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集会、结社之风盛行,是文学会社发展的成熟期。宋代文学会社之所以能获得全面、迅速的发展, 其原因主要有六:一是“以文会友”的文化传统,二是民间集会、结社风气的影响,三是文人追求雅、俗谐调的生活情趣,四是士子为应付考试而相互结纳,五是多元文化选择及文人党争的推波助澜,六是乱世文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语境的共生激荡孕育着小说的观念新质,传统的雅俗之辩因为异域文化的刺激和小说观念的自我更新,在以雅携俗和由雅回俗的途径中来回奔突,并形成错综复杂的雅俗观念渗透局面。雅俗共赏作为一种追求目标,也逐渐进入文人的研究视野,虽然这一理想境界的探究还不具备彻底解决的条件,但其含义特征和实现的机制已经进入小说家的讨论范畴,标志着小说观念的近代化进程已初步突破传统的雅俗观念框架。  相似文献   

3.
文字禅在宋代的发展与宋诗以俗为雅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为用的过程:宋代文人士大夫在接受禅宗的同时也接受了其偈颂语录世俗化的语言外壳,而文字禅在宋代的兴起与衰落和“文学”的誉扬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不同时代与文化语境中,传统艺术观念中"雅"与"俗"的关系极为复杂: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转换,既彼此互动又相互消长,不断规正着传统艺术发展的走向。在儒道观念影响下,传统艺术理论均尚雅抑俗、以雅为正,但其贬抑之"俗"绝非民间艺术中质朴淳厚、直白率真的"质""野"风格,实质上乃是直接表现人的感官欲望、放纵无节制、恣肆恶俗的艺术形式。在求"雅"的追求中,传统艺术理论总是在寻求不同于世俗感官表现的艺术方式,试图突破"人欲"的束缚,达到具有超越性的雅化境界,并由此产生一套独特的艺术理论,作用于画论、琴论、曲论等各个门类艺术。  相似文献   

5.
雅与俗:传统与现代的变奏邢建昌(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一、“雅”原本也是一种“俗”,统治者的提倡与正统儒者的推崇,才有了雅与俗的分野与对峙,尚雅鄙俗也就成了官方文化与正统儒者在雅俗关系上的基本立场,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俗”的原始含义是“风俗”,即某一...  相似文献   

6.
俳谐文学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在两宋期间形成一股创作浪潮,这与宋代民间文化的崛起紧密相关,以杂剧为代表的宋代民间谐趣文化深刻影响了文人的创作理念,使之对诙谐俗趣的认可从生活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然而,顺应文化潮流的文人内心却充满着强烈的自我警醒。面对可能耽溺于世俗文化的深层焦虑,使他们总在有意无意地表达着对俗文化的抗拒。趋近却又抗拒的矛盾心态促使他们创造性地改换俳谐文学的品貌,在诙谐作品内部开拓正统品格的空间,化解雅俗价值观的矛盾,这其实延续了中国士人通过个性化的自我表白来构筑文化空间的传统,也在某种程度上修正了俳谐艺术的民间特性。  相似文献   

7.
雅与俗是一个分合消长的流变过程.词体文学从中、晚唐发展到北宋蔚为大观,至柳永与苏轼,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趋向--雅与俗的对峙.这种对峙,有着各自不同的源流传承,浸染着宋代文人雅俗两极的文化个性,在词坛审美取向变革的背景作用下,显得尤为鲜明突出.它不仅完成了与东坡言志耆卿言情的构体开派,而且成为北宋词雅俗嬗变的关捩.  相似文献   

8.
雅与俗是各民族文化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它是由各民族的价值观念所决定的,并在其社会文化中占据不同的地位。雅文化是由其社会精英主创的,并在其社会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文化;俗文化是一般民众根据自身的文化需求所创造的,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朴素粗俗的文化。文化的雅与俗虽是人们对其文化进行价值判定的结果,但在文化整体中两者却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的雅俗分析和鉴赏时,也应看到各自的属性、作用,以便达到文化的雅俗共赏。本文结合藏族传统文化中五明文化之工巧明的定义和分类,浅析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种种雅俗关系,为藏族文化的鉴赏和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俗文学发展到明代吸引了更多的丈人参与创作.接受精英教育的文人创作必然有雅化的倾向,而创作通俗文学又迫使其靠近大众审美需求.前人谈俗与雅主要从故事内容及语言风格两方面讨论.文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文人如何实现自我的表达,如何在创作中掺入民间信仰的因素,以及俗与雅之间的矛盾体现.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诗人主张以俗为雅。主要表现是题材上以俗事俗物入诗,语言上运用俗语方言。以俗为雅的常用手段有二:一为雅俗相伴,化雅为俗;一为运用典故提升、转化俗。宋诗以俗为雅,既与诗人多具创新理念有关,也有禅宗等方面的影响。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题材,使诗歌更贴近人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从明代中期开始,社会审美文化一反传统,发生了“从雅到俗”的巨大变化,这是从感性上预示了中国社会从中古走向近代的历史转折。文章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以文学方面的文体流转、文人自觉、民歌地位等为主要论据,对明代“从雅到俗”的审美文化潮流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中国味,但其中国味的内涵却迥然不同。赵作品以传统文化中的俗文化为主导,以民俗文化和地理文化为辅,从而形成多元整合的以“俗”为主的入俗美。而汪作品以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为主,以民俗文化、地理文化和外国文化为辅,从而融合为以“雅”为主的素朴美。  相似文献   

13.
“雅”文化与“俗”文化是组成我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雅俗的观念一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艺术的繁荣而进行着转变。雅俗观通过具体艺术元素的表现同样也体现在设计创作之中。正确地看待雅与俗在设计创作中的体现,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雅”文化与“俗”文化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在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追求“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词作家,其咏梅词一方面呈现出宋代梅文化的民俗状况和文人的嗜雅风尚;另一方面又突破了传统咏梅词的窠臼,使咏梅成为表现女性情怀与抒发今昔身世之感、乡关家国之思的新题材.她的咏梅词作丰富并拓展了宋代梅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梳理宋代词学批评中“雅与俗”问题可以看出 ,所谓“雅”实质上是士大夫文人社会思想意识的反映 ,是他们价值观念的体现。南渡前主要体现为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识 ,是思想意识层面上对日益兴盛的市民文化的对抗。南渡后还进一步涉及到词的功用问题。而艺术风格层面上的“雅俗”问题则一直贯穿两宋词学批评  相似文献   

16.
宋人雅俗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宋人对理想人格的选择 ,导致了对雅的追求 ,对俗的摒弃 ;宋人对中和之美的再释 ,导致了对雅的追求 ,对俗的批评 ;宋人强烈的民族意识 ,导致了对雅的推崇 ,对俗的鄙视 ;宋人伦理型文化观念与消费型文化观念的互渗 ,导致了对雅的崇尚 ,对俗的贬黜 ;宋人在宋学影响下对理学的大力张扬 ,影响了词论和创作的尚雅弃俗 ;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 ,也推动了崇雅黜俗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幽默,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辛弃疾词的幽默,既是对词这种特殊诗体创作艺术的另类展示,也是其独特的士人处世态度的表现。幽默,是辛弃疾悲情人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是辛弃疾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对历代文人"玩世"精神传统的发展;幽默离不开宋代"以俗为雅"审美世风的濡染;是辛弃疾的"智慧之一刀"。  相似文献   

18.
雅俗作为一对特定的范畴,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诸如在伦理学、文学、音乐、绘画艺术等方面均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可以说,雅与俗已经构成了中国古人评判事物某些方面的准则。在古人看来,失去了雅,就等于失去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相反,俗则是人们在低水平的起点上来回徘徊,甚至是滑向深渊的视界点。处于这样一个基准,中国的文人始终以求雅作为追求理想的标识,以黜俗作为奋励的动力,并孜孜以进,期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现就雅俗在宋代词论中的表现作一简略鉴照。一、雅俗调论存在形式探微先秦时期,孔夫子以操雅言为荣,当时的音乐以…  相似文献   

19.
词人兼词学理论家张炎总结了整个宋代词乐与词的创作理论 ,他的词学思想与词的演唱理论 ,具有南宋末期词坛复“雅”避俗的时代倾向 ,反映了南宋末期士大夫审美观念。他以词学思想与词的演唱理论为基础 ,构建了自己独到的戏剧观念 :戏剧要有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与“戏谏”态度 ;演员要有特殊的容颜与天分 ;戏剧演员表演应该“识拍、道字、正声、清韵、不狂” ,才能达到表演的最佳境界。这又反映了文人学士审美趣味从雅到俗的转变趋势。因此 ,张炎的戏剧观念在宋元之际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建筑尚"正德、利用、厚生",而宋人感文以开园,为情而造景,开文人构园之风.相比前代,宋代文人园规模趋小,匠心日精,哲思见厚,意趣超卓,却又未有定式.文人躬自营造,悠然其间,林泉啸傲,隐逸养素.探其内核,则以藏雅与守拙为关捩.藏雅者,不在"显",不离"藏",园林建筑静秀而不违礼,精巧且不逾制;雅根于儒思,蕴意于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