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最高宗旨.要恢复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有助于确立人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体现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能够使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得以合乎逻辑地展开,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性动因,同时也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齐贵云 《兰州学刊》2007,(9):37-39,69
康德以善良意志为其道德哲学的逻辑起点,以自由意志为最终依据,超越经验的局限,建立起以内心信念和道德律令为原则的道德王国即日的王国.文章通过对康德目的王国的建构进行逻辑的梳理,试图阐明:人是理性的存在,具有内在的、无与伦比的尊严和价值,理性人必须遵守道德法则.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是围绕自己的主题,从体现自身理论性质的逻辑起点出发,经一系列概念、范畴、思想、观点、论断等在内的逻辑中介,到形成若干具体理论成果的逻辑结论。通过这样的逻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完整的逻辑形式呈现出来,形成科学体系,成为引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梦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的异化批判逻辑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1):47-52
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的建构呈现出清晰的异化批判逻辑。马克思对异化的阐释既蕴含了马克思对人与幸福本质疏离的深刻批判,也蕴含有马克思对幸福社会图景的启蒙性建构。异化概念成为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起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命运及其幸福疏离是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现实基础,扬弃异化是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现实主旨。在异化批判逻辑中,马克思既为我们呈现了人的应然生存样态和幸福社会图景,也为人类真正实现普遍幸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逻辑起点是构建一定的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的基本标志。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逻辑起点不同于他的政治经济学或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也不同于他的学说的总逻辑起点。通过对马克思的类哲学、异化的积极扬弃、艺术生产的二重性等思想的分析可以认定,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逻辑起点应该是确证人的类本质的“类活动”,而不应是人的社会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7.
任何称得起体系的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的逻辑起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当然也有它的逻辑起点.一般说来,特定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该同时符合两个基本规定:第一,它是历史起点在理论上的本质反映.就是说,逻辑起点要与历史起点一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①.第二,它是整个理论体系得以形成的核心生长点.就是说,由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整个理论的大部甚至全部内容,就像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商品"一样.本文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理想人格范式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迁而变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经济社会,伦理与政治的双重建构决定了教育必须培养"君子儒"与其相适应,突出了教育"善"的一维;近现代中国为实现工业化,要求培养"技术人"来承担历史使命,展示了教育"智"的一维的合理性与优先性;21世纪,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教育必须走向新的超越,培养"智""善"融合的"和合人".  相似文献   

9.
在由现代性所主导的社会历史框架中,解放性政治构成了现代国家建构的逻辑起点.这使得现代国家建构活动自其诞生伊始,就处在以国家一自由为轴心的叙事模式之中.在这个叙事模式之下,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张力,成为现代国家建构活动的主导性逻辑--那就是在增强国家的基础性权力以推动人的解放和保障自由的同时,建构起公民权利的"坚硬外壳",以防止国家的专断性权力对自由的僭越.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君臣父子”的逻辑语言学分析,确立儒家宗法主义的逻辑起点:“子”之角色。①首先回答逻辑分析如何可能的问题,然后证明儒家宗法主义的逻辑起点。由于“子”这种角色是天命性的角色,因此带有道家自然主义的不可排拒性;儒家的把人当“子”看和道家的“把人当人看”从而构成儒、道两家的理论起点分野。  相似文献   

11.
杨杰 《阴山学刊》2004,17(5):11-17
以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构成为逻辑起点,审视审美教育在建构人的和谐意识体系过程中的互动性特征,其具体表现为:主动性与被动性的互动,包括主体与外界客体之间、主体与以自身为客体之间的互动;科学意识与伦理道德意识建构之间的互动;教育的无目的性与以自身为目的的目的性之间的互动等。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包括各种经济哲学体系,均有自己的逻辑起点或“假定”。从这个逻辑起点或“假定”出发,按照逻辑规则顺序,可以建构出一个自圆其说的形式体系。起点的选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现着选择者对有关问题的根本看法和立场,同时也从根本上表现着该体系与其它体系的区别。可以说,一个理论体系的品位和质量,首先是由其逻辑起点或“假定”选择的品位和质量决定的:错误的理论体系,往往起因于它的逻辑起点选择有错或不准确;正确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的首要要求,是其逻辑起点选择必须正确无误。一、不能把《资本论》逻辑起点搬用于邓小…  相似文献   

13.
多元智能:高职素质课程多维开发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文意 《学术论坛》2007,46(1):199-20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从理论上说明了教育对于人的潜能开发的根本性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为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逻辑的起点,为高等职业院校素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观念的支撑,并为高等职业院校素质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多维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借助辩证法确定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建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是很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恩格斯认为,建构唯物主义历史观,“只有借助干辩证法才有可能。””而借助辩证法建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首先就要确定它的逻辑起点。因为只有从正确的逻辑起点出发,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才能有序地展开,各个概念、范畴间的联系及其规律才能有序地表达出来。但是,关于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多年来哲学界是有不同意见的。下面,我们从方法论角度,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意见,以求把这个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下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自己的辩证法思想规…  相似文献   

15.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逻辑起点"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胶着点,"实践作为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的观点得到相当多的学者的认同.然而,这一起点的判断本身却缺少坚实的逻辑支撑.与"实践"相较,"关系"是一个更为恰当的美学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地方制度的多样化趋势、县级政府管理的特点及其创新的困境,使得上级政府的权力下放成为县级政府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而县级政府将其权力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归还给社会,以建构服务型政府的方式实现县级政府外部功能的最优化,则是县级政府管理创新的归宿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通过对本雅明早期的代表作品在现代性视阈下进行解读,发现并呈示出隐含在青年本雅明哲学思想中的逻辑线索--通过艺术获得真理的救赎.笔者在文中把本雅明写于1916年的"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视为其早期(乃至更晚些)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而其<德国悲苦剧的起源>以前的作品则是这一起点的内在逻辑的展开,即经过把隐含在"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中的思想萌芽由潜能逐渐发展为现实这一渐进的过程,本雅明实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真理观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拉克劳的霸权逻辑导向其解放的辩证法,因而拉克劳的霸权逻辑是其后马克思主义建构逻辑的起点。拉克劳的后马克思主义的霸权逻辑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中具有其谱系。拉克劳从精神分析理论中借用了虚空能指这个关键的术语,与其霸权逻辑一起,将其后马克思主义建构为虚空能指的政治学。拉克劳的霸权逻辑所导向的政治谋划是激进民主,而霸权逻辑和激进民主构成了拉克劳的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革命首要地是对研究方法的变革.《资本论》 是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探索的光辉典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起点追问、逻辑展开分析、逻辑中介考察全部矗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地基之上.马克思对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逻辑起点的"商品"的考察,蕴含着抽象法的完整展开过程,既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也是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中介环节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照光",是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关键一跃.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马克思贯彻了确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亦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与建构人与世界关系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掌握历史主动的主体性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人民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现实社会关系阐释人的本质,基于群众史观阐释人民主体立场,基于物质生产系统阐释人的发展路径,不断推进以人民为逻辑起点的本体论建构,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战略要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理论、人民主体理论和人的现实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