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艳君  刘莹 《理论界》2010,(7):158-159
汉语动词"是"的出现频率及其用法争议颇多。本文运用翻译学、现代句法学和语法学的基本原理,对汉语高频动词"是"在不同句子和语境中的词性与功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通过大量的例证解释了高频动词"是"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望"之本义是"远望、眺望",为及物动词,可带宾语.元代以前,处所词语前面的"望"基本上是动词,与处所词语构成动宾结构.元代以后处所词语前的"望"部分逐渐虚化,"望+处所词"逐渐由动宾结构变为"介宾结构",成为后面动词的状语.这种变化产生的条件是一、处所词语的出现;二、连谓结构"望+处所词+动词"的出现;三、语义重心指向后面的动词."望"与"往"的介词功能在元代以后重叠,到了现代汉语中"往"取代了"望","望"的介词用法仅仅以语音形式保留在"往"的用法当中.  相似文献   

3.
动量词"和"产生于宋朝,是由动词"应和"义发展而来的.它在早期阶段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但是后来的发展道路却并不顺利:一方面受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动量词"会"的影响,继续产生一些新的用法,另一方面,在同义词系统内部成员类化规律的作用下不断缩小使用范围,最后只有两种用法延续到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许多新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一些原有的词语也出现了新的用法、产生了新的词义.本文通过结合相关理论,对"放水"、"灌水"这两个常用词的用法与词义的演变进行探讨,并由此来对"水"的用法和字义的演变做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可分为词类的语法化和句法结构的语法化,从这两个层面并结合汉语史对动词"给"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进行了考察与探讨."给"有动词、介词和助词三种词类,词汇意义不断减弱."使事物位移"(给1)演变为"允许某人做某事"(给2),在语法化历程中逐渐失去动作性,演变为"物体传递的方向、目标(介词给3、给4)",演变为"处置性、施事性标记(介词给5、给6)",演变为"强化及物性标记(助词给7)"."给"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非中心化,动词"给"处于句子中心位置;介词"给"后带名词宾语后处于中心动词之前,或介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后;助词"给"位于中心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中的"及"字较早就被孙诒让释读出。但是其在卜辞中的用法各家意见不一。动词、名词用法各家争议不大,只是在某些具体卜辞的释读上存在差异。甲骨文中"及"有无介词用法各家一直争议不断。通过运用最新的甲骨分期断代理论重新系统梳理卜辞中的"及"的辞例,发现甲骨卜辞中"及"只有作动词、名词的实词用法,没有出现后世常用的连词、介词等虚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金文"以"字用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虚词,不但出现频率高,且用法复杂.然其发展的轨迹尚未被完全揭示,特别是由动词到介词的发展过程还有不明之处,这主要是因为在传世文献中"以"的动词用例相对较少,且一直不被注意.甲骨文、金文为我们提供了"以"字的早期用例,对其进行调查探讨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以"字的早期应用情况,且可为探明该字的引申虚化过程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8.
动相补语"到"早在宋代公文中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到元代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到"多见于公文类文献,少见于白话类文献,但两类文献中可搭配动词的语义类有差异;明清时期,动相补语"到"的发展呈现出停滞状态,清代之后又迅速发展,最终在现代汉语中普遍使用;这一使用发展特点与近代汉语时期"V得(O)"的广泛使用有很大关系。"到"和"得"前可搭配动词一致性较高,两者有发展上的共性,但从形式标准来看,与"得"相比,"到"始终没有发展出动态助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动词“上”的自由与粘着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华 《殷都学刊》2003,(1):107-109
动词"上"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词语."上"的自由用法表现在"上"能单独成句,"上"的粘着用法主要指其带宾语的情形.其宾语有时不出现是由于经济原则的影响.不同的宾语与"上"组合形成不同的动词短语,其用法迥异.  相似文献   

10.
"将"本意为"扶持、带领",是一个实义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将"常以实义动词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南北朝后期,"将"后往往连接一个名词性成分构成动宾结构。由于在语义上"将"不是句子的谓语中心语且"将"及其所联系的客事成分主要用于说明谓语中心语的状态,因此"将"的动词词性相对较弱。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有些句式中"将"所连接的名词性成分既是自身的客事成分又是谓语中心语的宾语。在这样的句子里,"将"的作用是将受事成分位置提到谓语中心语之前,进而完全丧失动词词性。可以说"将"动词词性的虚化过程就此完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各时期代表文本中"将"用法的词性特征,从而描绘出"将"动词词性虚化的脉络并分析原因。  相似文献   

11.
程度副词“好”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度副词"好"是由表示"美好"义的形容词"好"虚化而来的,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但很少见。宋以后略多见,元明清是其出现的高峰时期。从用法上看,程度副词"好"主要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和一些动词性词组,并且所修饰的词在语义色彩上没有受到"好"本身语义色彩的影响。同时,"好"除了单用外,还组成了"好生、好不"等复音形式来表示程度之高,其中的一些形式不但沿用至现代汉语中,而且对现代汉语中的相关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协同副词"一齐"、"一同"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同义副词,它们同"一起"、"一块(儿)"的使用也有交叉,但在共时平面上,它们的差异与竞争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解释。从历时平面的分析来看,"一齐"、"一同"是动词短语虚化而来的。"一齐"在唐宋时期具备了协同副词的成熟用法。动词短语"一同"的词汇化在南宋到元明时期得以完成。在历史的发展中,"一齐"、"一同"与"一起"、"一块(儿)"的使用出现了各自不同的语义倾向特征和此消彼长的竞争变化。  相似文献   

13.
董正存  张飘 《学术研究》2022,(4):169-176
在汉语中,X为动词性语素、具有时间用法的半图式性构式“X手”可以用为时间副词,义为“立即/马上”“随即”“紧接着”,它们通常占据事件链的续段事件位置,既可以体现前段事件和续段事件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也可以在事件链的推进过程中起一定的关联作用。“X手”的时间用法主要从其动词用法经由隐喻发展而来,其所处的句法位置则促使它最终演变为了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14.
蒋翃遐  师彦灵 《兰州学刊》2002,(3):69-70,55
一、英汉在造句方面的差异1.词类选择上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词类选择上的最大差异表现在汉语多用动词表示动作 ,而英语表示动作的方式则多而灵活。汉语动词丰富 ,因此中国人很擅长使用动词 ,句子往往以动词为主 ,如“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等等 ,一个短语或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的情况在汉语中随处可见。英语表示动作的方式很多 ,如用名词、介词等。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 ,在英语写作中 ,学生不由自主地大量使用动词 ,造出了许多虽然符合英语语法结构要求 ,但却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Familieslivingupsta…  相似文献   

15.
“再说”的演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正中  王立杰 《云梦学刊》2011,32(2):132-134
"再说"最早出现在六朝,作动词短语;宋元时期作短语的用法逐渐增多,明清时期普遍运用。"再说"作动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到清代运用得比较普遍;作为连词,在清代时才出现。短语"再说"可以出现在句末和句首,句末"再说"逐渐演化出动词用法;句首"再说"逐渐演化出连词用法。"再说"的词汇化伴随着语法化,虚化是"再说"由短语演变成词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张艺 《南方论刊》2006,(11):94-94,96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许多新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一些原有的词语也出现了新的用法、产生了新的词义。本文通过结合相关理论,对“放水”、“灌水”这两个常用词的用法与词义的演变进行探讨,并由此来对“水”的用法和字义的演变做出一定的解释。1“放水”一词在记载唐代水利制度的  相似文献   

17.
柴淼 《理论界》2013,(4):162-164
心理动词是动词中的一个大类,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词汇。现代汉语中诸多心理动词如"害怕"、"喜欢"、"想念"等双音节动词,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在历时层面上,这些词语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各自独特的演变过程。从双音节化角度来看,他们都是由单音节动词转变为双音节动词的。这样的转变既包含着单音词独立性弱化的进程又伴随着词义范围改变对词语形式变化的影响,是我们研究心理动词性质特征的重要考察过程。本文以《祖堂集》为范本,在对其心理动词进行穷尽式的分析后,将极具代表性的两组心理动词"惧"、"怕";"惊"、"讶"提取出来进行分析,进而对《祖堂集》中此类心理动词的演变过程及应用特点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是”的词性及用法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是比较特殊且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它一般是被看作表示判断的动词,所以,过去有不少语法论著认为“是”字句就是典型的判断句,它的宾语或补语一定是个名词性的成分。但是,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复杂的,实际语言的复杂性带来了词的复杂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是”除了作动词外,还可以作副词、形容词、连词或代词等;“是”的后边既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本文拟从几个方面谈谈现代汉语中“是”的词性及其具体的用法。 需要说明的是:“是”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语素,如“于是”、“但是”、“可是”、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新出的花园庄东地甲骨,本文认为,甲骨文的""应是"祐"字,在卜辞中用于祭祀。甲骨文中的"鬯",前人多看作祭祀动词,本文联系卜辞多省略的特点,认为"鬯"并无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指人的"谁",从语法功能上看,主要有四种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的谓语. 上古疑问代词"谁"作宾语时一般放在动词,助动词,介词的前面.这种"谁"充当宾语时的前置现象,是先秦典籍中突出的特殊语序."谁"字指物的用法与指人的情况基本相同. 现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一般只用于指人,而不用于指物.古代"谁"字指人的四种常见用法,在不同程度上被继承下来了.通过比较"谁"字古今用法的异同,可以揭示汉语句法发展的一些特点有些用法消失了,有些用法得到了继承,有些用法又有了发展,有些还生成了新的用法.正是由于汉语词的用法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才永葆了其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