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萍 《金陵瞭望》2006,(2):46-46
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腊尽春来.人们杀猪宰羊祭祀老天与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又唱又跳。到了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此俗流传下来,逐渐形成春节。《尔雅》一书中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同曰年”。  相似文献   

2.
春节的由来     
李昶奕 《源流》2023,(11):30-31
<正>我们学校的课堂多姿多彩,比如有一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春节的精彩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种伤人的恶兽叫“年”,它每年春节都会来到村子里为非作歹,人们叫苦连天。后来一位仙人告诉人们,“年”怕光、红色与响声,只有这三样东西才能击退“年”。于是人们就用火烤竹子,使竹子发出声响与火光,这就是最早的鞭炮;再在门、窗上贴上红色的春联和窗花,以驱赶“年”。  相似文献   

3.
赵杰昌  周刚 《社区》2011,(3):9-9
就像央视春晚的“备战”一样,社区居委会对每年的春节如何过都有各自的打算。有些居委会在几个月前就早早开始准备了。一般来讲,春节是中国人要“在家度过”的节日,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离家最近,对社区的需求也最多。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春节     
葛亚夫 《社区》2014,(5):15-15
春节是个家人团圆、亲友团聚的日子。鲁迅的春节不例外,却也独具特点。早年,鲁迅对春节并无兴趣,“舍间是向不过年的,无论新旧”。20岁除夕,他在《祭书神文》中写道,“绝交阿堵兮尚剩残书”,“宁招书癖兮来诗囚”,“向笔海而啸傲兮,倚文冢以淹留”。春节,说白了,就是吃喝玩乐,鲁迅自然“不齿”。  相似文献   

5.
“如今,城市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忽略、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商家对洋节的炒作让人们对传统的年俗文化越来越消褪,中国应当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春节将至,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对于春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士的关注,老南京春节间又是如何一副景象呢7.本期我们特邀许亚洲先生为我们准备了从。小年”到。年初五”之间老南京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图。  相似文献   

6.
《百姓生活》2013,(2):53-55
一年一度,春节又至,千家万户除旧迎新喜团圆。而春节最让人期盼的莫过于阖家团圆的除夕年夜饭了。年夜饭又称团年饭,是人们极为重视、珍惜的家庭宴会。年夜饭不仅要讲究美味营养,菜名上还要讲究吉祥喜庆,以图个好彩头。本期“家庭餐桌”栏目特别推荐8道名称吉祥喜庆的美味菜肴,供读者朋友们准备年夜饭时参考选用。  相似文献   

7.
蛤蟆阵     
温史 《山西老年》2011,(8):22-22
夏天的傍晚,当成群的蛤蟆聚集在沁河岸边“呱呱”乱叫的时候,人们还免不了有点讨厌它们。可是,就是这些喧闹不休的小东西,在沁源军民围困日寇的战斗中却成了一支“特种兵”。  相似文献   

8.
衣食住行     
1.不知是 人们受了春节 晚会主持人的感染,还是主持人受到大众的左右,反正春节前后,中式小棉袄热销京城。王府井工艺美术服务部二层,开阔了金街最大的中式服装专卖区。也许是为了和传统的中式服装有个区别,他们给这类民族服饰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华服”。闻名世界的华服专家杨成贵的“精品小棉袄”高达3800元一件,大众化的三、四百元一件,着实吸引了不少对中式服装情有独钟的人。百货大楼一个月光“小棉袄”就卖了七、八十万元。就连三里屯、秀水街去冬今春都各自涌现出了几个专卖“小棉袄”的摊。 2.穿小棉袄是怀旧,时…  相似文献   

9.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7,(12):51-52
秋高气爽时节,人们纷纷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外出度假或旅游,致使“假日经济”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这与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文化消费的传统有关。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公休时间增多,除原有节假日外,又增设春节、劳动节、国庆节三大“黄金周”,加上每周的双休日,现在我国全年法定节假日约有一百一十四天。  相似文献   

10.
在远古时代,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边游玩,不幸落入海中淹死了。女娃死后,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相似文献   

11.
张宗 《金陵瞭望》2006,(5):23-24
地方“两会”是每年春节前后媒体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与往年不同,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的第一年,除了谋划2006年工作外,代表委员们还要审议“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许多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不断涌现,充分展现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新气象。不过,随着各地“两会”的陆续结束和3月的到来,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更为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2.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相对于以前春节来临时的热切期盼,如今,人们似乎对它热情减淡。当今社会中普遍认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并不能简单地解释年味变淡的原因,春节的联络功能减淡、娱乐方式多元化、以及仪式功能的丧失是春节年味变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许多传统习俗可谓根深蒂固,一些海外华人、华侨,虽远离祖国,但每逢春节到来,仍以各种方式共庆佳节。 美国的华人:过春节别有一番情趣,年初一,美国朋友只要与熟悉的美籍华人或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春节愉快”!同时赠送贺年卡,祝贺春节,人们上街跳龙舞和燃鞭炮,入夜,天空闪耀着焰火发出阵阵绚丽光彩,街头不时出现庆祝春节的队伍,有狮子舞、龙舞等热闹异常。  相似文献   

14.
编辑人语     
三月,北京,每年都是全中国人最关注的地方。今年更是如此。在中共“十五大”为中国的未来指明方向之後召开的“两会”,便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陆续抵京的代表们,即将讨论的毫无疑问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他们在春花绽放的季节来到首都,希望著,有一个硕果曼须的秋天。我们祝愿大会圆满成功。在今年寸时寸金的春节电视节目期间,人们不止一次看到了同一则新闻:在维也纳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震动了音乐之都,也震动了欧洲。而将这东方天籁播洒欧洲之人,就是本期封面人物——昊泽洲。本刊专题是一桩轰动一时的官司…  相似文献   

15.
浅谈木版门神画的发展轨迹李新华说起木版门神画,就会使人想起一年一度的春节。每逢新春佳节,我国民众总是沿袭传统张贴门神画。传说“门神”是专门护宝守院的神,把威武雄健、怒目圆睁的“门神”贴在大门上,那些妖魔鬼怪就会全吓跑了,人们就可以欢欢喜喜地过年了。门...  相似文献   

16.
红包的变异     
红包的由来相当有趣,传说,在很久以前,一只叫“年”的怪物,在春节时跑来吃人,经过几年后,人们终于知道如果在春节时把一些红色的东西贴在门上,并放炮竹,就能把“年”吓跑。但老一辈的人仍不放心,于是把一些钱装到一个红色的纸包里,并派给小孩子,希望他们能平平安安地过好这个春节。  相似文献   

17.
百科瞭望     
我国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家庭,人们的春节习俗除以汉族为主的一些传统习俗外,各族还有许多不尽相同的习俗。白族春节是白族人民最重视的节日。为了过好春节,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长辈回家看儿孙,儿孙回家拜长辈。初一,鸡未鸣,人们就开门放鞭炮、挑新水,往家畜头上贴红纸。这天,除未婚女孩外,人们都不拜年不串门,并禁用刀、剪、斧等铁器。早饭一律吃素。初二至初五,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新年快乐。东乡族节日期间,要开展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当尕达至拿杜。“当尕达至拿杜”,即“打土仗”。村与村约好,男女老少齐上阵,…  相似文献   

18.
“海”边的文人风景何志云文人下“海”早已成为国内热门话题。但是,据刚刚结束的中国作家协会工作会议上的统计,真正“下海”的作家不及中国作协会员的千分之二,绝大多数作家仍然在一种徨而又执著的心态里笔耕。但无论如何,饱尝酸甜苦辣的文人们在市场经济面前,胸中...  相似文献   

19.
“土特产”作为农产品的准品牌、泛品牌,曾是人们十分青睐的首选货,但随着农产品数量的扩张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许多农产品只是经过简单的包装,即冠以“土特产”之名上市兜售,只要能与“土’’字沾点儿边的各种“产”,都可以将“土特产”之名尽数“拿来”,全然不顾品质的优劣和数量的多寡。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10,(1):6-9
春节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在正月给孩子发压岁钱也是惯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压岁钱的数额也越来越大,有些孩子压岁钱可达几千元,为此,不少同学都会暂时成为小“富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