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的“同一”与“差异”均表现在二者之间的“时间关系”与“空间关系” 两方面。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时间关系”应当理解为:风格的群体性呈现流派的存在,而群体性风格的思想倾向则表现为思潮或在思潮影响下产生。整体上,文学思潮在发生学意义上是先于文学流派,而文学流派又以“风格群体”的生成过程再现了一种文学思潮发生的全部过程。文学思潮在其生成过程里,其作为承载或表征社会精神文化具体走向的一个因素,它总是或多或少与生发之时的时代的政治、经济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存在着联系。文学流派的生发及其“特异性”是与各主体之间“学养相同”、对“区域文化”的认同和“个性同一性”等因素关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文学选本与文学思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文学选本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文学思潮,而文学思潮也制约着文学选本,促使选本对思潮作出反应.文学选本与文学思潮的互动关系,在宋代文学选本中有非常生动的表现,典型的个案有《二李唱和集》等诗歌选本与“白体”诗风的相互生发、《西昆酬唱集》对“西昆体”的引领与示范、《二妙集》《众妙集》《三体唐诗》等对宗唐思潮的契合与呼应、《草堂诗余》《花庵词选》对雅正词风的疏远与游离等.  相似文献   

3.
张计连 《学术探索》2014,(11):120-123
本文对兴起时间和因果联系方面有对应关系的第一阶段的“解冻文学”和“百花文学”进行比较研究。“解冻文学”与“百花文学”在背景方面具有相似性,在文学思潮和艺术手法上有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在具体文学作品的构思上有某些同构性和差异性。通过对这些同与异的考察,可以揭示“解冻文学”走向进一步繁荣而“百花文学”过早中断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思潮史》及4卷本《日本文学史》,是20世纪中国的日本文学史研究中代表性、集大成的著作.《日本文学思潮史》突破了作家作品论的模式,具有可贵的革新意识,形成了科学严谨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研究方法论;《日本文学史》作为迄今仅有的中文版大型日本文学史,资料丰富,填补空白.但在文学史基本概念、术语的确立、理解、界定和表述方面,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如对“文学思潮”的界定,对西方文论中“写实”、“浪漫”、“象征”等文学概念与日本特有的文学思潮概念之间的对接,对“诚”、“幽玄”、“寂”、“粹”(意气)等日本文学基本审美概念的阐释,对日本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界定及不同性质的理解等等,都留下了可以再加思考的余地.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从总体上说, 价值观念对于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的理论前提作用和制约关系, 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同的文学价值取向, 决定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之间的观念对立和理论制衡; 二是价值观念在历代文学思潮演变中具有“上源下流”的联结组合功能; 三是同一价值取向下的不同艺术主张, 相互间起到观念互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回应。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肯定性回应,启蒙主义是对现代性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否定性回应。中国“五四”文学思潮和新时期文学思潮属于启蒙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包括“两结合”)本质上是新古典主义,而在“五四”以后和新时期也产生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7.
“都市文学”的兴起已成为当代台湾文学最为重要的潮流之一 ,它意味文学重心从乡村向都市的转移。都市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变 ,是由文学创作与批评话语共同推动的。本文着重讨论台湾都市文学批评话语的诸种类型及其分岐 ,试图更切近地认识当代台湾文学思潮的脉动。  相似文献   

8.
李标晶 《江淮论坛》2000,1(1):96-102
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也就是它走向世界文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很快得到中国作家的认同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成为“五四”新文学的主流。与此同时 ,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时期也受到中国新文学的特殊重视 ,出现了现代主义的第一次浪潮。应该指出的是 ,在“五四”时期并没有现代主义这一称谓 ,因为即使在西方 ,也是在 2 0年代以后才用现代主义一词来指称从 19世纪末开始兴起、 2 0世纪走向繁华、并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相抗衡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当时的中国作家大多采用了从日本文艺理论家那里…  相似文献   

9.
《讲话》对左翼文学的吸收与改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 《中州学刊》2007,1(4):217-220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红色的年代”,知识分子纷纷“左转”,“以俄为师”加快了文学与革命的结合、文学思潮与社会运动的一致。40年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吸收左翼文学的党性、阶级性的同时,也在改写着左翼文学的自由性、松散性,确立工农兵文学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在文学领域涌动着泾渭分明的两种文学潮流。由于政治选择、情感基调与审美风格的差异,两种文学潮流分别为人们推出了具有不同风貌的两个文学世界。沉浸于对未来世界狂想之中的革命派作家,决心以文学创立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他们展示的文学世界,洋溢着改天换地的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将这一文学潮流称之为“创世纪”文学思潮。(另一文学潮流以清朝遗老孤忠为主体,我称之为世纪末文学思潮,另文论述之。)  相似文献   

11.
在台湾,现实主义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思潮,它是在外国现实主义和大陆现实主义文学的双重影响下发生的。早在1926年,台湾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开创者赖和就指出:“台湾的新文学,虽不是创作,却是光明正大的输入品,决不是赃物……新文学是发见的世界,任各有能力的人去自由垦植,广阔地开放着,纯取世界主义,就是所谓大同者也。”①赖和这段话,阐述了台湾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时的三个事实和特点。首先,台湾新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不是本地传统文学的产物,而是“光明正大”的外来文…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自由”派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由”派文学,作为一脉文学支流贯穿于大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该是一个事实.它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自己独立的追求,它与别的文学思潮,尤其是作为文学主潮的左翼文学保持着矛盾统一、共存互补的关系.对于这样一种文学思潮,我们应当正视它的存在,井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全面检讨它的成因、基本格局、思想艺术特点,以及与别的文学思潮的种种关系,从而更深入地把握新文学曲折前进的历史规律,并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本文就是试图在这些方面作点探索.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流变论陈晓明主旋多重变奏:从表现人生到政治认同现代中国文学思潮交织于东西方文化双重网络系统里,接受着历史的庄严选择,步履维艰地前进在坎坷的道路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的作家们,用“民主”与“科学”这一撬动世界旋转的杠杆,试图将文学从封...  相似文献   

14.
香港文学研究的对象,是香港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潮、社团流派等等,但主要是文学作品。有相当多的人认为,“50年代之前,具有‘个性’的香港文学,尚未具体形成”,此前的文学只不过是中国新文学在香港的直接延伸,具有“香港个性”的香港文学要在50年代以后才逐渐发...  相似文献   

15.
朱周斌 《晋阳学刊》2006,(2):110-113
以波德莱尔象征主义为代表的19—20世纪之交的西方文学思潮,在我国很长一段时期被认为是“颓废文学”,但事实上它们开启了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且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和文学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中国文学研究界对此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曲折的过程,对它的再思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是西方文化强势冲击以及西方文学密集影响的结果,除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对“五四”新文学的先导作用得到普遍承认之外,现代文学研究界并没有充足的精神准备去正视19世纪文学思潮如何对20世纪文学产生影响的问题。事实上,即使在近代文学乃至古代文学研究界,人们也常常对19世纪中国文学的思潮现象予以忽略,更不用说去寻证其后续作用力了,其原因盖在于未能从这一时代文学创造力的普遍萎顿和文学观念建设的意力模糊中分辨出思潮的潜隐性,进而确认这种潜隐性乃是19世纪文学思潮的时代性特征。人们…  相似文献   

17.
萧纲“文章且须放荡”说的提出既有当时文学思潮的冲击,又与萧氏兄弟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新阐释密切相关。这一理论影响着齐梁诗人的诗歌创作,促使宫体诗创作成为文坛潮流,在艺术上也代表着诗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出现了三种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思潮:一是蕴涵着政治反拨、人的觉醒和文学独立的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二是在现代化和现代性诉求下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三是1990年代后适应经济转型而出现的市场化或世俗文学思潮。文学思潮的活跃不仅带来了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观念的更新,也使文学史的编撰从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文学的属性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开放和包容的世界眼光来架构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框架,使得文学史的书写更加全面、客观和真实。然而,有的文学史也出现了有意淡化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对世俗化文学过分强调和过度阐释等偏颇。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阐释和构造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具有前沿性的理论。现代性理论对文学史的构造和阐释是通过对文学思潮的描述实现的,而文学思潮的更替则构成了文学史。文学思潮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性产生之前,虽然也有文学主张和文学流派,但并没有形成文学思潮,因为那时还没有形成文学的独立和自觉。现代性产生以后,文学的独立和自觉才有可能。面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剧烈变革,文学必然有所回应。对现代性的回应——争取或反抗就构成了文学思潮。从古典主义到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可以看作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的历史。以往的…  相似文献   

20.
商业化的上海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滋生地,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上海三十年代初文学商业化趋势有密切关系.借助上海成熟的文化市场、商业化的生产传播方式,左翼文学在短时间、大范围内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蔚成大观.30年代以后,一方面文学审美风尚的变迁,读者对此类作品的需求减弱;一方面国民党政府加强图书审查制度,大大压缩了左翼文学的生存空间,种种因素导致左翼文学从创作到出版的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