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逸《楚辞章句》的传本不同便异文迭出,因而,对《楚辞章句》异文进行校勘疏证非常必要.明隆庆五年(1571)豫章朱多火奎夫容馆重雕宋版《楚辞章句》本(简称夫容馆本)是海内公认的善本,历来为《楚辞》校勘界所推重.清乾隆十五年(日本宽延三年《1740》)日本学者庄允益曾校刊王逸《楚辞章句》单行本(名《楚辞王注校本》,简称庄本),其文字与海内传本多有不同.今校庄本、夫容馆本之《离骚》部分就有异文一百十七处.勘比结果,庄本的讹误率大大低于夫容馆本,特别是它的王逸注文部分,的确朝“独存王氏之旧”的目标大大迈进了一步.因此,笔者以为庄本的校勘价值(尤其是王注部分)应在夫容馆本之上,治楚骚者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光武帝纪一(卷第一) [清乐三堂刊蒋氏本] 元帝时,节侯之孙孝侯以南方卑湿,请徙南阳。天游按:范晔《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以下简称范书)曰:“熊渠卒,子考侯仁嗣。”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以下简称《东观记》),“孝侯”亦作“考侯”。又《文选·南都赋》李善注引《东观汉记》曰:“考侯仁以春陵地势下湿,难以久处,上书愿徒南阳,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关于秦人族源问题,学者们一直多有争论,意见百出,但归结起来其意见主要分为秦人"东出说"与秦人"西出说"这两种。但是随着对秦研究的逐渐深入,特别是2011年《清华简·系年》有关于秦人"西迁"内容的发表,秦人"西出"之说逐渐式微,秦人"东出说"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本文拟在前人对秦人"东出"与"西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清华简·系年》关于秦人族源相关内容来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邺城条云:“齐桓所筑,汉置魏郡,作都始于曹操。”但《辞海·语调分册》“邺”字条,新版《辞海》(一九七九年三卷本)“邺”字条和一九八○年初版《新华词典》“邺都条”却都说:战国时魏文侯曾奠都此地。魏文侯的都城,本已著于史籍。《史记·魏世家》惠王三十一年,以“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又《汉书·地理志·安邑》:也说魏绛(即昭子)徒治安邑,惠王徙治大梁。魏文侯的世次,在昭子与惠王之间,其都城显然是昭子徙入之后惠王迁出之前的安邑。安邑地处吉之西河。《史记正义》云:“文侯都安邑,孔子卒后,子夏教于西河之上,文侯师事之。”《水经注·汾水》:“安邑……春秋时魏绛自魏徙  相似文献   

5.
一、《金縢》郊祭辨清华简《周武王又(有)疾周公所自以弋(代)王之志》(下文称简本《金縢》)载成王启金縢之匮,见周公以身代武王之说,乃云: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最著名的志人小说,为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撰。南朝梁时,刘孝标又为其作《注》,其影响遂更大。笔者对《世说新语》及孝标《注》的写作年代进行了考证,得出的结论是:《世说新语》成书于宋元嘉九年至元嘉二十一年间(432-444),而《注》则成于梁天监元年至普通二年间(502-521)。  相似文献   

7.
咸阳以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国家——秦的首都而著称于世。“咸阳”作为地理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史记·秦本纪》记载:“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孝公享国二十四年,葬弟圉,生  相似文献   

8.
“重泉”和水牢“汤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天问》) 王注:“重泉,地名也。言桀拘汤于重泉,而复出之。夫何用罪法之不审也。”洪补引《汉书·地理志》说“左冯翊有重泉”。引《史记·夏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278年楚国被迫由郢徙陈。由都郢到都陈,这是楚国历史中的大事。过去曾有人说过:楚国都郢而王,去郢而亡。此言未免有些夸张,去郢以后,楚并没有马上灭亡,然却正是楚国由强转弱,由盛变衰的重要标志。徙陈以后,楚迅速稳住了阵脚,阻止了秦兵继续东进;也加剧了与秦的斗争,一度使楚恢复生机。至前253年,又徙都钜阳(仍在陈境);前241年,又徙都寿春;直至前223年,才被秦灭亡。从徙陈至楚最后灭亡的55年中,楚都在陈(境)有37年,陈作为楚国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显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研究楚  相似文献   

10.
楚王族姓芈,而楚则源于古代羌族。 (一) 当今中原各地的不见于《百家姓》的芈姓,郡望荆襄氏,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后裔。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西北),曾一度徙都鄀(今襄阳宜城西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秦王政立,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又东迁寿春(今安徽寿春)。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蒙武灭楚。从此,楚王族  相似文献   

11.
《离骚》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又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又云:“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脩”一词,《离骚》中凡三见。王逸注谓:“灵,神也;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楚辞章句》)朱熹的说法同王逸基本相似:“灵脩,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耗词以寓意于君也。”(《楚辞集注》)清代楚辞研究者亦认为:“灵,善也;脩,长也。称君为灵脩者,祝其所为善而国祚长也。”(王夫之:《楚辞通释》)“灵脩者,大夫颂其君之词,即借以为称其君之词。”(王邦采:《离骚汇  相似文献   

12.
曹植的《洛神赋》写于何时?序文中说: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归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这似乎很明白了,可是,《文选》李善注又说: 《魏志》曰:“黄初三年,立植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其年朝京师。”……《魏志》及诸诗序并云四年朝,此云“三年”,误。一云《魏志》三年不言植朝,盖《魏志》略也。 可见,把序文中的“黄初三年”作为《洛神赋》的写作时间,还有“误”与不误的争论。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著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在本文注释中进一步指出所谓“诗序”就是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序,其中有“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  相似文献   

13.
(一) “雄才大略”而“多欲”的汉武帝,不仅在“外攘夷狄”及“内修法度”两方面功盖千秋,且对一代文学的发展,亦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乐府的采集,汉赋的兴盛及《史记》的成书。 班固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武帝本人亦雅好辞章,《郊祀歌》十九章其十《天马》  相似文献   

14.
对清华简《尹诰》提出五项质疑:(一)与传世本《礼记·缁衣》所引《尹诰》文义不合太甚;(二)称呼混乱;(三)叙事内容与《尚书·汤誓》互相冲突;(四)"金玉"连用不应出于夏商之际;(五)与传世文献多有雷同,且夹杂后世语言。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尹诰》首句"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尚书.咸有一德》及《礼记.缁衣》和郭店楚简《缁衣》所引《尹诰》均作"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该句在《咸有一德》为全篇核心,前后文逻辑严密,具有原创性。而简书《尹诰》则既去"躬"字,又衍"及"字,且只独立一句,与下文没有逻辑联系,应是取用。所以《咸有一德》当不晚于简书所出之公元前305±30年,不可能是魏晋之人伪造。如此,则《古文尚书》(不必全部)之时代,当不晚于清华简。  相似文献   

16.
日本庄允益本《楚辞章句》(原名《楚辞王注校本》,简称庄本 ) ,不仅对校勘国内所传正德本、夫容馆本等善本中的王逸注文很有帮助 ,而且对校正国内所传善本中的《楚辞》正文及了解《楚辞》语音的演变情况也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7.
商朝中期,国都数徙,王室“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仿佛已至穷途末路。但到武丁时,历史却掀开了  相似文献   

18.
杰克·伦敦(1876—1916)是中国介绍较多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五十部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就是1903年发表的小说《野性的呼唤》。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1911—),瑞典皇家文学院198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其长篇小说《蝇王》(1955)蜚声文坛。戈尔丁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的小说以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方法和他的家喻户晓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在我们阅读伦敦和戈尔丁的《野性的呼唤》与《蝇王》时,可以发现,尽管这两位作者所处的国度、时代以及他们各自的社会经历和创作意图等等都不相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的《人间词》,现存115阕(编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苕华词》及《观堂集林》卷第二十四之《长短句》中),主要为1903至1907年所作。其时王氏正醉心于西方康德特别是叔本华的哲学、美学,如他在《静安文集自序》(作于1907年)中所说:“嗣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自癸卯(1903)之夏以至甲辰(1904)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这个“伴侣”不能不深深地浸入王氏填词的艺术构思之中。王氏在其词话未刊稿中云:  相似文献   

20.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中,有大量关于“赀”的法律条文和法律材料。“赀”是一种什么样的法律措施?在秦的法律制度中,居于何种地位?这对于了解秦的社会政治生活,对于我国法制史的研究,都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现结合有关文献记载来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对它作出必要的说明。一关于秦的“赀”,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多。《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秦昭王有病,百姓里买牛而家为王祷。公孙述出见之,入贺王曰:“百姓乃皆里买牛为王祷。”王使人问之,果有之。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