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楚文王     
楚国上千年历史,楚庄霸业是其大江出峡阶段,标志是十四国盟于蜀。然大江出峡赖先河,开楚迅猛发展之先河者为楚文王。 楚文王(?——公元前675年)名熊貲,楚武王熊通之子。公元前689年即位,从政第一件大事是“始都郢”。第二年伐申过邓。公元前684年与息侯纠合,“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大约同年又灭息置县,“以息妫归”至此,“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楚国灭了息国(今河南省息县)。关于楚灭息的时间,不少书文说是公元前680年,如1984年7月29曰《河南日报》三版载《息夫人的故事》一文说:公元前680年,楚文王假借巡方为名,来到息国,将息侯擒获,息国遂灭。又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说:“公元前680年(周厘王二年、鲁庄公十四年)楚灭息,又入蔡。”再如《信阳师范学报》载《息县沿革补采录》一文说:“公元前680年,楚文王(熊资)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其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中,关于周武王伐纣灭商年月日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处: 《殷本纪》:周武王于是遂率诸 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 日,纣兵败。” 《周本纪》:“乃遵文王,遂率 戈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  相似文献   

4.
《天问》“吴光争国,久余是胜”两句,自王逸以来治骚诸家多把它同上文“悟过改更,我又何言”两句读为一章,不仅文义难以贯通,抑亦失韵,不成辞章。王逸注曰:“吴与楚相伐,至于阖庐之时,吴兵入郢,昭王出奔,……大胜我也。”近代有人对此说提出异议:“争国”决非指“吴与楚相伐”、“吴兵入郢”。“国”,乃国政,亦即君位;“争国”  相似文献   

5.
桃花诗感想     
冯士彦 《社区》2014,(11):57-57
诗经有“桃之天天”;谚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花夫人息妫,春秋美人也。桃花美艳,并非贱物,乃民间通俗美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南朝的台传     
传起源很早,战国时候就有了。史记卷75孟尝君列传: 冯驩闻孟嘗君好客,蹑屩而见之蠂L君曰:先生远辱,何以教文也?冯驩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孟嘗君置传舍十日。(索隐曰:按传舍、幸舍及代舍,并当上、中、下三等之客所舍之名耳。) 光武趣驾南辕,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饶阳,官属皆乏食。光武乃自称邯郸使者,入传舍(注:客馆也)。  相似文献   

7.
广笑府     
《可乐》2008,(4):50-50
搬老君佛像一庙中,塑一老君像在左,塑一佛像在右。有和尚看见曰:"我佛法广大,如何居老君之右。"因将佛搬在老君之左。又有道士看见曰:"我道教极尊,如何居佛之右。"因将老君又搬在佛之左。彼此搬之不已,不觉把两座泥像都搬碎了。老君笑与佛说:"我和你两个本是好好的,都被那两个小人搬弄坏了。"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先生一九三六年开始,就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古代神话研究》,自称“于神话有癖好”。在他的未刊稿《中国文学史稿·史诗问题》中,辑缀了这样一则故事: 禹禅舜位,益禅禹位,启灭益自立。启得天下淫于声乐,作九歌。其妻有仍氏女,“黩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子太康烝之,遂叛启,逃于洛汭,御玄妻以从,故又称洛嫔,一曰宓妃,曹植所谓赋洛神者也。启征之,不胜。益之支庶有穷后羿,乘太康之难而攻之,杀太康而娶玄妻,有夏遂亡。羿臣曰浞,与玄妻通,复与其家众结谋叛羿,会羿出猎,相率距之于河滨而杀之,遂娶玄妻而代羿有天下。浞因羿室,生浇(鳌)及豷。初,太康死,弟仲康逃居斟寻,仲康死,子相继立。相妻后缗,亦有仍氏女。浇伐斟寻,灭相,后缗方娠,逃归有仍,生少康焉,为有仍牧正。初,羿之死,其子亦被害,其妻曰女艾(歧),居观扈,思报父与夫仇而莫由。少康之在有仍也,浇求之急,乃逃奔有虞,遂与女艾谋,佯与浇通,将诱杀之。方浇在女艾室中,少康入袭,误断女艾头。浇逸出至户,少康又嗾犬追及杀之。这则富于情趣的故事,小说家、戏剧家们正  相似文献   

9.
注家们都将<天问>中"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四句解为:商纣王受先人之业不能守;周灭商后又封武庚而终致其叛;文王让纣;武王反国作<武成>而殷乃亡.但细读之,则凿枘不合.若从其与上下文的关系,以及此四句字义本身两方面考索,证明其与前面四句一样,仍写周公故事.  相似文献   

10.
秦伐取巴蜀,是秦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最后,秦了却了南顾之忧,据巴、蜀之富,对楚及三晋展开了强大攻势,30余年间,取江中,拔宛城,吞鄢、邓,破楚有郢。然而,秦惠王当初派遣谁伐取巴蜀?史书上却有不同记载。从《史记》上看,司马迁在多处确指伐蜀之将乃其先人司马错。如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司马氏之后)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而守之。”没有提及张仪。《秦本记》中亦云:‘’司马错伐蜀.灭之。”也没有提及他人。据司马迁的这些记载,伐蜀由司马错提出,并由他统兵出征完成的。但是,笔者在…  相似文献   

11.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载:“鄂君子晰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插(?)芘,张翠[羽之]盖,而揄犀尾,班丽(衤圭)衽。会钟鼓之音毕,榜枻越人拥楫而歌。歌辞曰:‘滥兮(?)草滥予?昌桓泽予?昌州州湛。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踰渗。惿随河湖。’鄂君子晰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曰:‘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今日何月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子晰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鄂君子晰,亲楚王母弟也,官为令尹,爵为执珪,  相似文献   

12.
由方南生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的《酉阳杂俎》前集十五《诺皋记下》594条有下面一段话: 郓州阚司仓者,家在荆州。其女乳母钮氏,有一子,妻爱之,与其子均焉,衣物饮食悉等。忽一日,妻偶得林檎一蒂,戏与己子,乳母乃怒曰:‘小娘子成长,忘我矣。常有物与我子,停今何容偏?’”  相似文献   

13.
古今汉语的句子,是由句子成分按照一定语法关系表达次序结构而成的。古今汉语句子成分基本相同。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战》)这段话中“十年春”是时间状语。“齐师伐我。”包括了定语、主语、谓语、宾语。“公将战”“曹刿请见”分别包括了主语、谓语、宾语。“其乡人曰”包括了定语、主语、谓语。“肉食者谋之”包括了主语、谓语、宾语。“又何间焉”是省略句,包括了状语、谓  相似文献   

14.
春节的起源     
<正>春节起源于历法与王法的结合,形成于政治与科学的统一。商汤伐夏,夏桀灭于灰烬。商朝建立,商王钦定以《夏历》十二月初一日为"春节",名为"元朔"。周武王弔民伐罪,牧野之战打败商王,以臣诛君,建立周朝,仍按《夏历》钦定十一月初一日为春节,名为"元旦"。  相似文献   

15.
“燕”和“报”指中国古代男子与母辈,或辈分较高女性的私通。《左传·桓公》十六年“卫宣公燕与夷姜,生急子”。注:“夷姜,宣公之庶母也”。同样,《左传·宣公》三年还记有“(郑>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注“汉律,淫季父之妻曰报”。所以后来把男女间不分长幼辈分的淫乱,称作“烝报”。近来,有些学者却把“烝”、“报”说成是转房婚,认为这是一种群婚制的残余,是父终子妻其庶母,兄终弟妻其嫂,叔终侄妻其婶,甚至认为烝报制后人称为转房制,这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16.
人“人”,对人说话时自称。《魏志·钟会传》载:司马昭与邵悌谈伐蜀,司马昭曰:“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适为禽耳。惟钟会与人意同,今遣伐蜀,必可灭蜀。”带着重点的“人”字是司马昭自称。又《华佗传》:“下针言:‘当行某许,若至,语人。’”“此“人”是华佗自称。又(《吴志·吴主五子传》载:孙霸子孙基盗御马被收狱,孙亮问侍中刁玄,盗御马该当何罪。“玄曰:‘科应死。然鲁王早终,惟陛下哀原之。’亮曰:‘法者,  相似文献   

17.
僖公二十五年:秦晋战于韩、晋惠公战败被俘。史载: “晋侯使邰乞告瑕吕饴生,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日:‘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吕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将若君何?’众曰:‘何为而可?’对曰:‘征缮以辅孺子。诸侯闻之,丧君有君,群臣辑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先周称“周”的时间问题,历来都以裴骃的《史记集解》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为根据。《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裴骃《集解》:“徐广曰:‘山在  相似文献   

19.
论语絮言     
<正>人不可以貌相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译:子游做武城县令。孔子说:"你在那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他说:"有一个澹台灭明的  相似文献   

20.
对学界关于"文王玉环"铭文的考释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周文王联合"唐人"大战之敌人,既非"■人",也非"贾人",更非商朝西方方国"■人",而应该是"壺(胡)人"即匈奴,亦即周原卜辞H11:232"其于伐■□"所记之"■(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