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当代美国外交中 ,以“人权”为武器实现既定的外交目标是美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美国“人权外交”的由来、美国对华推行“人权外交”的事实入手 ,着重探究其深层次的文化动因 ,对全面认识美国推行“人权外交”的原因以及对我国政府思考制定长期的战略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是霸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护人权”是近年来美国推行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肆意践踏干涉别国内政的主要手段。从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演变、理论依据和推行人权外交的种种手段等方面 ,分析了美国实施人权外交的实质是在世界上强行推行美国的价值观、人权观和社会制度 ,是美国企图控制全球的战略需要 ,是十足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人权外交"有其独特的外交思想传统,即美国例外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人权外交"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工具,其实质是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4.
评美国人权外交中的国家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美国人权外交中的国家利益朱玉彪在当代国际舞台上,许多国家都把人权外交作为对外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美国,人权外交正以越来越正式的形式提到外交政策的议事日程,从而在世界上引起不同反响。美国人权外交的推行是有差别、有原则的,究其原因无不与其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深入剖析美国"人权外交"的实施手段,有利于我们以新的视角认清它的虚伪性,从而自觉抵制它所掩盖的政治图谋.本文剖析了美国"人权外交"的八种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6.
从地缘战略理论看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缘战略理论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美国制定政治、经济、外交等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指导思想。美国为了达到称霸全球的目的,其对华政策,政治上,推行其“民主”政策,利用“人权”外交,策动中国内乱;经济上,又拉又打,牵制中国经济发展;台湾问题上,推行“双轨政策”,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复杂化,阻滞两岸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7.
“人权外交”已成为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的形成有一定的过程,从其表现形式和特点来看,它具有很大的虚伪性。促进和保护人权及基本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而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才能促进人权领域的正常合作,我们坚决反对把人权作为推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美国对外援助 ,学者在论述时 ,往往侧重于得出结论性的评价 ,如把美国的对外援助与人权外交结合起来 ,认为美国对外援助尤其是经济援助是推行人权外交的工具 ,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美国提出对外经济援助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的经济、政治利益 ,它与人权外交的关系不大。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提出 ,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突破 ,自此美国人的视野更加开阔 ,对外援助政策是实现美国世界霸权的工具 ,无论何时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都是为了维护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繁荣 ,国内政策的制定一直是美国政府的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霸权心态源于清教文化中的使命观与"救世主心态",并由此演绎出诸如"负有传播先进文明、教化落后民族义务"的思维模式.基于美国特质文化的霸权心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同意识形态斗争和冷战思维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权外交理论.美国人权外交绝非出于利他性目的的,而是同其认知界定的国家利益(主权利益与强权利益)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权目标服务于国家利益.在霸权心态驱使下的人权外交实践实际上成了人权异化于其本质内涵的载体.美国人权外交的非策略性决定了人权异化的持续性.冷战后的国际现实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霸权欲望,在可预见的将来,割裂人权概念的完整性与历史性、人权高于主权和人权双重标准等人权异化现象仍会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人权外交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是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的。威尔逊的理想主义纲领促成了人权外交的兴起,二战期间和战争结束以后,历届美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为美国对外政策注入了人权因素,进行了人权外交的实践,到卡特时期,美国人权外交则达到了顶峰,而里根和布什任内的对外政策又意味着人权外交的继续。以上各个时期人权外交的历史背景、表现形式及国际影响尽管是有差别的,但在其本质上却是日益呈现出以下四大特色:重视意识形态的外交工具;重整美国国力的重要手段;与苏联争霸的一种新策略;干涉别国事务的主要借口。  相似文献   

11.
“迷狂说”并非柏拉图提出的诗学学说,而是他仅借用的一个古老的宗教术语来谴责某些“非理性”诗歌创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它更不是柏拉图用来弘扬非理性精神的理论支柱。柏拉图的诗思与其哲学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以“理性生存论”为基础,提倡理性调配法规、神性教化人性,强调德性抑制情性、诗性造化德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是属于他的早期著作,但其中却表现了马克思创立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奠基性的观点。观点的核心就是通过消除异化劳动以消除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制度,从而走向实现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者的自由解放境界的共产主义。这个"历史之谜"的解答是马克思对当时现实关系和思想历史深入研究的结果,为后来全面深入的理论建树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早期积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美学思想方面,极具首创性和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13.
古代典籍中的“正始之音”或为玄学概念,或为音乐概念,或为文学概念。作为玄学概念的“正始之音”,指魏晋清谈风尚;作为音乐概念的“正始之音”,指具有中和之美的纯正音乐;作为文学概念的“正始之音”,指作品寓意深邃,内容纯正,风格古雅,音节谐美。“正始之音”作为典故用时又常指一种优良传统。因此,将“正始之音”作为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的代称并非不可,但易引起混乱,须加以明确界定及必要说明。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把诗歌从经学中解放出来 ,使之成为抒发人的性情的文学 ,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具有时代特征。它给近于窒息的汉代文坛吹进了新鲜的空气 ,给“质木无文”的文人五言诗输入新的血液 ,为建安文学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5.
趋向动词“起来”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南朝宋开始,经过唐宋元明清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动词或形容词时体的重要标记。“起来”语法化的过程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起来”与其它语言单位的组合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小词"与"词小"不属同一范畴。"小词"属形式美学范畴,"词小"属道德美学范畴。"小词"依词体短小而生出,注重的是形式,成为词体文学的专有名词,极少含有贬意;"词小"由词的内容而论,注重的是伦理道德,是时人对词体文学蔑视的表现。二者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传统文化之间深受影响又立意疏离的关系,使他有可能形成一种属于他个人的独特视界。尽管儒道赋予了士阶层安身立命的价值意义,但它自身依赖政治权力而“不得其路”的内在困结也给士阶层的道路实践带来了同样难以消解的问题。“道”无法得到现实保障的脆弱结构意味着士人在“行道”实践中,坚持“道”的理想就意味着“殉道”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鉴了二语习得专家VivianCook提出的"多重语言能力"理论,并比较该理论与"中介语"理论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差异,提出了该理论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民工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现象剖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始发于2003年福建沿海城镇的"民工荒"现象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中国农村有近2亿的富余劳动力,并且每年新增劳动力500万,形成庞大的农村人口及农村刺余劳动力压力.显然,"民工荒"是一种假象,它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的结果,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既有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的因素,也有制度不健全造成农民工权益缺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汉民族文字,即汉字,这一称谓毋庸置疑。但是,汉字在其初造的时候,是不是就叫“文”、“字”?抑或是其他称谓?试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论证汉字的最早称谓应是“书”、“契”,而“文”、“字”是后来的假借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