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哲学原理和哲学史教科书对贝克莱唯心主义哲学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这是不合适的。重新审视贝克莱哲学就会发现:第一,我们过去并没有完全驳倒贝克莱哲学,没能真正从理论上揭示出贝克莱哲学的荒谬性之所在;第二,贝克莱哲学也不是反动的哲学,在他的那个时代,这个哲学无论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方面,还是在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革命的和进步的作用;第三,贝克莱哲学对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特别是对于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关系及揭示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指明 ,意欲捍卫信仰和常识的贝克莱终未能一劳永逸地驱除怀疑主义与无神论 ;作为主教的贝克莱与作为哲学家的贝克莱 ,他的信仰与他的哲学不仅不相和谐 ,甚至正相反对 ,换句话说 ,要么是哲学 ,要么是信仰 ,除此别无选择。由于拒绝作出选择 ,并试图用哲学论证信仰 ,贝克莱哲学注定堕入悖论  相似文献   

3.
贝克莱是西欧近代哲学史上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他的哲学代表着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之前,经验主义基本上保持着唯物主义的性质;但从贝克莱开始,经验主义就转向了唯心主义。贝克莱所造成的经验主义的这种转变对于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哲学史上往往把贝克莱称为西方哲学中近代唯心主义的一个创始人。  相似文献   

4.
赵乾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3期上撰文认为“贝克莱哲学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是一套前后一贯的客观唯心主义”。我认为这种观点失之片面,应当说贝克莱哲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混合物。当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我们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在感知主体的理智之外独立自存,人们的感觉不是对外部对象的反映时,他在哲学论证的方式上是一个主观唯  相似文献   

5.
贝克莱是英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哲学家。对于他的哲学思想的研究,过去我们虽然比较重视,但也存在一些不够的方面。这主要是,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缺少发展变化的观点。在解放以后出版的许多欧洲哲学史的论著中,对贝克莱的哲学思想的论述,总是给人们这样一种印象:在建立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之后,贝克莱的哲学思想就一直没有发生变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情形是:在几十年的理论生涯中,贝克莱的哲学思想后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哲学世界观方面,还体现在认识论方面。下面拟就这两方面的变化,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6.
“存在即是被感知”是成熟的贝克莱哲学的核心原理,在贝克莱的著作中,有一系列其他原理构成这个核心原理的诸逻辑环节。这些逻辑环节可概括为:1.存在即是本质;2.存在即是性质;3.性质即是观念;4.观念即是被感知。这些原理之间存在着十分严谨的逻辑联系,而这种联系在贝克莱的主要著作《人类知识原理》和《三篇哲学对话》中并非显而易  相似文献   

7.
怎样理解贝克莱哲学与洛克哲学的理论关系,是既涉及理解洛克哲学也涉及理解贝克莱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迄今为止哲学史著作中很少探讨的一个理论问题。通常,人们只是提到洛克第二性质学说给贝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和贝克莱的《西拉和菲伦诺对话录》这两个文本结构内容的比较 ,分析了笛卡尔和贝克莱在思辨方式和论证目的上的异同 ,指出两位大哲学家在思辨中都用了递进式推论、怀疑常识 ,证明“心”的实在性 ,同时也指出了两者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9.
洛克是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继承了培根和霍布士的唯物主义路线,详细地论证了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觉经验的基本原理。可是,他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后来却发展成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为什么唯物主义经验论会走向主观唯心论呢?历来有一种解释,说是由于洛克的唯物主义不彻底,包含着唯心主义成分,被贝克莱利用了。例如,苏联编的《简明  相似文献   

10.
刘莘 《晋阳学刊》2006,(2):58-63
贝克莱从洛克出发,但却背离了洛克的方向。他在哲学基本立场上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不彻底的经验论者,而这一切又都以其基督教信仰主义为基础,他对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在他的哲学话语中,上帝始终是一个元叙事。由此出发,才能正确理解贝克莱哲学的基本性质及神学本质。  相似文献   

11.
张连富 《北方论丛》2015,(2):121-128
托马斯·里德是第一个正视休谟哲学并在哲学上做出正面回应的哲学家,他正确地看到了休谟哲学当中的经验主义,但却未必正确地理解了它。正是由于这种片面性,里德仅仅把休谟看作洛克、贝克莱意义上的经验主义者,并且看作完全消极和破坏性的怀疑主义者,而没有看到休谟哲学背后深层次的自然主义,因此也没有看到休谟的“经验主义”与洛克、甚至贝克莱的“经验主义”之间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方思想家的思想宽容原则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西方思想家的思想宽容原则的历史考察杜镇远廖天熟悉近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先是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详细论证了知识起源于经验的原则,并且明确提出了“宽容”的原则,以此处理政治事务和思想理论方面的矛盾。后来贝克莱公开转向宗教,同科学直接冲突,...  相似文献   

13.
各派哲学家,不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差不多都一直把贝克莱的哲学视为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但是,深入研究贝克莱的哲学著作,包括认真分析其中的基本概念的确切含义和内在联系,我们深感上述公认的评价是不恰当的。贝克莱哲学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而是一套前后一贯的客观唯心主义。下面,我们将对几个关键性问题逐一进行考察。一要弄清楚“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percipi.简写为E=P)究竟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必须明确此处的“存在”是指的什么存在。贝克莱说:“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人类知识原理》第20页,以下简称《原理》——着重号是引者加的)他进一步解释道:“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想象所构成的观念,并不能离开心灵而存在。而在我看来,感官所印入的各种感觉或观念,不论如何组合,如何混杂(就是说不论它们组成怎样一个对象),除了在感知它们的心灵以内就不能存在,这一点同样是明显的。”(《原理》第21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在十年动乱期间,有感于林彪、“四人帮”一伙主观唯心论的猖獗,在劳动中重新阅读了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并对近代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哲学鼻祖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作了摘要和评注,批判了贝克莱的无限夸大“自我精神”能动性和主观意志力作用的荒谬理论。这是从六万多字的评注笔记中选出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展开的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是一扬激烈的深刻的阶级斗争,是思想领域内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和唯我主义的世界观,在彻底批判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世界观的同时,进一步揭露主观唯心主义的老祖宗——贝克莱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乔治·贝克莱(1684-1753)是十八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反动唯心主义的代表,他为宗教与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公开宣布他的任务是:对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作坚决的斗争,要反对无神论就必须反对唯  相似文献   

16.
论休谟对康德关于两种对象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克的经验主义使贝克莱得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终于导致了休谟的怀疑主义。康德受休谟的启发,把认识限制在现象的范围内,纠正了休谟的怀疑主义,依据主体的先天形式的统一性,使对象符合认识,而不是认识符合对象,从而完成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揭示了认识中的诸多矛盾,但他却极力排斥这些矛盾。这表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已接近终结,辩证思维方式将由此而诞生  相似文献   

17.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具有二重性。从积极的、肯定性的意义来说,它标志贝克莱破解以洛克为代表的早期经验论哲学知识论之矛盾的开端;从消极的、否定性的意义来说,它产生了“自我中心困境”的新问题,无益于问题的彻底解决。出于摆脱困境的实用考虑,贝克莱转而求助于先验、神秘的上帝,将其视作观念的终极来源,由此背离经验论哲学的基本走向,向中世纪神学独断论复归。通过确立“人是物质世界演化的产物”“观念是人脑的产物”“观念的内容来源于物质世界”三个核心命题,传统唯物主义将观念的来源归之于经验的、可感的物质世界,初步超越了贝克莱哲学。但由于在物质与观念作用机制问题上存在含糊性,传统唯物主义对观念来源问题无法给出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在继承、发展传统唯物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被传统唯物论忽视的“实践”概念进行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改造,将之作为沟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与中介,揭示了人的观念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认识论规律,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全面破解了观念来源之谜。  相似文献   

18.
洛克的表征实在主义是实体实在论与经验主义表征认识论的合成体.一方面世界是由实体性的物构成的外在于我们观念的世界,而实体性的物本身又包括物的"质"和"物质"两重本体实在,后者支撑前者,因而在本体上更加根本.另一方面我们的观念是由实体的物所引起,观念通过与实体物的"相像"而对它加以表征.出于对洛克哲学隐含的怀疑主义的担忧,贝克莱从形而上学意义上对洛克的表征实在主义作了尖锐的批评,依靠纯粹的哲学思辨驳斥了洛克的诸多概念,并提出了其唯心主义立场.然而,贝克莱的诸多论证却存在严重的缺陷,为自身的哲学体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19.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张晓鹏同志来信,对本刊去年第7期发表的《“存在”是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起点》一文,提出不同观点,认为该文仅仅从分析杜林的哲学中得出这一论点是很难经得起推敲的。现将来信摘要如下: 贝克莱的哲学是从“存在就是被感知”出发的;  相似文献   

20.
论价值经验     
<正> 一、传统哲学只从事实方面去理解经验长期以来,经验只被看成是关于事实的经验。在唯物主义那里,经验是关于客观事实的感知、反映,这一观念在培根那里就出现了。到主观经验论者贝克莱那里,虽然有一种努力,试图把经验与事实的关系倒过来,但是,他关于经验的理解,也并没有离开事实这一轴心。马赫、詹姆士、石里克等人既不想持唯物经验论的立场,又要避免陷于贝克莱的困境,因而试图从一种“中立的”、“双夫的”意义上去界定经验,詹姆士就说:纯粹经验既可以代表一个“意识事实”,也可代表一个“物理实在”,就看它在哪一个结构里。他们实际上也没有超出从事实范围去理解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