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以原整理者的释文为底本,将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上)》个别简文重新释读、断句,并做注解、白话译文,认为《殷高宗问于三寿(上)》是楚史官抄录的商代原始档案,是《道德经》的来源文献之一,记录了殷高宗与三寿之间就世事人情、君国子民之道展开的思想交流,《殷高宗问于三寿》为商代研究、儒家和道家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尤其为"彭祖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清华大学藏楚简《高宗》共27简,整理者题为《殷高宗问于三寿》。殷高宗即武丁,是历史上的名王,在位长达59年。《尚书·无逸》云:"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又云:"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事或怨。"三寿又称三老,《诗经·閟宫》云:"三寿作朋。"郑玄笺:"三寿,三卿也。"全文采用问答方式。讨论治国的方略,中心内容属儒家学派。  相似文献   

3.
曹峰 《江淮论坛》2022,(3):11-18+193
清华简《五纪》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它通过“五纪”等天道、“五德”等人道体现出来的“中”是最重要的概念。“中”体现为政治的最高原则与治理的最佳状态,其意涵包含但又超出了人伦意义上的忠信之义,不能仅视为儒家伦理,没有必要假借为“忠”。从地位上看,《五纪》的“中”居于统摄、主宰的位置。从内涵上看,“中”与中正、公平、无私、宽裕相应,具有绝对、神圣的特点。从行为上看,“中”就是所要实现的目标、最佳的行动方式。《五纪》的“中”有助于重新审视《逸周书》《论语》《管子》《中庸》《鹖冠子》等传世文献,以及清华简《保训》《殷高宗问于三寿》《心是谓中》、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郭店简《忠信之道》等出土文献。通过“中”可以将“忠”“信”“诚”“和”“一”等概念串联为一个概念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国语》为参照,将清华简《系年》首章部分简文重新释文、断句,并做注解和白话译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国人暴动"、"共和"问题,认为"国人暴动"的"国人"指的是居住于镐京的平民,但废黜、流放厉王的并非"国人",而是姬姓诸侯;所谓"共和"既非周公、召公共同行政,也非"共伯和干王政",而是邵公代行王政。  相似文献   

5.
清华简《书》类文献是战国时期楚地《书》文本汇编。《书》在先秦时期流传过程中呈现出多种文本组合形态。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与《尹至》《尹诰》等三篇的编联是"以类相合"的"类合型"组合形态;清华简《傅说之命》上、中、下三篇是"以人聚合"的"聚合型"组合形态;清华简《金縢》是"以事缀合"的"缀合型"组合形态,来源于三篇原始《书》类文献的重新缀合拼接。"以三为数"是以上三种文本组合形态的共同特征,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文本组合的惯用之数。从"类合""聚合"到"缀合"的文本组合方式揭示了先秦古文献编辑整理的演进过程和客观规律,即通过对文本的重新整合实现其内涵的融会贯通、主题的凝练深化和寓意的提炼升华,这是先秦"立言"与"立德"观念在文献编纂过程中的体现,也是编《书》以"昭法式"的《书》教实践。清华简《书》类文献的三种文本组合形态反映出楚地《书》的编选者具有明确的政教主旨意识,并对战国以降的文本编辑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宗调露二年(680年),武则天以谋逆罪逼高宗废太子李贤,高宗命宰相薜元超、裴炎和御史大夫高智周审理此案,想宽宥这个家国之寄的太子,但已无能为力,太子最终被废,事实上,唐高宗的皇位这时已经引起了大臣的担忧.开耀元年(681年),少府监裴匪舒造镜殿成,“上(高宗)与仁轨观之,仁轨惊趋下殿.上问其故,对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适视四壁有数天子,不详孰甚焉!上遽令剔去.”(《资治通鉴》卷202)从刘仁轨这番借题发挥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唐高宗当时的处境.人们往往根据高宗遗诏来证明高宗对武则天至死不渝的信任,这种看法大可怀疑.高宗病危之机,武则天  相似文献   

7.
《天问》中所见之殷先祖事迹张崇琛殷先公先王事迹,向因书厥有间,难得其详。《世本》、《史记》载其世系,然羌无事实;《山海经》、《竹书》偶语其事,亦不言其本末。惟《天问》问殷先公先王部分,言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世事较详,是为这方面所能见到的最具体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战国封建论者以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为据,说明商周的“臣”、“众”、 “驭”、“鬲”、“人鬲”、“五夫效父”是奴隶,论证西周春秋社会形态是奴隶社会。然而,经过认真的译注,切实的辨析,我觉得他们引用的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被他们曲解了,而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恰恰说明商周的“臣”、“众”、“驭”、 “鬲”、“人鬲”、“五夫效父”不是奴隶,反而证实西周春秋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 郭沫若的《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把《令鼎》定为成王时器。他在《释臣宰》和《驳〈实奄字说〉》中摘录了《令鼎》金文(释文)的一句话,证明“臣”是奴隶,现抄如下: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筮法》能够给数字卦问题的讨论提供可靠的资料和进一步深入的契机。数字卦不是卦象符号的起源,清华简《筮法》篇能够给这一论断提供十分有力的支持。清华简《筮法》揭示了筮法问题的复杂,不仅对成卦方法研究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而且对解卦方法的研究也要考虑其多样性。在总体上,清华简《筮法》占筮系统与《周易》占筮系统有着很大的理论差距,前者应该不属于三《易》系统而属于民间杂占一类。特别是就一种民间流行的占筮系统而言,清华简《筮法》与《左传》《国语》中《周易》解说22例所反映的官方易占系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清华简《赤鸠之集于汤之屋》个别简文重新释文、断句,并做简注及白话译文,认为:简文"赤■"应读为"赤鸠",而不应读作"赤鹄";《赤鸠》中的"小臣"是庖人,不是伊尹;《赤鸠》是楚史官抄录的商代原始档案,非"先秦小说"或"春秋时期文献";《赤鸠》展示了夏末时期夏商两国的社会景象,为更好的理解周代的"礼乐文明"提供了参照;《赤鸠》出自巫史口述,使用的是口语而非"雅言",故浅白易懂;《赤鸠》说明商汤成为"仁君"与伊尹的教导有关。  相似文献   

11.
据《清华简〈(旨阝)夜〉》记载,《蟋蟀》一诗系周公所作,但这种说法在先秦典籍中找不到任何证据。清华简成于战国中晚期,应为"战国之士私相缀续"之作,所以《蟋蟀》系周公所作之说可能是战国儒士运用的一种史事比附,其目的就是为了尊隆文、武、周公,以抵消来自其他学派非议圣贤、否定周制的巨大压力。战国时期楚地"诗教"文化发达,《(旨阝)夜》中的一些诗作则可看成是战国楚地儒士对于《诗》的一种拟作。  相似文献   

12.
上博简《交交鸣鹥》是一首战国中期的逸诗。文章重新对简文逐字隶定释读,并对缺字考订增补,以揭示其文本原意。从逸诗的形式、主题,楚地文化色彩,创作时代以及与清华简逸诗对比看,这首诗搭起了从《诗经》到楚辞的桥梁,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战国楚竹书(二)》释文补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德宽 《学术界》2003,(1):78-84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 (二 )》释文大部分可信 ,但仍存在误释、缺释之处 ,本文对其释文作了补正 ,指出其误释之处 ,对部分缺释之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有殷一世,当推武丁之时为盛。《诗·商颂·玄鸟》称颂武丁功烈:“武汤孙子,武丁靡不胜……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安阳殷墟出土十数万片甲骨多半是武丁时代遗物,以甲骨文材料刊校古文献,知古人所言武丁之文治武功不妄。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武丁本人为一有德明君,世称“高宗”,励精图治,为一代中兴之主;其次,武丁有几位贤佐辅弼,如甘盘(甲骨文中作师般)、傅说,皆社稷栋梁,家邦重干;再者,武丁内助之中,也不乏国器之才,如妇好、妇井,名声显赫,有功于殷。  相似文献   

15.
《文选类诂》是清代著名学者丁福保所著,是研究《文选》的重要工具书,其学术价值历来被人们所推崇.中华书局于1990年又出版此书,这实在是对文史研究非常有益的.近翻阅发现[冽]条下释文有误.其释文云:(杂诗左)案:《诗·四月》:“冬日烈烈”.《诗·蓼莪》:“南山烈烈”,《论语》:“迅雷烈风”,皆作烈.冽亦作烈.……又烈通作列.《史记·王莽传》“列风雷语弗迷”,《注》“与烈通.”案这里的《史记》显然是误,应当是《汉书》,《汉书·王莽  相似文献   

16.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三月,高宗弘历发现收入《四库全书》的明人李清所著《诸史同异录》内有记清世祖与明崇祯帝相同四事一条,使他大为恼火,指斥为妄逞臆说,任意比拟,下令将收入《四库全书》的李清所有著作(包括《诸史同异录》、《历代不知姓名录》、《南北史合注》、《南唐书合订》四种)“掣出销毀”。同时,严命对《四库全书》重新检察。结果,同年八月,发现了周亮工的《读画录》有“违碍”之处,下令照签撤改,但还没有把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就简帛文献中的某些简文提出新的释读意见,如安大简《关雎》简1"左右流之"的"流"可读为"摎",为捋取之义。清华简(七)《赵简子》简7"其所由豊可闻也"之"豊"视为"岂"的讹字更恰当,若读为"礼"于文意不连贯。清华简(七)《赵简子》简21"■其衣裳"的"■"的左下构件为"刀"(而非"人"),该字字形结构应分析为"从大,爻声,刀声","刀"为叠加声符。北大汉简(四)《妄稽》简21"身类縳素"的"縳"应读为"缚",训为束缚之义。  相似文献   

18.
乔治忠  崔岩 《文史哲》2006,(6):69-74
《全韵诗》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咏史的系列诗作,以106首诗占用全部诗韵,获取宏博周全的形式效果,其内容起自唐尧,直通本朝,评述历代君主事迹,反映了清高宗的历史政治观,体现了他意欲通过评论帝王政治和通论历史演变,为清朝后代统治者提供保守基业的经验与教训。《全韵诗》实际上是一部韵文的史籍,在清高宗进行的文化总结、思想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值得予以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岳纯之 《兰州学刊》2014,(4):61-65,115
《唐律释文》原为宋人此山贳冶子为学习《宋刑统》而编纂的《宋刑统释文》,后经元人王元亮重编而附入《唐律疏议》。《唐律释文》现有两种版本系统,一是至正本系,一是文化本系,文化本系更原始一些,应是沿袭了最早的泰定本《唐律释文》,至正本系则是文化本系所代表的泰定本的修正版。《唐律释文》错乱严重,文化本尤甚,但仍对学习、校勘《唐律疏议》《宋刑统》及解决某些学术问题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尚书》文本在形成与早期流传过程中虽然尚无自觉的文体意识,但它们在事实上启导了早期的文体分类观念.《尚书》中的训、诰、誓、命,最初为仪式或行为,后向文体名转变.《尚书》的篇题构成与文体分类,也要在此背景下理解.清华简《尹诰》对应亡佚的《咸有壹德》,其篇题当拟作"尹告",得自文中"挚告汤曰"一语.清华简《傅说之命》对应亡佚的《说命》,其中册命的内容合乎"命"之篇题.通过清华简的新材料,我们得以真正理解《尹告》《傅说之命》等篇题的由来,并可进一步证伪晚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