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研究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结论。丁家依靠占有文化资本而发家,还利用象征资本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维护和改变场域中的力量格局的斗争构建了《科尔沁旗草原》的情节冲突。科尔沁旗草原场域形成了作品人物特有的惯习。  相似文献   

2.
萨满教文化因素与东北作家群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中,有很多作品都提到或描绘了“跳大神”现象或情节,如肖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大江》等。尤其是端木蕻良的两部长篇小说,以酣畅的笔墨和较大篇幅对“跳大神”的场面与过程作了精彩的铺排与描述,成  相似文献   

3.
在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复活》历来最为我们所看重,至今仍被国内编撰的多数外国文学史教材选作重点分析作品。然而《复活》却未必然就是最能体现作家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作品。由于种种的原因,《复活》倒是作家的长篇小说中留下遗憾最多的一部。  相似文献   

4.
《复活》是俄罗斯19世纪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其晚年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运用“互文性”理论对《复活》(文本)和西方神话故事及《圣经》中伊甸园故事(前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涅赫柳多夫的探索过程体现出托尔斯泰晚年探索人类命运的心理轨迹,是他晚年思想变化后思想的艺术的总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小说与神话故事的相互指涉、互文,作家创作的意图由此得到凸现。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代表作,不仅是他几十年间对俄国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对俄国人民命运的思虑的总结,而且也是他长期艺术实践经验的结晶。作家在这部作品中所企图表现的思想是矛盾的,不能不有损于它的艺术价值。但是他那“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和卓越的艺术才华也毫无疑问地加强了《复活》的社会批判力量,使这部小说进入了世界文学名著之林。  相似文献   

6.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艺术创造,在俄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的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不倦地探索改良社会的方案.托尔斯泰的方案,就其实质而言,是乌托邦主义的,在其代表作之一的《复活》中有着较为系统的体现,而这又集中地体现在“复活”思想上.可是,过去在论及《复活》中的“复活”时,几乎都一致认为:聂赫留道夫的“复活”,主要表现在他道德的自  相似文献   

7.
端木蕻良,1912年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1928年起开始文学创作,1932年参加“左联”,积极投身革命文艺活动,1933年完成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被誉为“第一次赋予内蒙古草原以灵魂与生命”,此后,又发表《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浑河的...  相似文献   

8.
端木蕻良小说的文体建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弓 《河北学刊》2001,21(1):15-20
本文从叙事结构、意象、语言三个方面论述了端木蕻良小说的文体建树。《科尔沁旗草原》具有恢弘的史诗性结构;在诸多小说的结构上,显示出一种多层面的复调性;还有写实与写意的参差交错,善于营造一种抒情境界。意象在端木蕻良小说中承载着重要的叙事功能,用于预叙、补叙,也用作“文眼”,起到一种伏脉作用。叙事语言将不同来源、不同色调的语汇与话语方式熔于一炉,富于多样性与变化性,清新自然,韵味淳美。  相似文献   

9.
殷光熹 《云梦学刊》2003,24(1):10-12
《天问》的艺术特色,大约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握,即诗体上的独创性、心态上的开放性、内容上的神秘性、文风上的犀利性及结构上的独特性。了解了这五点,对我们正确认识《天问》的实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托尔斯泰在其晚年的宗教文论中提出生命的本质在于精神,生命的价值在于体现上帝之爱的基督教伦理思想,这一思想通过长篇小说《复活》中关于地上、自我和上帝三个层级的审判所构成的潜文本得到体现。托尔斯泰不同于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他着重从伦理角度寻找改造世界的途径,作品表达的救世思想,就是爱他人,从而尊重、保护和提升人性。它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价值,至今仍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眼光投向同一目标狄更斯的长篇小说《荒凉山庄》成书于1853年,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写成于1899年。前者产生于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后者则产生于沙皇专制下的俄国。尽管两位作者国籍不同,所处时代各异,然而,他们各自的这部巨著,都把眼光投向同一目标——揭露批判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荒谬。  相似文献   

12.
陆机的《拟古诗》是对汉末《古诗十九首》的模拟之作,与古诗相比,《拟古诗》除了在主题方面有所超越外,艺术表现上如修辞、炼字、感物等方面亦有创新之处。从内容到形式,《拟古诗》都表现出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晚年代表作《复活》是他世界观巨变的结晶,淌溢着对"仁政德治"社会的企盼。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纯洁—沉沦—犯罪—复活的心路历程,诠释了中国先秦儒家内省、克己、力行等修身成人思想,对世人理想、目标的追求有一种警示作用,对实现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乐记》的理论展开,与古琴艺术不无相关。《乐记》中表现的古琴艺术与《周易》"天地四时、清明广大"的超越境界存在内在关联。从"道"的层面上来讲,秦汉以后中国古代一切古琴艺术的论述与专门性著作,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超出《乐记》的视域,它们至多只是在古琴的表演技巧上有进一步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与荷马的《奥德塞》的互相交错和衬托的互文性关系,鲜明地表现在前者对后者的依赖和影响,又体现在后者对前者的孕育和滋养。在结构上,莫里森利用了《奥德塞》的"回家"模式,并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女性主义观念,使《宠儿》的女主人公塞丝跻身于古希腊史诗中的英雄之列;两者在情节上的相似,则表现出在道德伦理内在价值尺度上所形成的一种暗合,凸显出精妙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着力描写了两个人物:出身贵族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来自下层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他们是对立阶级里的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而且是冤家。可是在作家的捏合下,他们最终“和解”了。“和解”的基础,就是托尔斯泰主义。作家在描写这两个人物时,采取了对比的手法。例如:玛丝洛娃身穿囚服,脸色惨白,由荷枪士兵押着从阴暗恶臭的监狱里出来,向法院走去。就在这同一时刻,造成她的不幸的聂赫留朵夫公爵却在豪华的卧室里刚刚醒来,身穿洁白的荷兰细麻布睡衣,躺在铺着羽绒得垫的弹簧床上,吸着纸烟,想着他和柯察金公…  相似文献   

17.
《桐颂》是上博楚简中数篇楚辞体作品之一,是与屈原《橘颂》在性质、旨趣、体裁、结构、艺术表现甚至文字篇幅等方面都颇为一致或大略相同的咏物诗。其作者,当是类于屈原、任职官府的楚国士大夫;其内容,犹同《橘颂》,赋桐成颂以颂扬热爱家国、心志专一、坚贞刚毅、特异独立、端正梗直、不从流俗、抱负远大、志节高尚的品格精神;其表现,则如同《橘颂》的"赋而比之也",咏物抒情,托物言志;其产生时代,也大致是屈原生活时代的战国中晚期。比较而言,《桐颂》与《橘颂》有着形式的朴雅之别、境界的低高之分等差异。《桐颂》及上博楚简中其他楚辞体作品的面世,使得人们对楚辞的兴盛、先秦文学的演变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国对托尔斯泰著作的理解主要基于俄国和欧美文化立场的阐释。而这些阐释的不足就在于对托尔斯泰一生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对托尔斯泰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思想的认同和共识缺乏重视。而这恰恰正构成托尔斯泰一生精神探索和创作的重要特征。关首《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动因、主题和书名含义.过去多从社会宏观的外在动因进行说明,缺乏对托尔斯泰的“具体历史性”思考,没有顾及托尔斯泰长期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在他否弃了西方的进步观念之后,试图在俄国民族文化传统(和平)中寻求一种可以对抗滚滚而来的西方文明(战争)的力量。这就是《战争与和平》这一书名具有的深刻内涵。而从托尔斯泰东方走向传统文明的视角,就会清楚地看出《安娜·卡列尼娜》整篇小说的拱形结构的意义。两组几乎表面无关的情节线索,形成东西方两种文明中人的不同境遇和命运的排列的鲜明对照,把两位同样可爱的主人公(安娜和列文)引向不同的结局。对小说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解读,不再是从安娜不能容于原来的上流社会等这些“来自人们”的“惩罚”,寻找安娜毁灭的原因。安娜的惩罚来自上帝,这上帝就是托尔斯泰心目中一种类似天道的冥冥之中永存的法规。关于《复活》书名的辨析和超越的路径,也可以从中国文化思想加以诠释。在以基督教的关键词“复活”命名的故事中,缺乏的恰恰是基督教文化的情节内涵:讲述的不是基督教式的通过罪与罚的炼狱、蒙受神恩救赎而复活,而是像中国人那样的良心发现和弃恶从善。基督教的复活变成了中国人的“复性”,也就是孟子的所谓“求放心”。这不是一种靠神恩和救赎的复活之路,而是中国人所走的自力提升、“内在超越”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罗欣 《社会科学家》2012,(8):118-121,130
复活故事在《列异传》、《博物志》、《甄异传》等魏晋小说中频频出现,尤其是《搜神记》中的复活故事更是达十九个之多。魏晋复活故事,一方面多取材于前代史书及史官的私人撰述,另一方面又被后代正史所取材。复活故事的流传与魏晋时期战乱频仍、瘟疫蔓延、政局动荡、道教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游心娱目"的叙事功能,魏晋复活故事往往采用虚实掺半的叙事方式在多重时空中展开。魏晋复活小说的叙事特点体现出由强调实录的传统目录学意义上的小说向重视想象与虚构的散文体叙事小说过渡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平话》叙述三国故事大体遵循三条原则,即历史原则、报应原则、道德原则。《平话》在《资治通鉴》编年体之外创造了艺术的叙事文本,确定了迥异于正史的叙事视角,把历史本真的复合结构改变为刘备蜀汉发展的单线结构。《平话》对刘备蜀汉同情与赞颂的叙事中积淀了魏晋以来不同时代复杂的社会心理。《平话》的艺术图景中凸现的主要是蜀汉方面不多的几个人物,经常占据叙事焦点、最为活跃、塑造得最有生气的人物是张飞。《平话》的叙事原则与叙事视角,表现了市民接受群的审美风尚与道德观念、价值判断,表现出民间艺术来源于史著、但又别异于史著的艺术趣味与评价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