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跨越”设想是马克思晚年取得的一个科学成果。从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形成、内容和意义看 ,它有三个主要特征 ,即严谨的求实性、强烈的针对性和深刻的启迪性。掌握这些特征 ,对深化马克思“跨越”设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关系 ,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因和自己体系的矛盾没解决被他抛弃了。而“跨越”却实际上发生了,造成了以“经典”理论指导“跨越”实践的错位。新社会主义理论天然符合“跨越”设想,至邓小平理论达到成熟形态。江泽民关于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跨越”设想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3.
赵家祥 《河北学刊》2003,23(4):189-19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设想展开过热烈的讨论 ,在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思想的同时 ,也在不少方面误解或误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笔者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否提出了在落后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思想、马克思在“跨越”问题上早年思想和晚年思想是否相互矛盾、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否在“跨越”思想上相互对立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否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证实等四个方面的冷静反思 ,得出了与不少学者不同的结论 ,意在澄清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跨越”思想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19世纪 70年代末 ,马克思提出了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设想。一个世纪以后 ,邓小平在新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和超越了马克思晚年的设想 ,也超越了列宁、毛泽东艰辛探索的思路 ,终于解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世纪性难题。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又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大大深化和发展了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 ,实现了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成功接力。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理论是东方社会主义理论与西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称 ,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方案至今未变成现实。 2 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 ,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发展起来的。中国在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相似文献   

6.
西方“马克思学”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立”的预设前提出发将马克思恩格斯在俄国公社问题研究上的差异扩展为对立,主要围绕着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上恩格斯的“单线论”和马克思的“多线论”的对立,在俄国社会发展前景上恩格斯的“悲观”与马克思的“乐观”的对立,恩格斯扩展“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应用范围背离了马克思等三个方面.持这种“对立论”观点存在三个认识误区,没有考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辩对象的不同,忽视了在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里两人已经达成统一的认识的事实,没有看到两人产生不同论述背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变化这一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俄国农村公社性质和定位的分析、对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和坚持社会主义革命的立场等重要问题上都有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时指出,由于俄国村社的公有性质,以及它是和西欧资本主义同时并存的东西,所以具有从原始公有制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而不必经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波折。这就是所谓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设想,为尚未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选择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开辟了新的方  相似文献   

8.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不是马克思的首创;跨越设想是马克思尚未成熟的理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不可跨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俄国未来发展道路问题上并没有真正为俄国革命党人指明一个确切的方向和提供一个确切的答案;马克思给查苏里奇的复信及《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并没有真正解决长期以来萦绕在俄国革命党人心头的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我们不能把自己一厢情愿的东西强加于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曾就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提出著名的设想:俄国社会可以凭借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近年来,这个设想被人们当作落后的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根据,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一理论,似乎并未一致。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自身的思想;马克思这一理论与民粹主义的关系;马克思这一理论与恩格斯的看法等不同的视角,对这一理论进行一次全面地审视。  相似文献   

10.
李萃英  王立忠 《齐鲁学刊》2000,3(5):106-109
“跨越”型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马克思的一个 设想,即“跨越”设想。因为重大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所以马克思只是开了个头即把它否定 了。列宁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实现了“跨越”型社会主义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完成了“跨越”型社会主义理论的上篇;邓小平重新探索“跨越”型社会主义的道路,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跨越”型社会主义的第二次飞跃并完成其理论的下篇。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的根据黄风炎我以为,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有充分的历史和现实根据的;决不象某些学者所断言的那样,是对民粹主义的“偶然借用”,或某种“主观情绪”的产物。这一设想的方法论意义,对于人类向未来社会形态的过...  相似文献   

12.
杨森  金锋 《甘肃社会科学》2004,19(2):185-188
马克思晚年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实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伟大实践,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作了艰辛的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邓小平在探索的实践中总结了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填补了马克思设想所留下的空白.分析研究邓小平理论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贡献,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更好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在这一过程中,恩格斯不仅以他独特的道路和方法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发、推动作用,而且还独立探索并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部分重要原理。但不能因此否认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中的主导地位,广松涉的“恩格斯主导说”错误地理解了这一关系。“恩格斯主导说”提醒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恩格斯。  相似文献   

14.
列宁“东方决战论”献疑刘文汇众所周知,尽管马克思晚年曾提出俄国有可能会直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是他和恩格斯始终坚信“由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西方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未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决战将必然爆发在西方。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  相似文献   

15.
东方社会问题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理论方法出发,19世纪50年代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考察,揭示了东方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扩张中,将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系,实现“资本主义化”。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和俄国社会农村公社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跨越论”设想,为处于资本主义殖民化的东方社会指出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化是“跨越论”的基础,“跨越论”又是东方社会资本主义殖民化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七一”讲话面对新时代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本文着重探讨了其中的三个理论创新点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三个代表思想不仅继承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深化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深化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中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理论;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创新。这个论断宏论首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深化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是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突破。这一理论的突破,必将为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更加坚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走入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行列中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行列中 ,邓小平必然面对一个如何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这样重大的问题。揭示邓小平与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毛泽东在思想理论上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关系 ,对于深化和拓宽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是发达的社会主义,而非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是颇为流行的误解。基于这种误解,认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并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它是否合理与值得坚持也值得怀疑。这些同志只看到一种设想,忽视另一种设想。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学习导师的著作,特别学习导师的从实际出发的榜样,则可有极大的启发。 列宁曾讲过,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进行描绘时,并没有“经院式”的“臆造和虚构种种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有着两大思路。一是大家所熟悉的、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有过大量论述的“西方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和中期,他们思索未来的社会主义将在哪里突破时,始终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北美那些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发展,他们甚至点出了英、美、法、德四国首先和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69页)。其…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受到我国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一些国外学者也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但是,有些记者往往采取“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态度,专注于理论的“当代意义”,缺乏对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整体把握,因此,一些结论和观点显得较为单薄和牵强。只有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找到启迪,才能为揭开苏东剧变之谜寻找一些线索。一、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既包括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也包括恩格斯晚年对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