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多年来,“四人帮”的狗头军师张春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居,高唱破除资产阶级法权。他真要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吗?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主席的有关论述和他们的言行一对照,不对了。原来他是用资产阶级平等观去看待资产阶级法权的。他公开践踏和背叛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彻底暴露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虚无主义本质上源于欧洲文化的内在危机,即形而上学的超感性世界坍塌这样一个思想事件。晚期海德格尔在对这一事件的沉思中判定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这个判定源于两个错误的前提:一是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停留在黑格尔哲学中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二是认为马克思理解的人是生产—消费的人。这两个判定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根本误解。实际上,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不仅克服了黑格尔意义上的主体性形而上学,而且还包含着克服虚无主义的巨大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孙中山等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改造中国,振兴中华,要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在他们的政治思想中,民族革命包含反清、反帝两个方面。爱国救国,必须反清、反帝。反帝爱国是先进的中国人走上革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民族问题的思考并非如以赛亚·伯林所说的"民族虚无主义"立场,也并非"欧洲中心论"立场。马克思"民族观"的价值关切体现为:解构"资本"统治人的逻辑悖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奴役人的现状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仍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主题。当代中国社会正步入马克思对"资本"、"市场"、"社会主义"和"人的自由和解放"等社会问题思考的时代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5.
价值虚无主义直接关涉人的生存根基。中国日益严重的价值虚无主义精神状况使马克思的批判显示出极为重要的当代意义。对于马克思哲学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之间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本身就是一位虚无主义者,另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致力于批判和克服虚无主义。国内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对于克服价值虚无主义不仅提供了思想资源,而且提出了克服和批判的方法和路径,但学者们对于马克思如何致力于批判和克服,却见仁见智。近十年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展示出丰富的有创见的理论成果、新的研究维度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和基本的东西”。这个重要的原理,是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他的名著《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初次明确提出的。去年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也是《雾月十八日》问世一百三十周年,联系历史和现实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打碎国家机器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发展的,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李振海同志在《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打碎国家机器的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的论文,中心内容是阐释“什么叫‘打碎’国家机器”,“马克思所讲的打碎国家机器,是打碎全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还是只打碎军事官僚机器”这两个密切联系着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探讨和争论,也常常集中在这两个问题上。这里,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与李振海同志不尽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传统形而上学将世界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独立化了的超感性领域,另一部分是被虚无化了的感性世界。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创立了一种感性经验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处处着眼于人的经验世界,将人、自然、社会三者统一起来,在理论上避免了虚无主义的发生——"超感性世界的坍塌"。通过经验的视域和方法,马克思进而提出了由"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过渡和转换,而这也是马克思的感性经验世界观能够消解虚无主义的现实保障。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中,货币理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在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影响下,马克思的这一重要理论往往只被当作历史遗产来看待,因此,重新学习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并认识它的现实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资产阶级"廉价政府"思想的批判和在巴黎公社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廉价政府"思想,实际上都交织着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或者说国家(政府)的社会关系是马克思构建"廉价政府"理论的一块基石。从这一视角出发审视马克思"廉价政府"思想,会发现它和现实之间存在的明显落差,因此,它所提供的只能是提纲挈领式的预测而非具体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吴雄丞 《中华魂》2008,(3):15-17
关于"两个必然"的原理的科学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相互依存与斗争的过程,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结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属于世界观理论的谱系,它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终结了传统的形而上学。把作为超感性世界的意识形态归结为感性世界只是马克思克服形而上学的第一步。回应海德格尔对马克思陷入虚无主义的批评,就要回答马克思和"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结构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不只是把超感性世界颠倒、归结为感性世界,而且是诉诸具体的作为感性活动的物质生产的二重性来克服虚无主义问题。感性活动作为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的中介,起着"上通下达"的作用,表征着人的生存方式的二重性和矛盾性。因此,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通过具体的感性活动在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才避免了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的厄运。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质态上看,在西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督教传统,严格设定了一条区分神圣与邪恶的道德边界。但随着现代性的生成,这条边界被一步步蚕食了,其典型标志就是尼采所谓“上帝死了”的纲领性口号的提出。上帝既死,就再无神圣的道德法庭,谓之价值虚无。由于“一切皆虚妄”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出“一切皆允许”,因此,虚无主义价值观的广泛流行,必将滋育或助长一种以越界和放纵为特征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3.
谈论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是西方近现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潮演进中一个不容绕开的话题,马克思关于古希腊艺术典范性的论述是在这一话语语境下阐发,本身亦构成这一学术谱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马克思在何种意义层面阐释古希腊艺术的"迄今仍不可企及"的审美价值,它与马克思艺术观如何关联,这些问题被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不平衡性"命题的思考长期遮蔽。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迥异于从维柯、荷尔德林到席勒等人的路径,亦超越了黑格尔的意义层面上,从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艺术生产论出发,认为相比现代社会"人"处于由其与艺术生产、牟取剩余价值等联结起来的利益链条的末端,古代社会"人"作艺术生产的直接和最终目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古代艺术作品中更为鲜明和凸显。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古希腊艺术确实显得比现代艺术"崇高得多"。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思想和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构想的基础上,阐释了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思想。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文本挖掘,考察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5.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等文献当中,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两个概念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出现并具有理论意义的。生产劳动是直接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非生产劳动则只是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和精神上的服务,不能增加资本家手中的财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使得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间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随着劳动指向对象和劳动产品享用者的变化,很多非生产劳动在实质上也转为了生产劳动。在当代社会,由于现实需要,通常人们对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解不只是局限于马克思的文本,而是将二者的内涵做出了调整,使其具体化。马克思独特的经济学—哲学视域中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也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和哲学本体论思想,使其政治经济学理论具备了永久性的经济学、哲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对现代人价值虚无主义命运的批判性分析.通过揭示现代性的核心理念"理性"及其解放承诺的虚幻性,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最早阐明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资本虚无力量的剖析,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价值虚无主义的现实根源.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之间的深层关系,将为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理论背景、理论性质、当代意义等重大问题,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将自然时空延伸到社会领域,哈维在继承马克思时空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的时空观,并且更加强调空间的维度。马克思和哈维的时空观产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价值旨归,马克思的时空观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而哈维则是以辩证的乌托邦为价值指向。时空观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对马克思和哈维的时空观比较,可为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发展视角。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演进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立的地位。早期马克思用"林木偶像"来隐喻现代国家。透过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现代国家作为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形式"这一观念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后国家政权的研究,马克思意识到,资本主义现代国家有可能演化为一种独立的、保守的政治力量,马克思指出这是资产阶级不能直接统治的后果,也是资产阶级市侩化政治的集中表现。针对国家机器不可改良的性质,马克思提出要"打碎国家机器",并且以巴黎公社为原型,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共和国"这一替代性政治建构。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于马克思学说初入中国的争议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何时知道马克思及其学说?中国人中谁最早宣传马克思?据笔者所见:中国社会知道马克思及其学说当在1898年,而且可以肯定地说,是20世纪初活跃在日本的中国人最早宣传了马克思。马克思学说早期引介详略有别、深浅不一,除了应当尊重思想学说早期传播的本来面貌外,一方面不可以今时的条件、水平去测量和考察它们,另一方面也不可以后见之明和某种价值立场去任意褒贬、审判它们。经过初期传播之积累的马克思学说,是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响以及劳工政治的兴起,由积微而成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