。 相似文献
17.
林辉煌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25-134
地方政府为博取政治关注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核心的做法是将自上而下的涉农资源产业化,亦即,将分散的涉农资源进行整合,集中投放到少数村庄的产业建设上。然而涉农资源产业化不仅很难获得成功,难以带动农民致富,反而损害了农民对于一般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真实需求。以涉农资源产业化为核心的村庄经营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在于脱离了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里,农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依然是农业治理,其核心在于将涉农资源投放于广大农民真正需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务农的便利性。 相似文献
18.
胡建次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125-130
我国古典戏曲政教之论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宋元为萌生期,明代为拓展期,清代为深化和完善期。古典戏曲政教之论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历时承传、现实导引与梯度拓展等多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罗秋立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35-39
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因其形而上学性的谬误,已经偏离了政治实践的要旨并丧失了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关切,这种形而上学积弊深重根源于它囿限于理性主体性的方法论立场。依赖于对亚里斯多德实践范畴的深刻的海德格尔式的重新思考,阿伦特建构一种新的政治语用学方法论,企图借此摆脱传统政治“理智论”的谬误,实现政治哲学在现当代的存在论转向,并形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的态势。但是,政治语用学方法论所凸现的现代形而上学性,在对抗马克思政治哲学中自身已陷入困境;并且,其形而上学的弊病最终逃脱不了来自马克思倡导的现实的历史的方法论立场的批判与祛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