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古代佛教故事在丝绸之路流传甚广,本文以印度民间"三条鱼的故事"为例,考察该故事在巴利文佛教《本生经》、史诗《摩诃婆罗多》、民间故事集《五卷书》、《益世嘉言集》和《故事海》、粟特语故事文本、阿拉伯语《凯里来与迪木奈》、波斯语《玛斯纳维》和泰语《娘丹德莱的故事》等多元与多语种文字文本中的流变,以及该故事的图像传播时空,为我们理解印度文学的丰富性以及印度文学与宗教对外传播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证事例。  相似文献   

2.
民间故事的交流与交流的民间故事李增林,张鸿才本文对印度民间故事集《五卷书》、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国藏族文学《说不完的故事》、蒙文版《说不完的故事》四部书中的若干典范作品做了比较研究,初步探讨四部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近现象。印度是个文明古...  相似文献   

3.
《五卷书》是印度民间文学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很多故事流传于世界各地。《五卷书》对哈萨克民间故事有着深刻的影响,两者在动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类型、思想主题等方面都很相似或者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4.
西藏民间故事资源丰富,品类众多,做好西藏民间故事的对外译介意义重大。《尸语故事》是最负盛名的藏族民间故事经典之一,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多语译本。文章对搜集到的四种藏族《尸语故事》英译本的翻译主体背景、翻译方式、翻译路径和翻译动机进行考察,并对该故事集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间故事史》祁连休著开本:16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民间文学史"之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研究的集大成,丰富、全面、史无前例,故事史的研究和故事类型的研究相结合,极大的丰富了民间故事结构形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关宝学主编的《锡伯族民间故事集》近期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之前 ,辽宁民族出版社已出版了《锡伯族民歌集》 ,这套丛书还包括即将陆续出版的《锡伯族诗歌集》、《锡伯族谚语集》、《锡伯族图片集》和《锡伯族大事记》、《锡伯族民间故事集》是东北、新疆两地十年来抢救、挖掘、收集和整理锡伯族民间文化的结晶。该故事集收录近 1 50个广泛流传在锡伯族民间的各类故事 ,包括风俗传说、神话故事、生活故事、机智幽默故事、动物故事。故事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历史跨度大 ,人格化程度高 ,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活气息。为弘扬民族文化 …  相似文献   

7.
包公牵驴     
元杂剧《陈州粜米》中,装扮成乡下老头儿的包公,路上替妓女王粉莲拿住驴子,扶她上驴,替她牵驴。到了贪官那里,又扶她下驴。牵驴有功,赏其酒肉,包公却把酒肉喂了驴。围绕着驴展开了生动的情节,细节又深化了人物性格。这驴子当然是道具,即元剧中所谓“砌末”。有人说道具一词始于日本。实不然,此词原为我国佛家语,指应用杂具。如《秩氏要览》所说:“道具,中阿经云:所蓄之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词例如《天台别传》“衣钵、道具各为两份。”至于何时逆榆中国则待考。那么元剧中有无驴子这道具呢?既然不能真驴上台,道具还须有的。如元剧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阅读阿拉伯古代文学作品时,曾为阿拉伯的一些民间故事与藏族的一些民间故事有着十分相似之处而深感惊异,并就此一文化现象作过一些思考。本文先从阿拉伯不朽名著《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与广泛流传于藏区的某些民间故事之间存在的相似性说起,然后进一步谈谈笔者的几点基本看法,以求得同仁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9.
王立 《东南学术》2007,(5):178-183
《聊斋志异》故事文本渊源研究,是古代小说外来影响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源"与"流",未必都是"一对一"的关系,值得我们继续从"一对多"尤其是"多对一"角度探讨,考察某一篇章所受的一脉相承或多脉相承的影响。当密切关注"中介"、"轨迹"研究,还要更多地从国别文学角度关注中国叙事文学母题流变,印度母题的中国化,以及作家的个人体验与天才。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俗文学中,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的故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演绎和传播。除了小说、戏曲及民间故事以外,清代道情、宝卷中的"湘子仙话"是韩愈故事的重要载体。道情、宝卷在历史真实及前代各种相关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艺术地凸显了"心气"与"性情"兼备的韩愈性格。韩愈的这种"文学形象",不仅是作家和写手自己接受历史人物的成果,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历代广大受众心目中的韩愈形象——即"民间形象"——的产生和完成。  相似文献   

11.
《尸语故事》,是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并深受广大藏族人民所普遍喜爱的一本书面故事集。它最初来源于印度的《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据《柱下遗教》、《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青史》等藏族史书记载:大约在二世纪前后,当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的第九代赞普补代贡杰“上丁二王”之一)时期就有《尸语故事》流传。  相似文献   

12.
"凹凸法"又名"天竺遗法",指的是古代印度绘画中的染色方法。汉译佛经和梵语文献《画经》都有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印度阿旃陀石窟现在保存着较多的用"凹凸法"绘制的壁画实物。本文逐一分析文字记载和壁画实物,综合三种资料总结出印度古代绘画中凹凸效果的三种表现方式,比较了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凹凸画与印度古代绘画在"凹凸法"应用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王守春 《西域研究》2015,(2):22-29,138,139
《魏书·西域传》记载龟兹国有"孔雀",《西域图志》记载塔里木盆地有"鹦鹉",实际上,它们既非孔雀,也非鹦鹉,而是被当地居民称为"Kum-tuche"的鸟,在现代鸟类分类系统中属于雀形目鸭科中的几种鸟。其中有的鸟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还曾与塔里木盆地的民俗文化有密切关系,但今天数量已大为减少。"孔雀河"一名的由来也与此类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牛犊娶亲”是广泛流传于中国及周边地区的一类神异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传统多妻家庭的庶子自出生便遭嫡母迫害,经历狸猫调换、喂牛、变身牛犊、逃亡、成亲等神奇波折的故事。以往人们多将之与“狸猫换太子”传说相联系。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发现,不仅揭开了故事的佛本生性质,也将其源头引向更早的隋唐之前。从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其中关键情节“母牛吞食”“太子变形复生”与古埃及努特神话的关系,以及这一类型故事在阿拉伯地区的变形,梳理了该故事的多元文化因素及在丝路沿线的流传演变,为认识丝路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赵纪彬 《殷都学刊》2013,34(1):54-57
《百喻经》自被译为汉文之后,由于具有极强的娱乐性,故为大众所喜爱,在中土甚至域外民间广为流传,对中土及域外尤其是一些东亚国家的民间故事产生一定的影响,并由此演化出诸多与之相类的故事类型。本文于此拟检选《百喻经》中的几则故事,阐释它们对中土民间故事,尤其是中土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及朝鲜民间故事的影响,以此勾勒该佛经的传播痕迹,加深对佛经传播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薄伽梵歌》是印度最著名的经典,它不但是宗教文献,也是印度人从古至今的精神依靠和生活指南,被现代印度人尊为他们的"圣经",几千年以来一直流传不断。《薄伽梵歌》包含着复杂的印度古代正统派的哲学思想,它还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的说教,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规范,也是宗教修行的典范。本文根据《薄伽梵歌》一书,将其伦理道德思想理论做出了整理和归纳,充分挖掘其合理的成分,分析它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作用。由此使我们了解到同属东方文明古国的印度其伦理道德观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怎样影响其社会发展进程的。  相似文献   

17.
《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与《牛郎织女》四大民间传说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有机序列。故事中行动的主动方均为追求变化的女性,她们或希望获得与男性平等的身份,或努力进入与对方同样的状态,此类"趋同"的愿望不啻是事件演进的驱动器,而对这些追求的反复讲述则构成了叙事语义中的"互文见义",四大传说的"间性"从中可见一斑。四大传说的相互契合还有如下表现:情节动力均来自女主人公;伦理取位均与正统观念相悖;传说结尾均有一抹亮色;人物身份对应士农工商;故事时间覆盖春夏秋冬。四大民间传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代表,全仗成千上万同类故事的"顶托",其产生乃是无数同类故事自动筛选淘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正> 外国寓言的形成、发展与我国有所不同,中国寓言取材极广,它从民间故事、动物故事、神话传说、民歌、民谚中汲取了大量素材,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把大量历史故事(有的是虚构的)写进寓言故事里,而外国的寓言,尤其是古希腊寓言,则大多数是从动物故事演变发展而来的.古希腊寓言在寓言发展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现流传下来的《伊索寓言》,是将古希腊流传下来的亿百个讽刺故事搜集成书,统归在伊索名下的.《伊索寓言》的内容主要还是训诫意味的寓言,也有的是对统治价级进行揭露与讽刺.  相似文献   

19.
叙事学研究     
主持人语众所周知,弗·雅·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是叙事学的重要源头之一。该书通过对100个俄国民间故事的分析和比较,概括出了民间故事叙述中的31种“功能项”。正是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领域,孙膑故事经久流传。元代《乐毅图齐平话》开孙膑故事创编的先河,带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明代《列国志传》、《新列国志》中孙膑故事逐步向正史靠拢并回归于正史,《孙庞斗志演义》则崇信"传奇贵幻"的原则,更注重艺术方面的改造。清代《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志辑要》、《鬼谷四友志》中孙膑故事执"信实"一端,《走马春秋》、《锋剑春秋》则执"奇幻"一端。几经递嬗,孙膑形象所蕴涵的内容愈加丰富,演变过程中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