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致力于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研究的学者,以敏锐的视角明确和处理了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和命题。其体现的学科研究方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西方音乐关学问题视角作为参照对中国音乐美学史进行真实存在的比较研究;二是以中国音乐美学史作为参照,对西方音乐美学史进行真实存在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的前提是以对方的美学问题视觉作为参照,如此,使中外学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专著,那么,我国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乐记》,也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较完整的美学文献。这部古典乐论,较系统地阐述了“乐”的形成过程,审美功能与社会作用以及自身的审美特征等规律。虽然,《乐记》中所论的“乐”,是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但是,它论述的侧重点,还是音乐美学等问题。今天,再探讨《乐记》的美学思想,仍然有其现实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应该区分开来,成为彼此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两个学科,犹如西方美学之于西方美学史,哲学之于哲学史,美学之于美学史(故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并不与美学对应,而与中国美学对应)。其理由主要是:首先,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不同。前者面对的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价值事实的层次,后者面对的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事实的层次。两者有深浅之别,也有逻辑与历史之分。其次,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式不同。前者是  相似文献   

4.
为了澄清海德格尔(Heidegger)的本体论美学和传统的认识论美学之间的根本区别,采用了文献解析和价值观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使其艺术思想的美学价值得以展现.研究认为:其本体论美学是和真理相关联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揭示了艺术的本性,即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这成就了海德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的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析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音乐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乐论的正统,他强调"乐教"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感化影响人们的心灵,可以易风俗、善民心.文章试图从儒家的"以乐育人、以乐树仁"的美学思想论述入手,分析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与儒家美学思想的关系,阐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目前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谭峭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末五代道士谭峭的美学思想,前承盛唐道教审美趣味,后启两宋道教审美风气。其至"乐"即"道"的辩证审美人生观,"感激之道"为核心的宗教艺术作用论,从"凤不知美"出发的审美标准差异说,强调"真信动人"的审美主体论,以及"忘弦匏知乐"的艺术技巧论,都对同时和后世道教美学有所总结、有所拓展,也对中国美学思想在两宋的转变和发展有推促之力。  相似文献   

7.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湖北省美学学会,湖北省文联,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武汉建材学院等联合举办的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讨论会于1984年10月24日至27日在武汉召开。国内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和中青年美学工作者共100多人参加了大会。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讨论会是在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的美学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向美学提出了如何通过对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密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个重要课题。解放后,我国美学界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如朱光潜,汝信,蒋孔阳等的西方美学史著作)。近年来,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也得  相似文献   

8.
18世纪英国美学是现代美学的开端,可概括为以心理学方法解决趣味问题,提出了三大理论解决趣味问题和三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产生了四大美学学派。18世纪英国美学影响了德国古典美学和当代分析美学。中国的18世纪英国美学史研究,应该在翔实文献的基础上,深化相关问题,修正既有观念,把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推向国别史。  相似文献   

9.
<正>国内近几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之类的书籍,几乎都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与“壮美”这一美学范畴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在现象上有些相似而实质却根本不同的美学范畴.“崇高”这一美学范畴来自西方美学史,我们当然可以把它接受过来,甚至可以给予新的解释,但它毕竞凝注着西方的文化传统、美学传统,作为特定的美学体  相似文献   

10.
庄子和柏拉图是中西方美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音乐美学观体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会贯通和差异所在。两人分别把"道"和"理念"作为音乐的本质和来源,但是二者产生的途径、存在的形式等都具有差异性。在论述"美"与"善"的关系时,两人都引入了"真"这一范畴,但是"真"的含义却不尽相同。同时,庄子认为善在美中,而柏拉图则认为美在善中。两人都把"自然"作为音乐的标准之一,但是论及音乐的最终标准时,庄子主张最好的音乐是"无乐",而柏拉图则认为音乐应该反映"善"。两人都注重音乐对于人身心的陶冶作用,分别提出了"近道说"和"净化说"。两人的音乐美学观中所体现出来的对自由和善的向往对于当代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